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時空構建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1.用示意圖解讀兩極格局和冷戰之間的關系,培育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2.運用辯證法分析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認識多極化不斷加強的歷史趨勢,培育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3.知道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的原因和影響,認識其與兩極格局瓦解和冷戰時代結束的關系,培育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知識點一 冷戰與兩極格局【基礎·精細梳理】1.冷戰(1)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②美蘇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③美國在全球進行擴張,將社會主義的蘇聯視為其建立世界霸權的最大障礙。④戰后的蘇聯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恢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蘇聯極其關心西部邊界安全,為確保東歐國家對蘇友好,蘇聯努力擴大自己在東歐的影響,與美國發生了尖銳矛盾。(3)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美國在“反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旗號下,對蘇聯實行遏制政策和敵對行動,率先挑起了冷戰。蘇聯予以反擊。(4)表現美國 蘇聯政治 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演說是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標志 1947年9月,蘇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 實施馬歇爾計劃,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軍事 1949年,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5月,北約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 1955年,蘇聯成立包括民主德國和其他東歐國家在內的華沙條約組織地緣政治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2.兩極格局(1)標志: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認識①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②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易錯辨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逐漸形成兩極格局。(√)(2)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針對的都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3)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情境釋疑 (1)二戰結束后,美蘇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摘編自教材P110)。出現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美蘇兩國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2)閱讀“史料閱讀”(見教材P111):羅斯福這段話說明了什么?這導致美國后來推行什么政策?提示 說明:美國渴望領導世界。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行霸權政策。【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冷戰的根源史料一 傳統的美國學派認為,冷戰是由蘇聯引起的,蘇聯熱衷于獲得領土,尤其是征服東歐領土。如果蘇聯沒有表現出這種傾向,美國將有可能退回到戰前的孤立主義狀態。……美國采取遏制蘇聯擴張的政策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美國主動的遏制政策,蘇聯將繼續在歐洲、中東和亞洲擴張。——摘自王帆《關于冷戰起源的幾種解釋》史料二 冷戰時期,美蘇關系的終極性質是超級大國競爭。數十年的核軍備競賽因其惡性循環加劇了冷戰,但也控制了冷戰。因為它確立和維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蘇兩國因為懼怕互相毀滅而努力防止它們之間爆發直接軍事沖突。它使得兩個超級大國能夠彼此對抗和爭斗而不兵戎相見。僅就此而言,冷戰時代確實是個“漫長的和平”時代。——摘編自時殷弘《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征和意義》思考 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蘇冷戰的原因。提示 美蘇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上存在矛盾;雅爾塔體系奠定了美蘇兩分天下的框架;美蘇基本勢均力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世界面臨核恐怖的威脅。視角2 冷戰的表現史料 戰后初期(二戰結束到50年代末)呈現出兩大陣營對峙的格局。這一時期,美國制定了扶植西歐資本主義的“馬歇爾計劃”;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美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建成了華沙條約組織……顯然這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對峙。——摘編自趙立坤《20世紀世界政治格局演變探析》思考 據史料和所學知識,列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政治、經濟、軍事全面對峙的表現。提示 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提出與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建立之間的對峙;經濟上馬歇爾計劃的提出與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建立之間的對峙;軍事上“北約”與“華約”的對峙。歷史解釋——美蘇冷戰下國際關系的特點(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各自處于超級大國(美蘇)的控制之下。(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3)形式多樣: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制裁。(4)矛盾重重:主要體現在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5)演變趨勢:由兩極格局演變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美蘇爭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對抗,也有局部戰爭。(6)爭奪目標: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知識點二 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基礎·精細梳理】1.冷戰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1)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對抗。(2)表現:在美蘇開展對話的同時,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3)影響:這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它們所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2.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①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②日本:經濟的“起飛”、追求“政治大國”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 ②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的發展 ①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 ②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 ①萬隆會議: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 ②萬隆會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2)影響:國際關系的這些變化,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易錯辨析 (1)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反映了美蘇關系的緊張。(√)(2)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伴隨經濟的“起飛”,日本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3)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的發展趨勢。(√)(4)中國重返聯合國,標志著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情境釋疑 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國倡導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摘自教材P114)。不結盟運動的宗旨和原則是什么?提示 不結盟和非集團化。【疑難·精準突破】視角 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和表現史料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從經濟狀況和經濟潛力看,當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經濟力量:美國、西歐、蘇聯、中國,當然還有日本。——摘譯自《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1971年7月6日)英文版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分析他將西歐、日本和中國列入世界“五大力量”的原因。提示 變化趨勢: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沖擊著兩極格局。