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課程標準 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
知識點一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基礎·精細梳理】
1.古代文物保護及研究
(1)古代對文物的收藏,往往是從藝術珍品開始的,成為人們擁有財富與權力的體現。
(2)在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中,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頗為盛行。
(3)中國歷代帝王、達官貴人和民間收藏家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還發展出金石學,專門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與著錄。
2.近現代西方文物保護
(1)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
(2)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
(3)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
3.近現代中國對文物古跡的保護
(1)1906年,清政府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中央政府開始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
(2)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
(4)1961年3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
(5)1982年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
易錯辨析
1.文物的保護原則和方法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
2.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情境釋疑
閱讀教材P88“史料閱讀”:《保存古跡推廣辦法章程》的擬定有何意義?
提示 它是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影響下制定的,說明人們對文物價值逐漸有了正確認識,意識到了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疑難·精準突破】
視角1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
史料 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聯盟”的有關工作。當時的國際聯盟提出并倡導一種思想,即應通過國際合作來保護人類共有的遺產。直到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世界“不能移動”的文化遺產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現代化進程發展迅速,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促使《公約》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際社會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文化保護行動。正是由于這一次保護行動的影響,世界文化遺產的概念已經成熟。
——摘編自甘露、盧天玲、石應平《世界遺產旅游開發與管理》
思考 根據史料,概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出現的原因。
提示 國際聯盟、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倡導;世界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文化保護行動的實踐。
視角2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舉措和目的
史料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年11月1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令第十一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和目的。
提示 措施:立法保護。
目的: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以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繼承。
歷史解釋——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保護原則
(1)價值
①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人們了解歷史文化無比珍貴的教科書。
②世界文化遺產是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進行交流、了解、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寶貴資源。
③世界文化遺產是進行學術研究尤其是歷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學研究的重要資源。
(2)保護原則
①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指遺產產生時以及后來形成的各種特征,包括形式與設計、材料與實施、利用與影響、傳統與技術、位置與環境、精神與感受等。
②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一方面,指范圍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地保持遺產組織與結構及其周圍環境的完整;另一方面,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地保持遺產地理位置上互相連接的相關部分,完整地體現其文化價值。
知識點二 《世界遺產公約》
【基礎·精細梳理】
1.制定: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這一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
2.宗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
3.內容
(1)國際參與: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
(2)重點保護: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
(3)遺產類型: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
4.發展
世 界 ①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正式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②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
中 國 ①1985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 ②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③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 ④2011年,中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5.影響
(1)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
(2)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
易錯辨析
1.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2.《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
3.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正式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情境釋疑
1.閱讀教材P90“思考點”: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的價值,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通過立法加以保護。
2.閱讀教材P90“學思之窗”:故宮博物院為什么把養心殿的修復定位為“研究性保護項目”?
提示 以保護為目的,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這里的古建筑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可以保留這里古建筑的原狀,有利于對文物的研究;可以使古建筑傳統的修繕技藝得以傳承,為中國古建筑的保護與研究提供范例。
【疑難·精準突破】
視角1 申報世界遺產的條件
史料 紀念碑、建筑群或遺址,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每個被提名的遺產應……符合對設計、材料、工藝或布局以及文化景觀的特性及構成的真實性檢測(委員會強調只能接受基于對原址進行完全、細致記錄而無臆想情況下的重建)……此外,為保存文化遺址的完整,特別是那些對眾多游客開放的遺址,涉及的有關國家應提供適當的管理辦法,其中包括財產的管理、保存和開放度。
——摘編自世界遺產委員會《實施
〈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申報世界遺產應該符合哪些基本條件。
提示 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并由國家提供管理、保護。
視角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特征
史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
——摘編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對昆曲和故宮的保護方式有何差異?
