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23 辛亥革命與共和制的確立【考點定位】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1.孫中山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的過程。 2.辛亥革命的結果及意義。 1.中華民國成立與《臨時約法》的頒布。 2.孫中山的文官思想與選官制度。知識點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1)興起(2)發展: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2.預備立憲背景 革命運動高漲歷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預備立憲公會 ②1908年8月,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結果 立憲派認識到清政府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預備立憲是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②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③1905年同盟會成立,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閱讀必修教材P117“史料閱讀”:林覺民的《與妻書》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提示 表達了革命者犧牲個人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崇高情懷。②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說: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摘自必修教材P117)結合中國同盟會綱領,分析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提示 積極意義:謀求民族獨立,建立民主共和。局限性:具有種族主義思想;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要求。知識點二 辛亥革命1.過程(1)武昌起義①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后出賣給列強,引發保路運動。②爆發:1911年10月10日,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③結果:起義軍控制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紛紛獨立。(2)民國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3)袁世凱竊權原因 袁世凱的威脅利誘;英國等列強的支持;革命黨人妥協退讓結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 ②2月15日,南方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2.成果(1)法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鏈接·選擇性必修1·P14】①時間:1912年3月11日。②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③內容:以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為原則,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④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2)選官:建立文官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1·P40—41】內容 ①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②完善機制: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特點 以考試制度為主;以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為依據意義 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產生重要影響3.評價(1)積極性(2)局限性,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旨在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其因人而立,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的原則,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⑤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⑥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⑦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奠定了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投入的民間資本,由此引發了四川保路運動。(摘自必修教材P118)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的爆發有何關系?提示 清政府為鎮壓四川保路運動,將湖北新軍西調,造成武漢地區兵力空虛,給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②“哼,皇上沒啦,總算大改良了吧?”這是老舍名劇《茶館》中人物李三的一句臺詞,李三感嘆的“大改良”主要是指什么?提示 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3.必考概念——拓視野湖北軍政府:1911年10月11日,在武昌起義勝利以后,革命黨人建立的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即“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這是辛亥革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省級革命政權。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前,被各省公認為臨時中央軍政府。曾頒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等一系列進步意義的政策和法令。主題一 民主豐碑——辛亥革命[3年10考]1.辛亥革命思想宣傳的特點(2023·全國甲卷,28)2.辛亥革命的背景(2023·新課標卷,29)3.辛亥革命的特點(2022·天津高考,6)4.1911年學校教員對辛亥革命的態度(2022·江蘇高考,7)5.郭沫若對孫中山的評價(2022·海南高考,6)6.辛亥革命的影響(2021·北京高考,7)7.辛亥革命爆發的經濟條件(2021·湖南高考,8)8.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2021·廣東高考,7)9.中國共產黨對辛亥革命的評價(2021·浙江6月選考,11)10.孫中山的革命思想(2021·浙江1月選考,11)視角1 史料證史——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史料 辛亥革命是伴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結構和民眾社會心理的嬗變而來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個是民族工商業的興起,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擴大;一個是近代知識分子群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相應地產生出來。——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思考 根據史料,從唯物史觀角度闡釋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提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擴大奠定了物質基礎,這為辛亥革命創造了經濟和階級條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出現了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這為辛亥革命創造了思想理論條件。視角2 學者觀點——辛亥革命的特點史料 以南京臨時國會為中心舞臺,惜陰堂為幕后磋商場所,南北通過談判、妥協與法制程序,終于完成了清朝政權向民國的和平轉移。有學者將此稱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們看到,辛亥革命政權轉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議題,都經過了國會,沒有打大仗,減少了流血,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袁剛《“國會”與辛亥革命》思考 根據史料回答,為什么把辛亥革命稱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采取這種方式實現政權轉移有何價值?提示 原因:以國會為中心,采用談判、妥協、法制的形式和平轉移政權。價值:避免社會動蕩,有利于社會穩定。1.唯物史觀——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1)必然性①經濟基礎: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②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③組織基礎: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④軍事基礎: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2)偶然性:利用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的有利時機,武昌革命黨人率先起義,引發了辛亥革命。2.唯物史觀——辛亥革命中的妥協智慧(1)辛亥革命在武昌起義后通過談判、協商及彼此間利益讓渡解決了當時的矛盾和沖突,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稱之為中國式的“光榮革命”。這種結果是當時清政府、革命派、袁世凱、英國等列強各方、各派勢力妥協的結果。(2)這種妥協有效避免了更大規模的刀兵之亂,維護了國家統一,具有進步性。①辛亥革命是漢族和滿族及其他民族之間的妥協與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關系得到妥善處理,保證了祖國領土的完整統一。②南方革命政權和清朝皇室之間的政治妥協與和解,避免了長時間的社會動蕩與流血犧牲。