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課時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學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課時精講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課時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學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課時精講

資源簡介

【構建·時空坐標】
【歸納·線索特征】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是中華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時期,成就與教訓并存,為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
(1)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新中國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新生政權,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文化大革命”時期,民主法制建設遭到破壞。20世紀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的國際地位極大地提高。
(2)經濟與社會生活: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初步建立起工業化體系。“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3)思想文化與傳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術、農業新品種研究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1956年,“雙百”方針的提出,使文藝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在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勞模,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科技教育方面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課時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考點定位】
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及鞏固政權的主要舉措。 2.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 3.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及深遠影響。 1.新中國共和制的建立及獨特性。 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3.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
知識點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
1.建立新政權
(1)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①召開: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②內容: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①時間:1949年10月1日。
②內容: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4)偉大意義
①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
②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③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④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2.鞏固新政權
(1)剿匪鎮反
①背景:國民黨殘余軍隊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
②措施: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
(2)土地改革
①時間:1950年夏至1952年底。
②措施:1950年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③意義: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3)穩定物價
目的 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從根本上穩定物價
措施 ①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②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
結果 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4)抗美援朝
背景 ①美國派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 ②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
時間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概況 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1953年7月,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意義 ①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②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助學助考
1.學習聚焦——辨正誤
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新中國的誕生。(×)
②《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社會主義國家。(×)
③《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不是正式憲法。(√)
④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廢除。(√)
⑤“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實質是黨和政府與資本家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
⑥抗美援朝戰爭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保衛祖國、抗擊侵略的堅強決心。(√)
2.挖掘教材——學思用
①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科學概念。(摘自必修教材P166)這一理論的提出有何意義?
提示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
②毛澤東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摘自必修教材P167)土地改革有什么意義?
提示 使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③彭德懷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摘自教材P168)哪一歷史事件是對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明?
提示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3.必考概念——拓視野
“三反”“五反”運動:1951年底中共中央發起的一次政治經濟整治運動。是“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和“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經濟情報”的統稱。這場運動鞏固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同時也挽救了一批國家干部,起了清除舊社會污毒和移風易俗的作用。
知識點二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鏈接·選擇性必修1·P80—81】
(1)內容:“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2)成就:取消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為開創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2.參加日內瓦會議
(1)時間:1954年4月。
(2)主要議題: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
(3)意義: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2)聯合確認: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緬甸。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參加萬隆會議
(1)時間、地點: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亞萬隆。
(2)特點: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3)成果: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
(4)影響: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
助學助考
1.學習聚焦——辨正誤
①“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即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②“一邊倒”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并不矛盾,“一邊倒”方針的最終目的是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
③在1955年的亞非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舉行。(√)
2.挖掘教材——學思用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說: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目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摘自必修教材P170)“同”和“異”的含義是什么?
提示 “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知識點三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經濟制度的建立
(1)措施
(2)結果
2.民主政治的建立
(1)社會主義法制初創時期
①頒布憲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②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鏈接·選擇性必修1·P55】
(2)初步構成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核心是保證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協是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基本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1956年,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鏈接·選擇性必修1·P19】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鏈接·選擇性必修1·P75—76】