提示 對昆曲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的同時,還需要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對故宮這類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反對對遺產本身及其周圍的環境作任何的改動,甚至反對不必要的“修復”。
1.歷史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1)人文性: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傳統文化活動,并且融入生活。
(2)傳承性: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是口傳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內容和方法,由人代代相傳。
(3)獨特性:來自特定的民族、族群或個人,或來自特定的區域,甚至是村落,因此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4)歷時性:隨時代的前進和環境的改變而變化,同時又有相對不變的穩定性。
(5)共時性:是歷史的、傳統的,但不同程度地活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時代共存。
(6)整體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整體性的活態保護。
2.唯物史觀——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1)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足跡,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是有限的,而且文化遺產不可再生,也無法替代。
(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能進一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能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進步。
(3)對于當今社會而言,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也包括文化環境。因此,保護環境應該同時保護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
知識點三 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基礎·精細梳理】
1.古代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遺跡主要包括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時期: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堪稱包羅萬象的藝術之城。
3.中國遺跡
(1)代表
①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
②截至2020年底,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已達42個。
③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務院批準命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項。
(2)意義:表明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又意味著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任重道遠。
易錯辨析
1.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希臘的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2.2019年7月,在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明所留下的輝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4.古代文明遺跡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情境釋疑
1.讀圖“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佛羅倫薩歷史中心”(見教材P91):它具有怎樣的價值?
提示 是文藝復興的象征,在15、16世紀達到經濟和文化上的頂峰,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
2.昆曲,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約在元朝末期產生于蘇州昆山一帶。2001年5月昆曲成為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摘自教材P9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么意義?
提示 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
【疑難·精準突破】
視角1 長城的文化內涵
史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長城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先后頒布了《長城保護條例》和《長城保護總體規劃》。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上正式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根據這一方案,長城將成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依托。
——中國新聞網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國家如此重視對長城的保護?
提示 長城蘊含著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歷經歲月錘煉,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保護好長城,就是保護歷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視角2 昆曲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
史料 說“昆曲”是古典藝術的范例,不會有人反對。……昆曲文學高品位的佳作很多,它熔鑄了前代韻文文學的精華,以文學的抒情為長,又以戲劇的“當行本色”為本,在代言體中融入了作家的主觀感情,意味深長,常有弦外之余音。……正是在歷史的音樂文化的遞傳的基礎上,昆曲的歌唱音樂體系在昆山腔的改革及其發展中逐步形成。……在長期形成的民族的表演理論和藝術美學的基礎上,構成了一個整體,已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完美的表演藝術體系。
——摘編自李曉《昆曲的藝術成就和文化價值》
思考 結合史料,分析昆曲被譽為“古典藝術的范例”的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昆曲在我國戲曲史上的地位。
提示 原因:具有較高的文學品位,傳承歷史音樂文化;是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
地位: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中國“百戲之祖”。
1.歷史解釋——長城具有的豐富文化內涵
(1)長城不僅是防御性軍事工程,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寶庫,它的建筑藝術、裝飾藝術均十分出色。木結構式樣的敵樓、箭樓雕梁畫棟甚是美觀,體現了高超的建筑與裝飾藝術水平。圍繞長城所產生的許多傳說、戲曲、詩詞歌賦、繪畫雕塑等文學藝術作品進一步豐富了這座寶庫。
(2)長城是民族矛盾的產物。它既是游牧區和農耕區的分界線,也是聯結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經濟文化的重要紐帶,長城沿線定期開放和保護關市,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3)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脊梁,長城悠久的歷史和所穿過的廣闊空間、復雜完備的防御體系、豐富的文化內涵都顯示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熱愛和平、富有智慧和創造力的偉大民族個性。
