資源簡介 課時32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考點定位】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1.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的意義,感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1.全面探索社會主義時期的外交成就。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知識點一 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前進1.正確的探索(1)《論十大關系》【鏈接·選擇性必修1·P25】①1956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作的報告。②內容: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應正確處理的十個方面的關系;強調對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暴露的缺點和錯誤,要引以為戒。(2)中共八大(1956年)①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③意義: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1957年春)①內容: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②影響: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2.探索中的失誤(1)表現: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影響①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②1959至196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3.政策調整(1)目的:為了克服困難,恢復經濟發展。(2)概況①1961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②1962年初,召開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③1964年,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3)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4.“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2)過程(3)性質: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5.歷史評價【鏈接·選擇性必修1·P25】(1)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2)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中共八大確定黨和人民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解決階級矛盾,盡快進行社會主義建設。(×)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③“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推動了國民經濟健康發展。(×)④1961年實行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⑤“文化大革命”時期,“左”傾錯誤的惡性發展導致國民經濟持續下降。(×)⑥“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都是錯誤的。(√)⑦“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內亂,所以“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十年是不值得肯定的。(×)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1956年5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并作了闡釋。(摘自必修教材P173)這一方針對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有何影響?提示 成為我國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②鄧小平說:“我們盡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摘自必修教材P179)這些“錯誤”的主要表現有哪些?實質是什么?提示 表現:“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實質:屬于“左”傾錯誤,經濟上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標;政治上把階級斗爭擴大化。3.必考概念——拓視野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總路線既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積極成果。但是這條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后來經濟工作中出現一系列問題,造成了嚴重后果。知識點二 偉大的建設成就和文化傳承的載體1.偉大的建設成就(1)主要成就領域 主要成就工業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農業 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科技 國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社會 生活 ①城市化:新中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了新階段,1949—1960年,中國城鎮人口占比提升為19.7%【鏈接·選擇性必修2·P64】 ②交通建設:汽車業、航空業發展,造船業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鏈接·選擇性必修2·P75—78】 ③文教衛生: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 ④人才培養: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成長起來時代 精神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鏈接·選擇性必修1·P57】 ①勞模精神:面對百廢待興、物質匱乏的困難局面,中國人民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如孟泰、時傳祥、王進喜、焦裕祿、雷鋒、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 ②時代精神: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外交 拓展 ①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國支援亞非拉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贏得良好國際聲譽,出現了與亞非拉各國建交的高潮【鏈接·選擇性必修1·P81】 ②1964年,中法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③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又一次建交高潮 ④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⑤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意義: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2.文化傳承載體的發展【鏈接·選擇性必修3·P81—85、P88】教育 發展 ①收回教育主權:新中國初期,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 ②教育工作會議:1949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 ③教育方針:國家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后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④“文革”時期:教育事業遭到很大破壞,“文革”結束后,恢復高考制度,教育重新走向正軌文藝 方針 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圖書館 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博物館 ①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 ②195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建成遺產 保護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專業化的文化保護體系,并完成了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 ②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公布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已經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②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時代精神。(√)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突破的關鍵。(×)④國家利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是影響外交的重要因素。(√)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20世紀60年代初,大慶工人吃大苦,耐大勞,堅持“三老四嚴”“四個一樣”。(摘自教材P177“學思之窗”),這體現了大慶工人怎樣的時代精神?提示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②閱讀下列圖片材料,請你為“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主題設計關鍵詞。