③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的權力妥協與和解。主題二 共和奠基——中華民國的建立[4年3考]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2023·浙江1月選考,7)2.民主共和制的建立(2022·湖北高考,7)3.中華民國的成立(2020·全國Ⅲ卷,29)視角1 學者觀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影響史料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權憲法,第一次比較充分地體現了規范國家權力、保障國民權利的憲政理念,從而開啟了中國近代立憲的新篇章。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主權在民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否定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主義的專制制度,從而樹立了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觀念,促進了民主主義潮流的大發展和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摘編自袁兵喜《權利與權力的規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憲政理念》思考 根據史料,結合所學,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規范國家權力、保障國民權利”方面的主要體現,并指出該“約法”的歷史地位。提示 體現:按三權分立原則構建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民享有人身、言論等項自由和權利。地位: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或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視角2 學者研究——辛亥革命與社會轉型史料 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國近代國家形態與多元一體民族的形成,推動了中國向近代國家與近代民族的成功轉型。它使古老的中國由“家天下”的王朝國家,轉化為具有共和性質的現代主權國家;它使過去以漢族為中心、以“夷夏之別”來構成民族級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轉化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由此建構了新的近代國家與民族架構,在制度與憲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國家向近代國家的轉型。——李禹階《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國家和民族的轉型》思考 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說明辛亥革命是如何建構新的近代國家與民族架構的。提示 近代國家形態:由家天下到共和主權;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民主共和制,實行責任內閣制和三權分立等。近代民族架構:從以漢族為中心的古代民族到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形成;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主張五族共和、民族平等。1.歷史解釋——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評價(1)進步性:傳播共和理念和法治思想,提出資產階級標榜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提出了構建共和國的“三權分立”、內閣制等治國理念,具有防止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2)局限性:共和政體照搬西方,缺乏實施的政治基礎;條文中兩院職權不明,造成了后來的府院之爭;因人改法(總統制改為內閣制),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為后來的廢除和拒絕執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埋下隱患;單純通過約法來限制專制,太過理想化,在當時的中國舉步維艱。2.唯物史觀——辛亥革命推動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1)從帝國到民國: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2)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3)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4)從工商末業到實業救國: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5)從人治到法治: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7“學思之窗”改編)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指出:“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據此推斷,孫中山認為( )A.中國工商業不發達難以實現民生主義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會革命更重要C.政治與社會革命的目標可以迅速實現D.中國的民生問題較歐美國家更容易解決答案 D解析 材料中沒有提到中國工商業,故A項錯誤;材料中“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可知民族和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同等重要,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而民生主義……而去之易”得出政治與社會革命的目標不能迅速實現,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得出中國的民生問題較歐美國家更容易解決,故D項正確。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6“歷史縱橫”改編)清末新政改革官制、編練新軍,倡導創辦工商企業,廢科舉、興辦學堂。其目的是挽救風雨飄搖的清王朝,但事與愿違。預備立憲產生的“皇族內閣”更是讓立憲派與其離心。清政府的一系列措施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B.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C.立憲派轉而支持革命 D.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答案 B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8“教材知識”改編)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據此可知( )A.封建帝制退出歷史舞臺 B.革命形勢迅猛發展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后,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故選B項。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9“教材知識”改編)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其實質意義在于( )A.否定封建君主專制 B.確立民主共和政體C.實現自由民主法治 D.傳播民主共和觀念答案 A【練·高考真題//明考向】命題點1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1.(2023·全國甲卷,28)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這反映出( )A.傳統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以作《革命軍》《駁康書》……《自由血》者殆千萬倍”可知,陳去病認為與其利用文字宣傳反清斗爭,不如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形式來宣傳革命,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傳統戲曲和戲曲對象的變化,排除A、B項;材料反映出通過戲曲宣傳革命思想,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命題點2 民主革命思想的發展2.(2022·江蘇高考,7)1911年剛過暑假,正在中學讀書的茅盾發現,學校里的許多教員剪了辮子,變成了光頭。他們捧著古書,讓人嗅不出“半絲半毫的種族思想,或民權思想的味兒”,是“真人絕對不露相的”。這里的“光頭”體現了(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個性C.青年的時尚 D.革命的態度答案 D解析 據材料中“1911年”可判斷為辛亥革命的背景,從材料“教員雖然剪了辮子”,但“捧著古書”、沒有“種族思想”和“民權思想”等信息,表明教員只是表面上順應革命形勢,但在思想觀念上卻沒有什么變化,選D項。其對“種族”“民權”的態度與趣味、個性、時尚無關,排除A、B、C三項。命題點3 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影響3.(2022·湖北高考,7)下圖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間的元旦日記,箭頭所指的方框內文字( )A.流露出對社會嬗變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C.展現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D.表達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國旗五色炳耀通衢”“黃幟青龍銷聲匿跡”可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五色旗為國旗,取代了“黃幟青龍(大清國旗)”,這本質上是從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故選B項;由材料“乍更新歲氣象萬千”可見,“失落”說法未體現,排除A項;社會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黃幟青龍”,是現象,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C項;從材料“五色炳耀通衢”“黃幟青龍銷聲匿跡”中看不出其對革命的態度,得不出其“表達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的結論,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