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小學科學 年級 五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水的作用教科書 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上冊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教學目標【科學觀念】 1. 知道地球上的流水會給地表帶來影響,改變地表樣貌。 2. 認識雨水降落到地面會侵蝕土地;了解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學思維】 1.通過親歷建模活動,獲取思維發展的感性材料,再利用分析、比較降雨前、中、后土壤與小山丘的變化,進行提煉、歸納、總結出降雨對土地有侵蝕作用,并遷移應用解釋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針對乾坤灣和黃河入海口的形成原因提出假設,基于具體情境提出觀點,通過觀察、比較、匯總、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對乾坤灣和沙洲的成因進行合理有依據的解釋;從而了解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探究實踐】 1.能通過建模活動認識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并表達觀點。 2.能通過分析、閱讀資料、觀察建模活動描述乾坤灣和黃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原因,并得出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態度責任】 1.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現象發生的過程及原因等表現出因果興趣;不從眾,不迷信權威,以事實為依據做出判斷,面對有說服力的觀點能調整自己的想法;愿意溝通交流,樂于與他人就科學想法上的分歧進行溝通交流和辯論,基于證據反思和調整探究。 2.提升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通過模擬實驗探究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教學難點: 能夠通過分析、閱讀資料了解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教學過程一、聚焦 1.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歡迎大家跟著向老師一起走進科學探索之旅!今天我們就一起走一走、看一看祖國的壯麗山河。迎著日出,我們來到了黃河三角洲,它有著鳥類國際機場之稱。慢慢往上,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在流經山西省永和縣和陜西省延川縣時,形成了一個s形大轉彎造型。最后到達我們的黃土高原,地球上70%的黃土都集中于此,它也是全球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地表樣貌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揭示課題 教師:觀察的真仔細,這是我國黃土高原特有的一種地表形態--“千溝萬壑”,你們知道“這一道道的溝壑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1:我想和我們上節課學習的風的作用相類似,也是地球表面某種因素造成的。 學生2:我認為可能是雨水的原因,下雨時,雨水不斷沖刷黃土高原,就形成了一條條溝壑。 教師:你們的猜測都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們就從降雨著手一起來探究學習地球上水的作用。 教師:在地表的變化過程中,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那降落的雨水會給土地的樣貌帶來怎樣的影響,會使地表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探索與研討 教師:剛剛我們已經猜測了地表千溝萬壑的成因,而科學是的講究事實驗證,你們能設計一個實驗模擬“降雨”對“地表”的影響嗎? 模擬降雨給土地帶來變化的實驗 (1)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你們認為這個實驗需要準備些什么 它們分別模擬大自然中的什么呢? 學生1:我認為實驗材料需要土和水,土可以模擬小山丘,水可以模擬雨水。 學生2:我還有補充,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需要觀察降雨前后小山丘和土壤的變化. 教師:我們究竟需要哪些材料,在實驗過程中又需要觀察些什么?請仔細閱讀書本第35頁,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生閱讀課本35頁) 教師:通過閱讀相信你們對這個模擬實驗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便于你們進行探究,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材料,請你們先自己想一想如果雨水降落在小山丘上,對小山丘有什么影響?再和同學討論怎樣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模擬實驗。 (2)學生分析實驗方案 教師: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實驗方案,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首先在塑料盤里制作一個小山丘,為了便于觀察,在小山丘頂部撒上彩色的沙子,模擬小山丘上的泥土,觀察并畫出實驗前小山丘的樣子,接著用自制噴壺噴灑小山丘的頂部,邊觀察邊記錄:小山丘、土壤和水的變化,最后再比較降雨前后小山丘發生的變化,并在記錄單上畫出實驗后小山丘和土壤的樣子。 實驗前,老師送給大家幾點溫馨提示, 實驗前,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保持干凈; 模擬降雨時,直到能明顯看到小山丘和土壤的變化再停止; 仔細觀察小山丘、土壤和雨水的變化,邊觀察邊記錄,認真完成實驗記錄單; 完成實驗后,整理好材料,準備交流分享實驗成果; 暫停視頻,開始你們的研究吧! 