提示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③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摘自教材P178)這次會見在中國外交史上產生了什么影響?提示 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3.必考概念——拓視野①三線建設:指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備戰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三線建設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作出了極大貢獻。②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精神文明建設主要表現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1986年9月28日中央提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主題一 艱辛歷程——全面建設時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3年4考]1.全面建設時期經濟舉措的特點(2023·山東高考,8)2.全面建設時期譯著變化的特點(2023·江蘇高考,10)3.全面建設時期科技投入變化的原因(2022·湖北高考,9)4.國民經濟的調整(2021·天津高考,8)視角1 史料證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特點及影響史料一 調整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也必須估計到當前經濟上、財政上、技術上和力量上的客觀限制,估計到保持后備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應當脫離經濟發展和正常比例……黨的任務,就是要隨時注意防止和糾正右傾保守的或“左”傾冒險的傾向,積極而又穩妥可靠地推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史料二 1953—1965年我國資金流動情況項目 1953— 1957年 1958— 1962年 1963— 1965年流入重工業 的資金(%) 38.7 54.9 48流入農業的 資金(%) 7.6 11.4 18.4流入其他部 門的資金(%) 53.7 33.7 33.6思考 (1)根據史料一歸納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樣的經濟發展主張?有何意義?提示 主張:防止和糾正右傾保守或“左”傾冒險的傾向,堅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地發展國民經濟。意義:為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1963—1965年我國資金在重工業和農業領域流動的變化及其原因。提示 變化:流入重工業的資金減少,流入農業的資金增加。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當時的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三年經濟困難;黨和政府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比例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對重工業的投資,加強發展農業。視角2 學者研究——探索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史料 艱苦奮斗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新中國成立至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艱苦奮斗通過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及“兩彈一星”精神等建設精神彰顯出來。——摘自遲成勇《艱苦奮斗: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的內在品質》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建設者表現出來的時代風尚。提示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愛國主義、忘我拼搏、科學求實等。1.歷史解釋——理解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中共八大的召開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狀況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制定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路線和方針。(2)中共八大的主要矛盾理論表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這一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和運用了這一理論。(3)中共八大經濟建設方針較好地解決了發展規模、速度與具體國情之間的有機聯系。它是中國共產黨政治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次貢獻。(4)雖然中共八大路線在實際工作中未被真正貫徹,但是歷史的發展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深遠意義。2.家國情懷——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工匠精神的內涵(1)愛國敬業、服務人民的工匠愛國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都浸潤著我國優秀工匠們愛國家、愛人民的政治本色和忠于職守、堅守崗位的職業操守。(2)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工匠擔當精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國工業落后,工匠勇擔責任,取得了一些舉世矚目的成就。例如,建成南京長江大橋,完成“兩彈一星”的研制等。(3)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工匠合作精神。實行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互相合作、互相幫助。(4)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敬業樂業、專注專一的品質。(5)刻苦鉆研、技術革新的工匠創新精神。主題二 曲折發展——全面探索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3年11考]1.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創作的特點(2023·全國乙卷,30)2.全面建設時期的交通成就(2023·浙江1月選考,9)3.全面建設時期電影事業的發展(2022·河北高考,9)4.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推廣(2022·江蘇高考,11)5.新中國初期教育發展的方針(2022·北京高考,9)6.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2022·江蘇高考,10)7.《紅色娘子軍》創作的特點(2021·海南高考,12)8.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時代精神(2021·江蘇高考,10)9.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特點(2021·湖南高考,11)10.廣交會創辦的影響(2021·廣東高考,10)11.新中國初期教育發展的舉措(2021·福建高考,9)視角1 圖文證史——三線建設史料 自20世紀60年代起,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廣袤的大地上,展開了一場以備戰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三線建設。三線建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建,二是遷。一方面國家資金大量投入三線地區,在內地建設大型的鋼鐵、煤炭、水電、機械等工業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線;另一方面則是將東部地區的工廠企業,科研單位等以“一分為二”或者全遷的方式,或并入內地既有企業,或另建新廠。——徐有威等《三線建設對中國工業經濟及城市化的影響》漫畫宣傳畫《支援三線,建設祖國》思考 據史料圖文,概括歸納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線建設的重要意義。提示 特點:三線建設由國家主導;集中于中西部地區;“建”和“拆”結合;以重工業(國防工業)為主;規模大;范圍廣。意義:大批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遷往中西部,推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工業布局;有利于增強國防力量。視角2 學者觀點——外交的突破史料一 毛澤東還興致勃勃地拿起外交部填寫的聯大表決結果的表決情況,邊看邊說:“英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都當了‘紅衛兵’,造了美國的反,在聯合國投我們的票,葡萄牙也當了‘紅衛兵’。投贊成票的,亞洲國家19個,非洲國家26個。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們建交,這次居然有17個國家投我們的票,美國的‘后院’起火。”——摘自熊向暉《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史料二 從1969年至1971年夏,美國“跳了一種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過“巴黎渠道”“羅馬尼亞渠道”“葉海亞渠道”等方式,向中國政府傳遞希望改善美中關系的信息,繼之以基辛格秘密訪華。對此,中國政府則投桃報李,如毛澤東會見斯諾時表示歡迎尼克松訪華,導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雙方的共同努力,最終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國之行和上海公報的問世。——摘編自劉家欽《1972年尼克松訪華背景之考察》思考 (1)根據史料一,說明毛澤東為何將英國、法國等國比作“紅衛兵”,并指出影響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的因素。提示 說明:當時中國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是造反派的代名詞;在聯大表決中,美國的盟友不顧美國的反對投了中國的票,“造了美國的反”。