1941年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
1947年 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
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3)干部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1·P42】
①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后來,建立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3.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助學助考
1.學習聚焦——辨正誤
①“一五”計劃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②“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標志著我國工業化的實現。(×)
③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人民政協屬于國家權力機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
⑤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
⑥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2.挖掘教材——學思用
①閱讀必修教材P172“問題探究”:與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相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提示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
②閱讀“1956年1月15日,在首都各界群眾20多萬人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會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澤東呈送喜報。”(摘自必修教材P171)中國工商界為什么會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
提示 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實行贖買政策,并通過公私合營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進行改造。這種政策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民族資本家的利益,因此贏得了他們的擁護和支持。
主題一 歷史新紀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政權鞏固[3年14考]
1.新中國初期人民政權鞏固的特點(2023·江蘇高考,9)
2.新中國初期人民生活保障舉措(2023·遼寧高考,9)
3.新中國初期掃盲工作與農村生產(2022·福建高考,9)
4.新中國初期移風易俗的時代特征(2023·海南高考,8)
5.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生活的特點(2023·廣東高考,10)
6.新中國初期農村經濟建設的特點(2023·湖北高考,9)
7.重慶解放與重慶市軍管會舉措特點(2022·重慶高考,9)
8.新中國初期東北工業遷移的目的(2022·遼寧高考,10)
9.新中國成立與愛國衛生運動(2022·海南高考,8)
10.新中國初期外交的成就(2022·浙江1月選考,14)
11.新中國初期外交的特點(2022·廣東高考,10)
12.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的作用(2021·江蘇高考,11)
13.新中國初期國家治理的特點(2021·海南高考,11)
14.新中國初期經濟恢復發展方針的影響(2021·河北高考,10)                
視角1 學者觀點——新中國初期的國家治理
史料 新中國成立之初,即在全國范圍既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為國家所有、推進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遺留的各項任務,又開展了“三反”“五反”斗爭、打退資產階級的進攻等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任務,為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包心鑒《新中國70年國家建設的內在邏輯》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說明新中國過渡時期國家治理的突出特點。
提示 充分運用國家力量來恢復經濟、清除遺留、鞏固新政權;充分運用國家力量來推進所有制變革、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充分運用國家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視角2 學者研究——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史料 新中國確立了“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的外交目標,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投入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業中去。為了與新中國成立前的屈辱外交劃清界限,新中國政府決定“另起爐灶”,采取“談判建交”政策……對于西方在中國的種種特權,新中國則根據“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政策,按國籍、行業逐步徹底清除西方列強在中國所攫取和擁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權以實現徹底的獨立,揭開了新中國獨立自主辦外交的新篇章。
——摘編自張勝軍《比較視角下的
新中國外交:獨立、平等和責任》
思考 指出史料中體現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標和方針,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
提示 基本目標:堅決維護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方針:“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影響:鞏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果;維護了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為國家順利開展建設創造了條件。
1.歷史解釋——新中國初期鞏固政權的措施
(1)追殲殘敵,建立政權:人民解放軍追殲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在全國建立了各級人民政權。
(2)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爭的繼續,打敗美國侵略者,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3)土地改革:1950—1952年,全國進行土地改革,在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
(4)穩定物價:為鞏固政權,人民政府進行了“米棉之戰”,穩定了物價,到1952年底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為鞏固政權奠定了基礎。
2.歷史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外交的特點
(1)平等性: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上,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
(2)革命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外交政策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
(3)結盟性:“一邊倒”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
(4)過渡性: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就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主題二 創新與抉擇——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3年7考]
1.新中國初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2023·湖南高考,9)
2.新中國初期增強國民體質的號召(2023·北京高考,8)
3.新中國政治協商制度的特點(2022·江蘇高考,9)
4.“一五”計劃建設的影響(2021·湖北高考,9)
5.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經濟交流的特點(2021·山東高考,8)
6.新中國初期工業建設的特點(2021·全國乙卷,31)
7.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化建設的特點(2021·遼寧高考,9)
視角1 學者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
史料 在20世紀50年代這場涉及幾億人口的極其深刻的社會大變革中,不但避免了生產下降,反而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盡管在完成變革的當年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總產值仍比上年增長了4.9%,公私合營的工業總產值增加了32%,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
——摘編自王健等《國家戰略與地方經驗》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社會大變革”這一歷史事件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提示 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或“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或“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視角2 學者觀點——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
史料 新中國初創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主要是兩項:一是各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二是對公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的相關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實踐。其中,各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主要指國體、政體、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內民主制度等的確立。
——摘編自張荊紅《建國初我國民主
政治建設評析》
思考 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政黨制度、民族制度的具體表現及根本特征。
提示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根本特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
1.歷史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特點
(1)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并舉。以“三大改造”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以“一五”計劃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時進行,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
