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21 甲午中日戰爭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考點定位】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1.義和團運動的特點及評價。 2.資產階級維新派和戊戌變法運動。 晚清社會變革與清末新政。知識點一 農民階級的抗爭——義和團運動1.背景(1)《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3)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2.興起:山東民眾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3.態度(1)中國內部①當地官員:先后擔任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先撫后剿的舉措。②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2)西方列強: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奧匈、意八國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4.評價(1)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2)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但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使外國列強認識到“瓜分一事,實為下策”,任何國家瓜分中國的圖謀都難以實現。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義和團的興起,緣于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后引發的教民與當地民眾的沖突。(√)②義和團運動具有反帝愛國的正義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點不具有歷史進步性。(√)③義和團運動打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阻止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2.挖掘教材——學思用觀察“義和團、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關系”圖,指出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提示 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知識點二 戊戌維新運動和清末新政1.戊戌維新運動背景 ①民族危機加深,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震撼了中國社會 ②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維新派的理論基礎序幕 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后,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舉人“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高潮 “百日維新” ①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②標志: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結果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變法措施均被廢止意義 ①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鏈接·選擇性必修1·P24】 ②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2.清末“新政”【鏈接·選擇性必修1·P24】(1)背景: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3)認識: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4)結果: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公車上書”將維新思想的宣傳與政治上的救亡運動相結合,標志著戊戌維新運動的開始。(×)②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是把傳統的儒家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相結合。(√)③戊戌維新運動最大的功績是確立了君主立憲制。(×)④戊戌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啟蒙性。(√)⑤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也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準備了條件。(√)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閱讀必修教材P109“《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書影”:這兩部著作有何影響?提示 康有為的這兩篇著作將孔子樹立為改革家,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②《清德宗實錄》卷418記載“明定國是”詔書明確宣示: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摘自必修教材P110)據此分析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提示 在“中體西用”的框架下謀劃變法內容,強調傳統的“義理之學”是不可動搖之根本,對于西學只是考慮接受“切于時務者”。主題一 扶清滅洋——義和團運動[3年1考]義和團運動與列強侵華實質(2021·重慶高考,7)視角1 學者研究——義和團運動的特點史料一 義和團本稱義和拳,源流復雜,原為以練習武術為主的民間結社與秘密宗教白蓮教相結合的反清組織。……甲午中日戰爭之后,隨著列強勢力的進一步滲透和教會勢力的膨脹,中外矛盾日益激化,活躍在魯西一帶的義和團最先將斗爭矛頭轉向列強侵華勢力,于1898年在多地發起聲勢浩大的反洋教運動。義和團運動本質上是19世紀以來中國反洋教運動的發展。——崔志海《美國政府與義和團運動再考察》史料二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事實,但也說明農民群眾沒有科學的思想武器去分析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與清政府的關系。——戚其章《甲午戰爭史》思考 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義和團運動的特點。提示 ①自發性、分散性:從民間反洋教開始,分散各地,缺乏統一的機構和領導力量。②愛國性、正義性:從反清的殘酷壓迫到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提出“滅洋”口號,抗擊八國聯軍侵略,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③落后性、盲目性:提出“扶清滅洋”,對晚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沒有科學理論作指導,帶有盲目排外的情緒。視角2 觀點討論——義和團運動的影響史料 庚子妖民①愚豎,盜兵潢池,其貽禍國家至矣,然而其中不可謂無愛國者。特愚妄憤戾,而其術又純出于野蠻,此其所以終被惡名,而無以自解于天下。嗚呼!亦可傷已。——嚴復《主客平議》(1902年)我國民要想除去現在及將來國恥的紀念碑,必須要叫義和拳不再發生;要想義和拳不再發生,非將制造義和拳的種種原因完全消滅不可。——陳獨秀《克林德碑》(1918年)義和團的勇氣始初是銳不可當的……庚子年的義和團,是中國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歐美相抵抗②。——孫中山《三民主義》(1924年)解讀主旨 史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細讀 ①指義和團運動。 ②突出義和團運動的反帝抗爭精神思考 任選一則史料,歸納作者的主旨和態度,并作簡要分析。提示 示例 嚴復認為義和團運動是愚昧和野蠻的,對其持批評和否定的態度。嚴復力圖通過傳播西方近代啟蒙思想來促進民眾的思想解放和開化。義和團盲目排外,與嚴復的思想主張背道而馳。唯物史觀——評價義和團運動(1)積極性:義和團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的改革運動。(2)局限性: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義和團的組織具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盲目排外的缺點;其斗爭結果不能促使中國走向進步,只能更加落后。主題二 自救變革——戊戌維新運動與清末“新政”[3年8考]1.維新變法的特點(2022·全國甲卷,29)2.陳寶箴變法主張的目的(2022·全國乙卷,28)3.洋務運動與“新政”的比較(2022·山東高考,6)4.清末新政的影響(2022·廣東高考,7)5.戊戌變法的影響(2021·全國乙卷,28)6.維新變法的特點(2021·福建高考,7)7.戊戌變法的評價(2021·山東高考,6)8.對一戰前后中國時局的認識(2021·海南高考,7)視角1 學者研究——戊戌變法的特點及評價史料一 中國和日本是兩個非西方國家,(19世紀)面臨的任務也非常相似……不同點則在于所采用的政治策略不同……從日本的總策略上來講,我把它叫作慢三步。……而中國從總的策略上來講是快三步……他們想要馬上能見效的……康有為說:“慢改不如快改,小改不如大改。”——摘編自華世平《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比較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的政治策略和哲學理念》史料二 維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張,在百日維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條目干脆不被批準,有的則被偷梁換柱,失去了本意。——摘編自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戊戌變法》解讀史料一 說明維新派采取的策略及百日維新不同于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史料二 闡述維新變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考 (1)史料一體現維新變法在策略上存在什么問題?它本質上說明了什么?提示 問題:急于求成。說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成熟,不能完成歷史使命。(2)史料二主要體現了變法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綜合史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啟示。