2.歷史解釋——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
(1)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統的戲劇形態,對后世中國戲曲眾多劇種有深遠的影響,是國家級的“活化石”。
(2)昆曲集中國古典音樂、舞蹈遺產之大成,詩、樂、歌、舞、戲融為一體,劇本、唱詞、音樂、角色、服裝等獨具特色。
(3)昆曲對眾多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過深遠而直接的影響,因而被譽為“百戲之祖”。
隨堂檢測
題組?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1.(2022·山東濰坊高二期中)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古物保存法》,規定“埋藏地下及由地下暴露地面之古物概歸國有”。并規定古物發現者應立即向地方政府報告,及時報告者有獎,“其有不報而隱匿者,以竊盜論”。這些規定( )
A.否定了私有文物的所有權
B.遏制了破壞文物的行為
C.加強了政府對文物的管理
D.使文物管理更加系統化
答案 C
解析 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古物保存法》,將地下古物的所有權和發掘權收歸政府,加強了政府對文物的管理,C項正確;該法案否定的并非私有文物的所有權,排除A項;遏制了破壞文物行為的說法絕對,排除B項;僅有一項具體的法律條文不足以使文物管理系統化,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3·廣東潮州高二期中)1964年通過《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憲章明確了歷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強調修復是一種高度專門化的技術,必須尊重原始資料和確鑿的文獻,決不能有絲毫臆測。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護應注意( )
A.制定保護古跡的法律
B.以真實性為第一要義
C.建立專業化文物保護體系
D.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必須尊重原始資料和確鑿的文獻,決不能有絲毫臆測”可知,《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強調了文物古跡的保護應以真實性為第一要義的原則和方法,故B項正確;A、C、D不符合題意,可排除。
題組? 《世界遺產公約》
3.(2022·遼寧大連高二期中)2015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破壞位于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的哈特拉古城和尼姆魯德古城遺址。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明確表示:“……蓄意破壞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構成了戰爭罪,是對全人類的攻擊。”由此可見( )
A.恐怖主義仍然威脅世界安全
B.蘇美爾文明已經消亡
C.《世界遺產公約》不能發揮實際效力
D.文化遺產面臨戰爭傷害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極端組織在進行武裝行動時對文化遺址造成了傷害,D項正確;恐怖主義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因素之一,但材料僅涉及恐怖主義對文化遺產所產生的影響,排除A項;蘇美爾文明的消亡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極端組織對文化遺產的破壞,沒有明確《世界遺產公約》的效力,且《世界遺產公約》在保護世界遺產層面仍然有效,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2·山東聊城高二期中)1984年6月17日午夜時分,布達拉宮頂層的強巴佛殿因電線短路起火,殿內文物和佛經付之一炬,殿堂燒毀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產的極易遭蛀蝕的藏青楊
作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內甚至有超過10%的柱子處于重度腐蝕狀態;在地震活動頻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復的擾動已經在宮殿的石墻上到處留下了痕跡。這反映了( )
A.自然災害成為文化遺產的主要殺手
B.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
C.文化遺產保護應遵循修舊如舊原則
D.現代設施利于文化遺產保護
答案 B
解析 依據材料“布達拉宮頂層的強巴佛殿因電線短路起火,殿內文物和佛經付之一炬,殿堂燒毀了一半……地震波反復的擾動已經在宮殿的石墻上到處留下了痕跡”,可以看出布達拉宮這一文化遺產急需保護,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自然災害是主要殺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電線短路導致火災,可以看出現代設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排除D項。故選B項。
題組? 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5.(2023·陜西榆林高二調研)雅典衛城坐東朝西,每座建筑都順山勢而建,呈現不規則布局。而明清故宮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則都集中在一條貫通南北的中軸線上,嚴整規矩。這種差別集中體現了( )
A.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B.所處歷史時代的差異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異
D.建筑設計理念的差異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雅典屬于海洋文明,實行的是民主政治,思想比較自由;中國屬于大河文明,實行的是專制制度,禁錮思想。因此體現在建筑上,雅典呈現不規則布局,中國則嚴整規矩,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
6.(2023·福建福州高二期末)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的出土文物以車兵為主體,車兵、步兵組成矩形聯合編隊。九個過洞(俑坑內陳列事物的特殊結構)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后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這些文物( )
A.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B.還原了戰場上的殘酷局面
C.代表了秦朝民營手工業的成就
D.成為陵墓雕塑藝術的發端
答案 A
解析 材料是對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描述,這屬于實物史料,是一手史料,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A項正確;“還原”的表述過于夸大,排除B項;秦始皇陵兵馬俑不屬于民營手工業,排除C項;“發端”表述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知識結構 答題要語
1.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明所留下的輝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2.《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 3.《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義的“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遺址三大種類。 4.任何文化和自然遺產都是人類共同財富。 5.文物古跡的保護原則和方法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