(2)充分借鑒和吸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如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發展服務于工業。
(3)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國家的生產、資源及產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計劃調控。
(4)經濟落后但發展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基礎落后,但發展較快,增長較為迅速。
2.歷史解釋——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特點
(1)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主要形式。
(2)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代表團結在一起。
(3)根據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建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平等關系,并建立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的正確關系。
(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5“教材知識”改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這說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
A.宣示了階級矛盾的消除
B.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C.昭告了新中國的成立
D.確立了社會主義原則
答案 B
解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了國家性質,這說明它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B項正確;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主要矛盾不再是階級矛盾,排除A項;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昭告了新中國的成立,排除C項;當時中國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性質,尚未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7“教材知識”改編)新中國成立前后,為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這些舉措(  )
A.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
B.贏得了人民對新政權的認同
C.標志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D.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
答案 B
解析 為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穩定了政權,贏得了人民對政權的認同,B項正確;三大改造后,我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排除A項;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才完成,排除C項;材料突出的是穩定物價,并未提及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8“史料閱讀”改編)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講話中,習近平援引當年彭德懷戰后報告中的原話指出,“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價值在于(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D.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可知抗美援朝使西方列強不能再以武力對中國進行殖民統治和侵略,即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故選C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價值,排除A項;“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排除B項;“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是1927年八七會議提出的,排除D項。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70“學思之窗”改編)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包含四個‘互’字,一個‘共’字,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由此可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
A.使新中國迎來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B.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
C.體現“一邊倒”的和平外交方針
D.取代國際法在世界上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包括采取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具有其包容性和開放性,B項正確。
【練·高考真題//明考向】
命題點1 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的舉措
1.(2022·遼寧高考,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將《關于東北工廠遷移問題的意見》下發到東北局,10月初,東北南部地區以重工業為主兼有部分輕工業的23家工廠正式向北遷移,一個月之內相關設備和人員全部到位。這一舉措是為了(  )
A.平衡地區差異 B.調整工業結構
C.應對朝鮮戰爭 D.恢復國民經濟
答案 C
解析 據題干可知時間信息為:1950年9、10月,此時正處于朝鮮戰爭爆發時期;從空間地理角度看,都是東北地區,東北南部地區的遼寧距離朝鮮更近,東北北部地區的黑龍江省則相對較遠;綜合可以判定工廠北遷是為了防止朝鮮戰爭破壞工業發展,故選C項。從特定的時空思考,平衡地區差異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工廠的遷移與工業結構調整無關,排除B項;工廠遷移增加生產成本不利于經濟恢復,排除D項。命題點2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生問題的特點
2.(2023·遼寧高考,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陸續出現蔬菜供應困難。對此,陳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其意義絕不在建設工廠之下,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主要強調了(  )
A.調整城鄉關系的艱巨性
B.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緩解糧食短缺的緊迫性
答案 C
解析 陳云把解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看得和工業化建設一樣重要,反映了其對人民生活的重視,故選C項。材料僅指出“北京等一些城市陸續出現蔬菜供應困難”的問題及陳云的看法,并不涉及“調整城鄉關系”,排除A項;“優化產業結構”涉及的是調整農輕重的比例問題,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僅指出北京等一些城市出現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困難的問題,不能等同于“糧食短缺”,排除D項。
命題點3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3.(2022·江蘇高考,9)1951年3月18日,毛澤東致函鄧小平等領導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學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應放手讓他們去看……吳景超、朱光潛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響很好,要將這樣的事例教育我們的干部。”在這里,毛澤東指示(  )
A.應賦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權力
B.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
C.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進行調研
D.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樹立典型
答案 D
解析 據題干材料,可知其背景為1951年的土地改革,這些民主人士應是政治協商的委員,他們看土改的行為就是體現了參政議政的社會調研活動,故選D項。195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尚未確立,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排除A項;1949年10月,人民民主政權建立,排除C項;1956年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排除B項。
命題點4 新中國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特點
4.(2022·廣東高考,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周恩來匯報參加日內瓦會議和出訪印度、緬甸情況時,毛澤東指出:“門要關死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種有利的局勢,需要我們走出去。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這說明(  )
A.國內建設需要調整“一邊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提升中國影響力
C.“求同存異”促進亞非各國了解中國
D.不結盟運動興起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 B
解析 據題干材料信息,可以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積極發展同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通過支持民族解放運動,迅速提升中國的影響力,故選B項。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強調的是發展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關系,沒有體現“一邊倒”政策需要調整,排除A項;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排除C項;1961年9月,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興起,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黑水县| 淳化县| 广饶县| 阳高县| 平塘县| 文昌市| 同心县| 宁津县| 娄烦县| 称多县| 阳信县| 图片| 荔浦县| 七台河市| 托里县| 蓝山县| 柳林县| 呼和浩特市| 深圳市| 澄迈县| 南溪县| 古丈县| 新野县| 仪征市| 芦溪县| 荆州市| 融水| 象州县| 衡阳县| 大安市| 尉犁县| 中牟县| 衡水市| 吉隆县| 灵寿县| 马公市| 杭锦旗| 建平县| 信阳市|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