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孟子》三章—八年級語文人教部編版上冊課前導學【基礎知識】一、作者簡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 孟母三遷”“ 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子典范。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 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 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 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 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 論語》、《 大學》、《 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二、寫作背景孟子生活的社會動蕩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當時,諸侯各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提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觀點;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向往著歷史上堯舜的功績,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個希望寄托在統治者發“仁心”上,力圖維護西周的井田制度,從而使天下歸順,達到成就王業,“黎民不饑不寒”的目的。三、字詞釋義(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重點詞語天時:指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戰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郭:外城。環(huán):包圍。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池:護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米粟(sù):糧食。委:拋棄。去:離開。故: 所以。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以: 憑借。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固:使......鞏固。國:國防。山溪:山河。險:險要的地理環境。威:威服,威懾。以:憑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寡:少。之至:到達極點。畔:通“叛”,背叛。順: 歸順,服從。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有:要么,或者。勝:取得勝利。2.通假字“畔”通“叛”,背叛。3.詞類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詞用作動詞,限制)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4.古今異義城 古義:城墻 今義:城市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水池委 古義:放棄 今義:委屈、不甘心國 古義:國防 今義:國家親戚 古義: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到域 古義:界限,限制 今義:地域是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然而 古義:這樣卻 今義:表轉折的連詞5.一詞多義①利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兵革非不堅利:銳利②之三里之城:的,助詞多助之至:到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③時天時不如地利 : 氣候,時令長風破浪會有時: 時機,機會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代,朝四時之景不同 : 季度,季節④和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春和景明: 和煦⑤去委而去之: 離開,逃離,逃亡公然抱茅入竹去: 前往,到別處⑥勝環而攻之而不勝: 取勝予觀夫巴陵勝狀: 美好,美妙日出江花勝紅火: 勝過,超過⑦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鞏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頑固固以怪之矣: 原來,本來⑧亡亡羊補牢: 丟失國恒亡: 滅亡⑨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內城城非不高也: 城墻⑩而環而攻之而不勝: 連詞,表轉折委而去之: 連詞,表順承環而攻之而不勝: 連詞,表修飾(二)富貴不能淫1.重點詞語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誠:真正,確實)一怒而諸侯懼 (懼:害怕)安居而天下熄 (熄: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父命之 (命:教導、訓誨)往之女家 (往:去,到)必敬必戒 (敬:恭敬)無違夫子 (違:違背)以順為正者 (順:順從;正:準則、標準)與民由之 (由:遵循)獨行其道 (行:這里是固守,堅持的意思。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則、準則)2.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通“汝”,你。3.古今異義丈夫之冠也丈夫:古義:成年男子。今義:女子的配偶。4.詞類活用①動詞用作名詞居天下之廣居原意為居住。文中意思為居所、住宅,喻指“仁”。②動詞的使動用法A.富貴不能淫本意:惑亂,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B.貧賤不能移本意:改變、動搖。文中意思:使……改變(動搖) 。③威武不能屈本意:屈服。文中意思:為使……屈服。5.一詞多義①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得:能,能夠。得志 得:實現。②戒之曰 戒:告誡。必敬必戒 戒:謹慎。③居天下之廣居 居:居住。居天下之廣居 居:“居所,住宅”,這里喻指“仁”。(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重點詞語舜發于畎畝之中: 起,指被任用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任用,選拔,這里是被選拔的意思管夷吾舉于士: 獄官。百里奚舉于市: 集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達。 任:責任,使命。人恒過 常常。行拂亂其所為: 違背所以動心忍性: 用這些來困于心: 內心困苦。衡于慮: 思慮阻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而后作: 然后才能奮起。作:奮起,指有所作為。征于色: 表現于臉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征,征驗,此處有表現的意思,表現。色,臉色。發于聲: 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而后喻: (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2.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②衡于慮 衡:通“橫”,梗塞,不順暢。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弼,輔佐。3.詞類活用①使動用法: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勞其筋骨 勞:使……勞累餓其體膚 餓:使……饑餓空乏其身 空乏:使……經受貧困之苦動心忍性 忍:使……堅韌行拂亂其所為 亂:使……受到阻擾2.動作狀: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在國內出則無股國外患者 出:在國外②名作動:人恒過 過:犯錯誤4.一詞多義①發 舜發于畎畝之中 (起,指被任用)發于聲 (發出)②拂 行拂亂其所為 (違反,阻撓)入則無法家拂士 (輔佐)③于 舜發于畎畝之中 (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給)征于色 (在)困于心,衡于慮: (在)生于憂患: (在)5.古今異義①然后知生于憂患 古義:這以后 今義:連詞,表承接②所以動心忍性 古義:用這些來 今義:表結果關系的關聯詞③發于聲 古義:表現 今義:送出,發生等④管夷吾舉于士 古義:獄官 今義:軍人⑤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⑥征于色,發于聲,面后喻 古義:了解,明白 今義:比方【知識小練】1.孟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時期鄒人,我國偉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影響力的大師,有“_______________”之稱,與孔子并稱“孔孟”。2.《孟子》是記錄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共_____________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宋代朱熹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編在一起,稱為“四書”。3.課下未注釋的重點詞。(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3)勞其筋骨 勞:____________(4)所以動心忍性 動:_______________ 忍:____________(5)入則無法家拂士 則:____________(6)國恒亡 恒:____________(7)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豈:_______________(8)一怒而諸侯懼 懼:_______________(9)是焉得為大丈大乎 是:_____________(10)子未學禮乎 子:_____________(11)往之女家 往:_____________(12)必敬必戒 必:______________ 敬:_____________(13)無違夫子 違:_______________(14)以順為正者 順:_______________(15)此之謂大丈夫 謂:_______________4.默寫。(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_________。(2)入則無法家拂士,_________,國恒亡。(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之間辯證關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孟子義正詞嚴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實質。(5)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時代使命,此處用典出自《孟子》,原文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_________,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答案以及解析答案:軻 子輿 戰國 思想家 教育家 亞圣答案:孟子及其弟子 七 《大學》 《中庸》 《論語》3.答案:(1)所以,因此 責任,職責 指示代詞,此(2)使……痛苦(3)使……勞累(4)使……受到震撼 使……堅忍(5)假如(6)常(7)副詞。表示反問,怎么,難道(8)害怕,恐懼(9)這,這個(10)你(11)去,到(某地)(12)一定恭敬(13)違背(14)順從(15)叫作,稱作4.答案:(1)威武不能屈(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5)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