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東歐各國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主要成就,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經驗、教訓,培育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2.了解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歷史事實,認識社會主義事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培育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3.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意義,培育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知識點一 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基礎·精細梳理】1.蘇聯的發展(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相繼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蘇聯的改革(1)赫魯曉夫改革時間 1956—1964年內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 ②農業: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 ③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④思想:打破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評 價 進步性 改革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局限性 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做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了嚴重的后遺癥(2)勃列日涅夫改革時間 1964—1982年內容 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評價 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執政后期,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3)戈爾巴喬夫改革時間 1985—1991年內容 ①經濟: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但經濟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放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結果 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興起3.蘇聯解體(1)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2)1991年8月19日,幾位蘇聯領導人發動政變,試圖阻止蘇聯分裂,很快失敗。(3)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易錯辨析 (1)蘇聯模式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2)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報告正確評價了斯大林,促進了蘇聯的思想解放。(×)(3)戈爾巴喬夫改革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4)二戰后,蘇聯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由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的改革發生了根本方向性錯誤,終于使局勢失控,蘇聯解體。(√)情境釋疑 (1)閱讀“史料閱讀”(見教材P123):指出蘇聯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有何歷史局限性?提示 原因:重工業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加強國防建設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局限性:忽視了農業生產,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2)閱讀“即將發射的蘇聯火箭”(見教材P123):材料反映了蘇聯經濟建設的什么特點?提示 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赫魯曉夫改革史料 赫魯曉夫上臺時蘇聯的農業問題十分尖銳。赫魯曉夫執政后首先改革農業計劃制度①。赫魯曉夫指出絕不需要中央給集體農莊布置播種面積,規定牲畜的頭數②。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赫魯曉夫還在農產品采購制度方面進行了調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會上,赫魯曉夫提出要種植玉米。——陸南泉、黃宗良等主編《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解讀① 赫魯曉夫改革以農業作為突破口② 赫魯曉夫改革擴大了集體農莊的自主權思考 根據史料說明赫魯曉夫執政后是如何進行農業改革的?提示 擴大集體農莊的自主權;調整農產品采購制度;種植玉米。視角2 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 1966年蘇聯正式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新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減少下達給企業的指令性計劃指標……擴大企業支配利潤的權限,企業可以確定工資形式和獎勵辦法……(二)以利潤為中心加強對企業的經濟刺激,提高企業的利潤留成比例……力求調動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把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利益很好結合起來。(三)實行工業品批發價格的全面改革,改變某些產品價格偏低的現象,讓價格最大限度地接近產品社會必要勞動量,使正常生產企業能獲得必要的利潤。(四)加強銀行信貸的作用。促進企業節約投資,合理使用資金,縮短工期,提高效率。——摘編自《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經濟改革》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蘇聯“新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提示 ①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②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利用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③實行工業品批發價格改革;④發揮銀行信貸作用。視角3 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史料 1985年,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并開始進行經濟改革。1986—1988年,蘇聯經濟不但沒有加速發展,相反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爾巴喬夫認為,現行政治體制是經濟改革沒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摘編自《世界歷史》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提示 改革不徹底;沒有明確目標;放棄黨的領導;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嚴重的國內民族矛盾等。歷史解釋——比較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異同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不同點 歷史背景 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局面 蘇聯社會陷入危機邊緣指導思想 只是對原有體制進行局部改革 對蘇聯模式進行根本性變革具體內容 首先從農業開始,重點在農業領域 重點在工業,且是重工業領域 首先進行經濟改革,隨后轉向政治領域歷史結果 改革造成了蘇聯的混亂 改革造成蘇聯經濟全面滑坡,渴望改變現狀的呼聲日益高漲 改革不僅使經濟繼續滑坡,而且還導致了蘇聯解體相同點 背景 都面臨社會發展緩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問題內容 都對經濟政治體制帶來的弊端進行改革,主要涉及經濟領域,如擴大企業自主權等結果 改革都失敗了,但都沖擊了蘇聯模式知識點二 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基礎·精細梳理】1.社會主義建設(1)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2)東歐各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2.社會主義改革 為擺脫蘇聯控制,走獨立發展道路(1)南斯拉夫:最早進行改革措施 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權力下放評價 ①積極: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 ②消極: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2)東歐其他國家成效 ①波蘭:1956—1960年,實施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 ②匈牙利:1968—1973年間,國民收入、人民消費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眾比較滿意 ③民主德國:經濟穩步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局限 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3.東歐劇變(1)原因①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②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③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 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2)表現易錯辨析 (1)捷克斯洛伐克最早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2)南斯拉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終招致了蘇聯的出兵,改革被扼殺。(×)(3)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意味著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情境釋疑 閱讀“學思之窗”(見教材P126):你怎樣理解這段話?提示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也是歷史發展的一部分;要辯證地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從中吸取教訓,促使社會主義更加健康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警惕西方的“和平演變”。【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南斯拉夫改革史料 1950年至1963年,南斯拉夫實行自治經濟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權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廠交給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企業財權,注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思考 據史料,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提示 特點: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影響:調動了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導致了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視角2 東歐劇變的原因史料 這些國家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發揮和顯示出應有的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從外部條件說,蘇聯“新思維”的改革之風,西方“和平演變”的鼓勵政策,都對東歐的變化有影響,起了推動作用。