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二框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目錄課標要求素養目標contents議學結合培養素養探究啟迪知識生成歸納總結構建體系0102030405實踐演練能力提升核心素養正確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關知識。科學精神公共參與自覺遵循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讓思維合乎邏輯。議學概述總議題議學環節三總議題:從古代寓言故事中探索思維基本要求的奧秘1議學環節一:透過白馬非馬的寓言故事看思維的同一律要求23議學環節二:通過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析思維的矛盾律要求議學環節三:看過不禽不獸的寓言故事探思維的排中律要求4議學環節四:小故事,大智慧,懂思維,大作用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壹透過白馬非馬的寓言故事看思維的同一律要求議學環節一議學情境:情景劇扮演白馬非馬的故事(旁白)這天,正巧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扮演者1)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扮演者2)公孫龍辯道:“白馬非馬,怎么不可以過關?”(扮演者1)關吏說:“白馬是馬”。(扮演者2)公孫龍說:“我公孫龍是龍嗎?”(扮演者1)關吏一愣,但仍堅持說:“按照規定只要是趙國的馬就不能入關,管你是白馬還是黑馬。”議學情境:情景劇扮演白馬非馬的故事(扮演者2)公孫龍微微一笑,道:“‘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說,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個概念。‘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說你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黑馬、給黃馬就不可以,由此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非馬。”(旁白)關吏越聽越迷糊,被公孫龍這套高談闊論搞得暈頭轉向,被侃暈了,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騎白馬過關。子議題一:結合議學情境,小組合作,白馬是不是馬?請你來替關吏反駁公孫龍?議學提示:這里"白馬"就是白色的馬,一種有特定屬性的動物。"馬"就是馬這種動物,是范圍限定到"種"這一層次的一個生物類群的總稱。理解這一論述的關鍵在于理解其邏輯連詞"非",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義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屬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價于"的邏輯關系。而"白馬"的概念是屬于"馬",但不等價于"馬"的。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和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A是A(2)基本內容: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同一律的要求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4.違反同一律所犯的邏輯錯誤偷換概念在使用概念的過程中沒有遵守同一律,將會出現“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偷換論題在使用判斷的過程中沒有遵守同一律,將會出現“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5.運用同一律應注意的問題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即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的情況下才起作用。同一律作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其作用是保證思維具有確定性,它不是客觀事物自身運動變化的規律,因而不否認客觀事物本身的變化發展。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思維中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貳通過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析思維的矛盾律要求議學環節二議學情境:自相矛盾的故事子議題二:結合議學情境,小組合作,分析為什么兵器商人最后無言以對,灰溜溜的走了?這對我們以后做人做事有什么啟示?議學提示:兵器商人高聲叫賣的話語中前后矛盾,刺不破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基本內容: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表示對A否定的論斷)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于同一個對象不能同時用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來反映。例如:對于同一個幾何圖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來反映它。“概念”角度3.矛盾律的要求“判斷”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不能同時作出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例如:“所有人都是善良的”與“有些人是不善良的”。 根據矛盾律,對這兩個判斷不能同時肯定。4.違反矛盾律所犯的邏輯錯誤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注意:思維中出現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辯證法所講的事物的客觀矛盾。自相矛盾是思維混亂的一種表現,是對客觀實際的錯誤反映。小明想畫一個方的圓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叁看過不禽不獸的寓言故事究思維的排中律要求議學環節三議學情境:情景劇扮演不禽不獸的故事(旁白) 鳳凰是百鳥之王。鳳凰過生日,百鳥都來祝賀,唯獨蝙蝠沒有露面。(扮演者1) 鳳凰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這樣傲慢!”(扮演者2)蝙蝠蹬著雙腳說:“我長著獸腳,是走獸國的公民。你們飛禽國管得著我嗎 ”(旁白)過了幾天,麒麟做壽。麒麟是百獸之王。百獸都來拜壽,蝙蝠仍舊沒有露面。議學情境:情景劇扮演不禽不獸的故事(扮演者3)麒麟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如此放肆!”(扮演者2)蝙蝠拍拍翅膀說:“我長著雙翅,是飛禽國的公民。你們走獸國管得太寬了吧!”(旁白) 有一天,鳳凰和麒麟相會了,說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兩邊扯謊。(扮演者1、扮演者3)鳳凰和麒麟搖頭嘆息,不勝感慨:“現在的風氣也太壞了。偏偏生出這樣一些不禽不獸的家伙,真是拿它們沒有辦法!”子議題一:結合議學情境,小組合作,你們認同蝙蝠的說法嗎?