因素: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第三世界的崛起,亞非拉國家的支持;自身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提升。(2)根據史料二,指出中美外交關系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提示 變化:中美關系逐步緩和,趨于正常化。主要因素:意識形態關系;維護國家利益和戰略的需要;國際環境的影響。1.唯物史觀——三線建設的認識(1)這是新中國處在各種強大外來勢力包圍下,舉全國之力所進行的一場盛大的自強運動。(2)三線建設,凝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的戰略眼光與構思,使新中國有了安全的戰略后方,也在客觀上造成了新中國第一次對西部的開發。(3)三線建設畢竟是在急于備戰的特殊情況下倉促上馬的,并且受到“文化大革命”及“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因此也存在規劃投資綜合平衡不夠、布局過于分散、盲目追求高速度、輕重工業比例失調、職工生活配套條件差等一系列問題。2.唯物史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2)客觀原因: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對聯合國的控制作用減弱;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加入聯合國,在聯合國中的作用大為加強。(3)直接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歷來重視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第三世界國家在第26屆聯大上大力支持中國。【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74“史料閱讀”改編)毛澤東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期間講道:“這十二年,恐怕還是做對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錯誤占第二位。我們十二年,已經有了兩方面的經驗……”下列史實屬于“這十二年”成功經驗的是( )A.中共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C.整風運動與反右派斗爭的開展D.“三線建設”開發西部地區答案 A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73“歷史縱橫”改編)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說:“現在春天來了嘛,一百種花都讓它開放,不要只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對毛澤東這段話認識正確的是( )A.批評了文藝領域中僵化教條思想B.糾正了對于學術研究的政治干預C.確保了文藝創作持續和長期繁榮D.推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潮流答案 A解析 毛澤東指出“不要只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是“百花齊放”,屬于文藝領域,毛澤東這是在批評文藝工作中的僵化教條思想,號召更加豐富多彩的文藝創作,故A項正確;“百花齊放”屬于文藝領域,與學術研究無關,故B項錯誤;僅憑百花齊放方針不能確保文藝創作持續繁榮,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文藝創作方面的方針,與實事求是的思想解放無關,故D項錯誤。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74“學思之窗”改編)毛澤東在某次講話中說:“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在我們的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針對這兩類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別采用“專政”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該講話的重要意義是( )A.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思想基礎B.指導中國順利地向社會主義過渡C.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D.為認識中國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答案 D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77“歷史縱橫”改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中西部地區開展三線建設。整個三線建設期間,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 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3.5%。全國近1 500家大型企業中,三線地區占到40%以上。由此可以推知,三線建設( )A.加快了新中國初國家工業化的進程B.確立了中西部工業體系的主體地位C.改變了全國國民經濟的整體布局D.奠定了中西部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答案 D【練·高考真題//明考向】命題點1 中共對經濟建設的探索1.(2023·山東高考,8)1956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強調的是( )A.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B.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C.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D.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答案 A解析 毛澤東在1956年時提出:“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應該是:在國家統一性之下,各生產單位要有獨立性,才會促進生產發展。他強調的是適當發揮工廠獨立性,提高工廠生產經營自主權,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市場的作用,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與工廠的關系”,而非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C項屬于概念混淆,故排除;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完成,個體私營經濟是被改造的對象,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命題點2 時代環境對譯著的影響2.(2023·江蘇高考,10)1956—1957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譯著中,以社會主義國家的著作為主,但資本主義國家的著作數量增長很快。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1961年起逐漸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三線建設缺乏專業人才B.科技交流擺脫冷戰影響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展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可知,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隨著中蘇關系走向惡化,中國緩和與西方國家關系,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故選C項。1964年到1980年,中國中西部13個省區進行了一場以備戰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時空不符,排除A項;當時科技交流不能擺脫冷戰影響,排除B項;中國開展特色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排除D項。命題點3 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發展的特點3.(2023·全國乙卷,30)圖1、圖2分別為1955—1956年拍攝的動畫片《神筆》《驕傲的將軍》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C.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獨樹一幟”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藝術創作注重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中國特色,探索藝術的民族化道路,故選A項。材料只涉及藝術風格,沒有體現其商業價值和市場目標,排除B項;電影藝術本身就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排除C項;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排除D項。命題點4 高校的院系調整4.(2022·北京高考,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廢除政治上的反動課程”,開設“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課程;1956年,“馬列主義基礎”和“中國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課。這些高校課程的調整( )A.貫徹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方針B.標志著國家“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形成C.成為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礎D.推行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廢除了政治上的反動課程,加強了在高校中進行馬克思主義、革命史的思想教育,構建與國家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即貫徹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