——錢其琛回答《世界知識》記者問題時的發言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歐劇變的原因。提示 照搬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后期弊端明顯;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西方國家對東歐“和平演變”政策的影響。1.歷史解釋——認識南斯拉夫改革(1)從改革特點看: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中央權力逐漸下放。(2)從改革經驗看: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經濟與市場的最優結合,而非人為地限制商品貨幣關系。(3)從改革結果看: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導致了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2.唯物史觀——東歐劇變的原因(1)內部原因①歷史原因:東歐各國長期受制于蘇聯,照搬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產生了許多問題,使其經濟發展緩慢。②現實原因:東歐的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經濟危機嚴重,執政黨和政府忽視民主與法制,日益脫離群眾。(2)外部原因①蘇聯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思想推動了東歐各國執政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②西方原因: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資金技術的援助引誘、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知識點三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基礎·精細梳理】1.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社會主義的建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②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③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2)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2.改革開放后的輝煌成就(1)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此后,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3)中國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易錯辨析 (1)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基本建立。(√)(3)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變革了土地所有制性質。(×)(4)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符合中國國情和世界歷史發展大勢,前途光明。(√)情境釋疑 閱讀“‘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見教材P126),從中你能獲得什么信息?提示 新時期以來,中國的高鐵、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取得巨大成就,高鐵已成為中國的“名片”。【疑難·精準突破】視角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史料 真正的改革先鋒不是國營企業,而是那些落后的、被邊緣化的群體。在這些“邊緣革命”中,意義最為重大的變革是在中國經濟最為薄弱的環節——農業中爆發。中國政府于1979年著手改善農業環境,然而真正意義上的農業改革是自下而上展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國農業改革過程中極其重要,從長遠角度看,農民重新獲得的經濟自由對發展農村經濟的意義要重大得多。——摘編自[英]羅納德·哈里·科斯、王寧《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思考 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民重新獲得“經濟自由”的措施和“經濟自由”的含義,并簡析農業改革的影響。提示 措施: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含義:使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影響: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改變了農村的社會面貌,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隨堂檢測題組? 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2021年7月云南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29)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領導人在改革中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多黨制,最終導致蘇聯解體。據此可知,該領導人是( )A.斯大林 B.赫魯曉夫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答案 D2.(2022年7月貴州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27)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黨的脖子。”材料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 )A.否定蘇聯共產黨領導 B.以農業為突破口C.存在經濟決策的失誤 D.重點在工業領域答案 A解析 根據“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黨的脖子”可得出其改革否定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使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導致蘇聯解體,A項正確;B項是赫魯曉夫,排除;C、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選A。3.(2022·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39)二戰后,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試圖對舊體制進行改革。其共同點在于( )A.改變了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B.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一定調整D.導致了局勢失控和國家的解體答案 C解析 赫魯曉夫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場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經濟體制”,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收到了一定效果,即他們都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一定調整,但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故選C項;二者的改革都沒有改變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排除A項;二者的改革并沒有突破蘇聯模式,仍然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戈爾巴喬夫改革發生了根本方向性錯誤,導致了局勢失控和國家的解體,排除D項。4.(2022年1月北京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38)為了解決蘇聯模式給蘇聯經濟造成的困難,從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到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經濟改革,他們改革的共同點是( )A.優先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B.發展重工業以進行軍備競賽C.調整所有制結構發展個體經濟D.力圖緩解計劃經濟造成的弊端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都是因為“蘇聯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點是解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問題,故D項正確;A項只符合赫魯曉夫改革,排除;B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C只符合戈爾巴喬夫改革,排除。故選D。5.(2022年1月云南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9)美國的《世界經濟導報》曾這樣評價勃列日涅夫:“他確實是一位真正懂得經濟的領導人,他的經濟改革使蘇聯國力逐漸趕上了美國,雖然他想稱霸世界而沒有成功。”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A.優先發展農業B.實行多黨制C.改變過分集中的農業管理體制D.加強工業生產的經濟刺激答案 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勃列日涅夫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上,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進工業管理,加強工業生產,綜合國力大大增強,故D正確;赫魯曉夫改革優先發展農業,一定程度上改變過分集中的農業管理體制,故A、C錯誤;戈爾巴喬夫實行多黨制,故B錯誤。6.(2022年9月河北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42)赫魯曉夫一直有著蘇聯的人均肉類產量趕超美國的愿望。但現實是,蘇聯差得還很遠。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拿出了真正的殺手锏——玉米。隨之,全國各地大種特種玉米,但由于氣候、土壤條件的限制,總體效果并不理想。這表明赫魯曉夫的農業政策( )A.帶有不切實際的冒進思想B.克服了農業集體化的弊端C.迅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D.改變了工業結構失衡局面答案 A解析 赫魯曉夫提出大量種植玉米,結果由于氣候等因素的限制,效果并不好,體現了其政策的不切實際性,A正確。B項“克服了”說法絕對,不合史實,排除。C不合史實,排除。題干涉及的是農業,與工業無關,排除D。故選A。題組?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7.(2022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試,25)1978年12月,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會議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答案 D思維導圖 史論要語1.赫魯曉夫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但由于沒有科學理論和配套措施而失敗。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沒有突破原有體制、個人專斷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而失敗。 2.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 3.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一次重大挫折,它說明了國家建設必須要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4.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起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