蝙蝠的說法犯了什么邏輯錯誤?議學提示:蝙蝠不是鳥而是獸是因為缺少鳥類最重要的羽毛和鳥喙。是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蝙蝠的說法既不承認自己是鳥類,也不承認自己是獸了,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A或者非A(2)基本內容: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矛排中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3.排中律的要求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關系 矛盾律 排中律區別 含義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錯誤不同 “自相矛盾”(“兩可”) “兩不可”作用不同 運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如果一個真,則另一個必假,常用于反駁。 運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如果一個假,則另一個必真,常用于證明。聯系 矛盾律與排中律都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運用概念、進行判斷、進行推理時必須遵守的具體規則,它們從不同側面保證思維的確定性。 【知識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關系【知識整合】比較三大邏輯基本規律規律名稱 基本內容 公式 適用范圍 要求 邏輯錯誤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斷 確定性(自身同一) 偷換概念、偷換論題矛盾律 一個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斷和反對判斷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兩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斷 明確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兩不可小故事,大智慧,懂思維,大作用議學環節四議學情境:小故事,大智慧,懂思維,大作用濠梁之辯議學延伸:寓言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不僅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也啟迪著人們如何做人做事。寓言故事蘊含著豐富的邏輯思維,通過探討其中的邏輯思維,可以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收集身邊更多的寓言故事,并和同學們分享寓言故事蘊含的邏輯思維。課堂小結1.某班在民主決策是否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兩位同學的對話如下:小明:“你投了贊成票嗎?”小亮:“沒有。”小明:“你投了反對票嗎?”小亮:“也沒有。”上述對話中的回答( )A.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犯了“兩不可”的錯誤 D.并不違反形式邏輯的要求課堂練習【解析】選D。材料中:小亮既沒有投贊成票,也沒有投反對票,表明小亮投的是棄權票,沒有違反矛盾律的要求,A錯誤。 材料中兩位同學的對話得知:小亮既沒有投贊成票,也沒有投反對票,表明小亮投的是棄權票,這符合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排中律,沒有犯“兩不可”的錯誤,也并不違反形式邏輯的要求。2.“要么你說錯了,要么我聽錯了”與“或者你說錯了,或者我聽錯了”,這兩個命題形式含有( )A.不同的邏輯連接項,相同的選言支 B.不同的邏輯量項,相同的聯項C.相同的邏輯常項,不同的變項 D.相同的常項,不同的變項【解析】選A。在邏輯形式中,保持不變的部分就是連接項, “或者 …或者 …”要么 "是這兩個命題的邏輯常項,所以是不同的連接項。其中這兩個命題的“你說錯我聽錯了”是選言支,所以選言支是相同的,故A入選。要么你說錯了,要么我聽錯了”與“或者你說錯了,或者我聽錯了”,這兩個命題形式含有相同的邏輯量項,不同的聯項,故B不選。“要么你說錯了,要么我聽錯了”與“或者你說錯了,或者我聽錯了”,這兩個命題形式含有不同的邏輯常項,邏輯變項是相同的,故C不選。“要么你說錯了,要么我聽錯了”與“或者你說錯了,或者我聽錯了”,這兩個命題形式含有不同的常項,相同的變項,故D不選。課堂練習3.有個小伙子上了火車之后,發現沒有空座了,于是就厚著臉皮硬往一位老大爺身邊擠座兒。老大爺不高興了,說:“小伙子,別硬坐了,座位已經滿了。”小伙子嬉皮笑臉地說:“老大爺,沒辦法,我買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話( )①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③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選A。老大爺說的“硬坐”是強行往座位上坐,小伙子所說的“硬座”是一種座椅類型。 小伙子故意混淆“硬坐”和“硬座”的概念,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②符合題意,③④不符合題意。課堂練習4.推理是形式邏輯特別關注的問題。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從形式邏輯角度看( )①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②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③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④只要遵守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就能做到正確思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選C。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并不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而是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①錯誤,②③正確;“就能做到正確思維”說法絕對,④錯誤。課堂練習5.某地一家珠寶店失竊,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盜竊被拘審。四人的口供如下。如果四個口供中只有一個是假的,則以下哪項斷定為真( )A.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丁B.說假話的是乙,作案的是丙C.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就是丙D.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解析】選D。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據不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是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因此可以推斷出乙和丁中,丁講的是假話。由以上分析可知,D應選。課堂練習感謝你的觀看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