提示 問題:改革過程中存在變法措施貫徹不徹底,隨意更改變法措施的問題。啟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進;改革要講究政治策略,盡量減少對立面。視角2 史料證史——清末“新政”的特點及影響史料 新政變法大綱有二。一是整頓舊法,舊章本善,行久生弊,應認真整理。二是中法所無,宜參用西法,擇善而從;廣購西書,搜集日本與西方各國關于財政、軍政、商務、工藝等方面的信息,作為變法的參考。在當時財政極端困難、人心不安的情況下,變法不宜“先事搜刮”,而應取信于民,即變法不宜從理財入手,而應從維系人心入手。關于變法方式,主張在“維新之極”與“守舊之極”之間尋求一條折中、穩健的變法道路。——張海鵬、李細珠《中國近代通史》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清末新政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政”最終沒有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原因。提示 特點:在變革的范圍上,力圖突破洋務運動的藩籬,進一步向西方學習,進行全面的變革;在變革的方式上,堅持走一條穩健的變法道路。原因:清末新政以維護滿洲貴族集團的專制統治地位為目的,缺乏群眾基礎;面臨封建守舊勢力的阻撓,改革沒有堅強而團結的領導核心;改革措施未能真正順應時代發展需要,難以見效。1.家國情懷——多角度認識戊戌變法的意義(1)從時代背景看:變法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開始的,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是變法的直接目的。從這個意義上看,變法是愛國的、進步的。(2)從變法內容看:政治上要求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這符合“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趨勢。(3)從歷史影響看:戊戌變法使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學習西方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變革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時,維新變法運動點燃了愛國、民主的火炬,喚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也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對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2.唯物史觀——對清末“新政”的評價(1)從主觀目的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治危機,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治。(2)從活動本質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3)從客觀影響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直接促成了創辦實業的高潮;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國近代化教育的基礎;官制改革,在客觀上推動了國家體制的近代化;法律改革,開了中國法制近代化的先河等。(4)從實際作用看,具有背離性。“新政”期間,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預備立憲的展開,為革命者準備了同盟軍與合作者;新軍的編練,科舉制廢除之后士人群體的分化,新式知識分子的興起,都為革命準備了基本力量。【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9“歷史縱橫”改編)《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1891至1895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的著作。《新學偽經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這兩部著作( )A.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B.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C.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D.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偽造的‘新學’”“遵奉孔子為……改革家”可知,這兩部著作旨在借助經學的外衣,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故選B項;這兩部著作宣傳了維新思想,更多的是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對政治體制并未起到直接沖擊作用,排除A項;1895年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排除C項;這兩部著作僅僅是康有為的個人作品,宣傳的是其維新變法的主張,但是并不具備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因素,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排除D項。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0“教材知識”改編)義和團運動使外國列強認識到,任何國家”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說明義和團運動( )A.延緩了中國半封建化的進程B.體現了明顯的盲目排外思想C.使列強放棄瓜分中國的計劃D.顯示出強大的反帝愛國力量答案 C解析 根據“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可知,義和團運動使列強認識到中國人民擁有強大的力量,瓜分中國是不可能的,由此迫使列強放棄了瓜分中國的計劃,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列強的認識,即瓜分中國的計劃不可能成功,并沒有體現義和團延緩中國半封建化進程、具有盲目排外思想和顯示強大的反帝愛國力量,A、B、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C項。【練·高考真題//明考向】命題點1 清末新政的影響1.(2022·廣東高考,7)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這反映了當時( )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答案 C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中廢除了科舉制度,出洋留學成為讀書人的一種選擇,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社會結構發生變動,故選C項。《游學譯編》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廣泛的社會認知,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明科舉廢除對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與政治制度等的爭論,“改變了”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命題點2 晚清政府“自救”變革的嘗試2.(2022·山東高考,6)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 )A.求富強國 B.以商立國C.實業救國 D.富民興國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洋務新政和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都主張創辦近代企業,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清政府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來挽救統治危機,故選A項;“發展商業”是富國的手段,而不是洋務新政的目的,排除B項;“實業救國”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救國主張,排除C項;清政府的措施不是為了富民,而是為了挽救統治危機,排除D項。命題點3 戊戌維新變法的特點3.(2022·全國乙卷,28)維新變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在上《請厘正學術造就人才折》中稱“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這種主張( )A.推動了新舊勢力的合流B.試圖突破“中體西用”束縛C.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D.意在徹底否定變法理論基礎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可知,陳寶箴贊同并推行變法改革。他之所以“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主要是因為“康學”使民權平等的學說非常興盛,會導致守舊派更大的阻撓。因此,這一行為的目的是減少變法的阻力,C項正確。命題點4 戊戌變法的評價4.(2021·山東高考,6)近代一位外國人這樣評價戊戌變法:“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并且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但是這種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他認為變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變法措施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D.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強調的是“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也就是說戊戌變法缺乏足夠的社會基礎,沒能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故選D項;由“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說明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是其缺陷,排除A項;“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說明作者對措施持肯定態度,排除B項;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是導致變法缺陷的原因,而不是變法本身的缺陷,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