原因:戰后西歐走向聯合,成立歐洲共同體,實力大增;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成為經濟大國;新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綜合國力迅速增長。1.唯物史觀——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1)根本原因:世界經濟結構的多極化發展。(2)具體原因①隨著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強,在外交上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③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兩極格局。④中國振興,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漸重要。⑤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遭到削弱。2.歷史解釋——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和平過渡:它不是通過世界大戰而是由長期冷戰較量引起的。②競爭過渡:美國、日本、西歐、中國、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存在著互相競爭、互相制約的關系。③長期過渡: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過程。(2)影響①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③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知識點三 兩極格局的瓦解【基礎·精細梳理】1.美蘇關系(1)日趨緊張: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2)走向緩和:1985年以后①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②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裁軍取得重要進展。③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④蘇聯與中國關系實現了正常化。2.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2)標志:蘇聯解體。(3)影響易錯辨析 (1)“和平演變”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戰略。(√)(2)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3)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冷戰隨之結束。(√)情境釋疑 “和平演變”一詞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是指西方國家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滲透,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促使它們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摘自教材P115)。“和平演變”與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間有什么聯系?提示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和平演變”戰略的持續運用而蘇聯、東歐國家對此放松警惕有關。【疑難·精準突破】視角 兩極格局的瓦解史料 1961年8月13日,當柏林市民一覺醒來突然發現在一夜之間,一道由鐵網和水泥板構成的臨時屏障橫亙在柏林城中間,阻礙了東西部人民的交往,這就是柏林墻。它成為德國分裂的重要標志。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通過并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了德國統一。思考 結合史料,簡述戰后德國的分合及其體現的國際格局變遷。提示 德國被柏林墻分開,顯示美蘇兩極對峙加劇;德國重新統一,兩極格局逐漸瓦解。唯物史觀——兩極格局瓦解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直接原因:蘇聯解體導致兩極格局瓦解。②根本原因:兩極格局的基礎并不穩固,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趨勢。(2)影響:兩極格局瓦解,對蘇聯來說,是社會主義探索的失敗;對美國來說,鞏固了其世界霸權;對世界來說,多極化趨勢加強,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與發展;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有利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隨堂檢測題組? 冷戰與兩極格局1.(2023年1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39)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出現了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這兩大集團的主導者是( )A.英國與法國 B.英國與德國C.美國與蘇聯 D.美國與日本答案 C2.(2022年7月貴州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4)下圖是1947年華君武畫的一幅漫畫( )A.布雷頓森林體系 B.杜魯門主義C.經濟互助委員會 D.馬歇爾計劃答案 D解析 漫畫內容反映了美國對西歐各國的援助,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美國提出了馬歇爾計劃,旨在通過經濟援助西歐來遏制蘇聯,故選D項;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于1944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杜魯門主義的內容主要是在政治方面遏制蘇聯,與對西歐的經濟援助關聯不大,排除B項;經濟互助委員會是蘇聯組織建立的,與美國和西歐無關,排除C項。3.(2022年12月山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23)1949年4月,美、英、法等12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該組織旨在( )A.對抗華約組織 B.穩定歐洲秩序C.防止法西斯主義復活 D.遏制社會主義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英美法等國組建“北約”是為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D項正確;“華約”的組建是在1955年,是在“北約”組建以后,排除A項;“北約”主要是為了遏制社會主義,并不是為了穩定歐洲秩序和防止法西斯主義復活,排除B、C項。故選D項。4.(2021·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37)以下為“兩極格局形成”的知識梳理表,①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資本主義陣營 社會主義陣營措施 “杜魯門主義”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① 經濟互助委員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A.馬歇爾計劃 B.不結盟運動C.古巴導彈危機 D.歐洲共同體答案 A5.(2022年北京市高中第二次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36)某學生制作的手抄報設置了五個欄目,每個欄目的小標題分別是“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德國分裂”“北約成立”“華約成立”。由此推斷,手抄報的標題應該是( )A.美蘇共同打敗法西斯B.冷戰和兩極格局形成C.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D.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答案 B解析 “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正式拉開序幕,“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德國分裂”是冷戰在歐洲的體現,材料中“華約成立”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因此,手抄報標題應該是冷戰和兩極格局形成,故B項正確。題組? 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6.(2022年7月新疆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24)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說:“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他談到的事件是( )A.德國分裂 B.古巴導彈危機C.“北約”成立 D.第一次柏林危機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談到的事件是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美國指責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蘇聯否認,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繼而美蘇軍隊進入戰備狀態。但美蘇雙方對危機的處理十分謹慎,通過秘密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雙方理性地解決了危機,使世界避免了一次核戰爭的威脅,B項正確;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分裂,此時蘇聯正值斯大林時期,排除A項;“北約”成立于1949年,此時美國總統是杜魯門,排除C項;第一次柏林危機發生在1948年6月,起因是柏林西占區單獨實行幣制改革,引發蘇聯不滿,蘇聯封鎖了西柏林與外界的聯系,這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思維導圖 史論要語1.二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在國家發展戰略上的對立和沖突,使它們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逐漸形成兩極格局。 2.美國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政策,提出了“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組建了“北約”組織。 3.歐共體成立、日本經濟“起飛”、中國崛起和第三世界興起,說明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發展的趨勢。 4.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結束后,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