動手實驗 實驗成果分享 教師:經過實驗,我相信同學們對降雨前后小山丘的樣子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我們來聽聽同學們的研究成果吧! 學生1: 我們研究的問題是:降雨對土地樣貌的影響,我的猜測是:降雨會改變土地樣貌。降雨前小山丘的山頂尖尖的,表面平滑。降雨后土壤變得濕潤、部分土壤被雨水帶走,小山丘表面形狀變得凹凸不平,有溝壑,雨水與泥土混合,變得渾濁。 教師:根據剛剛你們的描述這分別是降雨前、降雨中、降雨后小山丘和土壤的樣子,同學們,在我們模擬降雨的整個過程中,雨水對我們的小山丘和土壤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1:降雨前,小山丘平坦、尖尖的,經過雨水的沖刷,小山丘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且有溝壑。 學生2:通過這個模擬實驗我們發現了--降雨會改變地表樣貌。 教師:我們剛剛做的只是幾分鐘的模擬實驗,在我們生活中雨水日積月累的降落在土地上呢?是的,地表溝壑會更多、雨水會帶走更多的泥土。 教師:現在你們知道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的原因了嗎? 教師:黃土高原植被稀少,土質疏松,千百萬年來,雨水的沖刷,在科學上叫侵蝕,正是由于雨水的侵蝕作用,加劇了水土流失,就形成了千溝萬壑的地表。 演示河流對地形帶來的改變實驗 (1)了解乾坤灣和沙洲的形成原因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泥沙和水流到哪里去了嗎?(觀看視頻) 教師: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而黃土高原幾乎覆蓋了黃河的整個中游部分,因此黃土高原的部分泥沙匯入黃河,從渤海灣流向大海。在黃河水帶著泥沙流動的過程中的,形成了一些非常有名的景點,瞧!黃河第一灣--乾坤灣,還有黃河入海口的沙洲,聽了剛才的簡單介紹,你們能試著分析黃河中游的乾坤灣和入海口沙洲的形成原因嗎? (2)演示實驗 教師:有困難是嗎?我們來做一個模擬實驗,用這個塑料杯里的水模擬河水,然后用泥土來模擬河岸,在河岸上做一條河道,有凸岸和凹岸,下面的平緩地帶就是河道的平緩地帶,我們一起來看看實驗現象。你觀察到了什么? 學生:當河水流過河灣時,河水的流速較快,不斷沖刷著河岸,使河道變寬變深,而到了平緩地帶,水的流速較慢,被沖刷下來的泥沙就沉積下來。 (3)閱讀資料 (學生分析) 教師:通過剛剛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再結合書本第36頁的資料,分析乾坤灣和沙洲的形成原因。 學生1:乾坤灣的兩岸一面為凹岸,一面為凸岸。黃河水在凹岸處流速快,河水帶著泥沙不斷沖擊凹岸使得凹岸不斷后退;凸岸流速慢,部分泥沙被水帶至凸岸沉積下來,因此凸岸不斷前伸,就形成了乾坤灣。 學生2:黃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由一個個河道分割的小島,河流入海時流速急劇降低,河水的搬運能力減弱甚至消失,使得河誰所攜帶的泥沙沉積在近岸的河口處,從而形成沙洲。 教師:聽了你們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黃河水在凹岸處流速快,不斷地侵蝕凹岸,凸岸處水的流速相對較慢,就有了沉積的泥沙,就會形成乾坤灣這樣的地形樣貌。而到河流的下游平緩地帶,水流速度變慢,這時被河水帶走的泥沙會慢慢沉積下來,這也是河水的沉積作用,形成三角形的沙洲,也叫作三角洲。 河水的侵蝕和沉積作用改變著地表形態,形成了乾坤灣、沙洲等地表樣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光只有降雨和河水改變著我們的地表樣貌,還有地震、火山噴發和風也有這樣的作用。 研究探討水的作用和地震、火山、風的作用相比有什么相同點,不同點? 教師: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1:我認為它們的相同點是都可以改變地表樣貌 學生2:我認為它們的不同點是地震和火山噴發都是在一瞬間改變地表樣貌,而風和水需要日積月累才能改變地表樣貌 教師:沒錯!不同點是地震和火山噴發對地表的作用是迅猛、劇烈的;而風和水相對是緩慢、溫和的。它們的相同之處是:都可以改變地表樣貌。 應用遷移 教師:比如我們今天學習的流水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就形成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乾坤灣和沙洲等地表樣貌。瞧!這是以前黃土高原的樣子,你們想知道黃土高原現在的樣子嗎? (學生觀看黃土高原前后對比的圖片) 教師:現在和以前的黃土高原有不同嗎?不同在哪里? 學生:這兩幅圖片的不同之處是,第一幅圖片只有少面積被植被覆蓋,而第二幅圖大面積被植被覆蓋,第一幅圖給人荒涼,第二幅圖讓人感覺生機勃勃,,造成這兩幅圖片有這么大的差異,是因為人們植樹造林。 教師:正是因為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大量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從以前的31.6%提高到了現在的65%,減輕了雨水對地表的侵蝕,有效遏制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讓黃土高原從20多年前的溝壑縱橫、黃土滿坡,變成了現在的滿眼綠色、生機盎然。就如習近平主席說的那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教師:同學們!借此機會老師給大家送一首詩: 植樹造林 昔日荒山無綠蔭,今朝樹木已成林。 護壩保田土壤沃,防沙固土水源清。 植樹造林千古業,青山綠水勝金銀。 生態平衡巡綠意,家園時代樂無垠。 探索與練習 教師:讓我們行動起來吧!關心、保護和改善我們身邊的環境,讓天藍地綠水長清! 課后請查閱資料,探索植物對侵蝕的影響,并思考完成這三道練習題,下課! 1.降雨形成的水流越 ,對土地的侵蝕作用越明顯。 2.河流的 和 作用 形成了許多不同地形地貌。 3.一條河流從崎嶇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勢平緩的地方,其上游河床布滿了大石頭,中游河床堆積了很多的鵝卵石,下游河床堆滿細沙。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