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科學觀念:知道測量的意義,了解長度的單位及測量工具;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學會記錄長度測量的結果,學會選擇不同的測量儀器或方法去測量各種物體的長度。科學思維:熟練掌握常見長度單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之間的換算關系正確使用刻度尺等測量長度的工具,準確讀取測量結果,包括估讀值。探究實踐:通過操作練習,初步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培養估測能力和正確細致實驗習慣。提升動手能力。態度責任: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科學態度,激發學習科學興趣。一、測量的定義1.測量是一個把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的過程。二、長度的測量1.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m)。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等。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納米換算關系:1m=103mm=106μm=109nm2.長度的常用測量工具有鋼尺、木尺、三角板、卷尺等。此外,人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腳等來粗測物體的長度。聲吶、雷達、激光測距等是現代測量中常用的技術。3.刻度尺的使用:(1)會認:認識所用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和起始刻度線的位置(如圖);(2)會測: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尺緊貼被測物體,并且使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3)會看:看刻度時,視線與刻度尺及被測物體垂直(如圖);(4)會讀:讀數時,除要讀出最小刻度值,還要估讀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5)會記:記錄的數據后應寫上單位(記錄的數值=準確值+估計值+單位)。注意:①零刻度線已磨損的,可設某一完好的刻度線為“零”點,讀數時要減去“零”點的數字。②刻度尺量程小于被測長度時,可將被測長度進行分段測量。4.單位的使用:成年人身高約1.7m, 步幅約75cm, 手掌寬約10cm, 指甲寬約1cm腳長約25cm; 課桌高度約75cm, 寬約60cm; 一張紙厚度約0.1mm;新的鉛筆長度約19cm.5.誤差與錯誤(1)誤差是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總存在一些差異,產生原因:受測量工具的精密程度不足、測量方法不科學、估讀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誤差是不可避免的。(2)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結果時粗心等造成的差錯,是可以避免的。(3)減小誤差的方法:校正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選用精密度高的測量工具、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注意:舍去錯誤值,利用平均值求取最終結果應保留與測量值相同的小數位。三、長度的特殊測量(1)累積法:應用:測紙張的厚度,測金屬絲直徑等。如:要測一張紙的厚度可以測n張相同紙的厚度,再除以n,就可算出一張紙的厚度。要測細銅絲的直徑,可測出緊密繞在鉛筆上n匝細銅絲的長度,再除以n,即可得出細銅絲的直徑。(2)平移(定位)法:應用:測球的直徑,測圓錐的高等。(3)化曲為直法:應用:測地圖上的公路、鐵路、河流長,測硬幣周長等。方法:使一根棉線與待測的曲線重合,然后把棉線拉直,測出棉線上起點和終點間的直線距離即可。(4)化直為曲(滾輪法):用已知周長的輪子,沿著要測量的長度滾過,記下輪子滾過的圈數,則物體的長度就等于輪子的周長乘以輪子轉過的圈數。此法適于測較長的曲線。如測運動場的跑道長度。用已知周長的輪子,沿曲線滾過,記下輪子滾過的圈數曲線的長度=輪子的周長×轉過的圈數四、測量結果偏差分析操作 測量偏差皮卷尺拉的很緊 偏小易熱脹冷縮材料 冬天偏大;夏天偏小累積法測細鐵絲直徑,未排緊 偏大累積法測細鐵絲直徑,多數了一圈 偏小累積法測紙張厚度,用頁數計算 偏小累積法測紙張厚度,紙未壓緊 偏大化曲為直測長度,繩子有彈性 偏大◆任務點一:長度的測量單位換算:①1千米=1000米 ②1米=10分米=100厘米 =1000毫米③1毫米=1000微米 ④1微米=1000納米思考與討論:在測量圖1.2-2中的各物體時,應該分別用什么長度單位?◆任務點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思考與討論:在實際的測量中,是不是選擇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越好?不是,測量時應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需要達到的程度,再選擇滿足測量要求的刻度尺。例如:小明搬遷新居,要給窗戶安裝玻璃和窗簾,那么測量玻璃和測量窗簾所選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應該分別為:0.1cm和1cm。判斷正確與錯誤:情況一: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線與被測物的一端對齊情況二:有刻度的一邊要緊貼被測物體情況三:讀數時,視線正對刻度線,與刻度尺尺面垂直情況四:讀數時,要數清大格和小格的數目,讀出準確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 準確值 估讀值 長度0.1cm 6.9cm 0.05cm 6.95cm◆探索活動:1.觀察刻度尺,這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里?量程(測量范圍)是多少?分度值(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是多少?(注意:使用任何一種測量工具時,都要首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1)將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邊緊貼教科書的長邊,刻度尺上的零刻度線與教科書的長邊一端對齊。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尺面垂直。(2)重復步驟(1),測量教科書的寬;(3)測行科學教科書的長是 ;寬是 。1.下列圖中,關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確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①根據估計結果選擇恰當的刻度尺;②觀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線是否磨損;③放置刻度尺要將刻度尺與被測長度緊貼;④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準確讀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計值。【解答】A、零刻線磨損的可以從其他的整刻線開始測起;但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A錯;B、要從刻度尺的零刻線開始測起,所以B錯;C、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有刻度的一側沒有緊貼被測長度,所以C錯;D、刻度面緊貼被測物體,起始端從零開始,故D正確。故答案為:D2. 用最小刻度值為1mm的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下列記錄結果中正確的是( )A.238. 0mm B.23. 8cm C.237.90 mm D.2.38 dm【答案】A【解析】【分析】長度的測量結果=準確值+估計值,測量結果的倒數第一位為估讀數字,倒數第二位所在的單位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解答】A.238. 0mm中,數字“8”所在的單位為mm為最小刻度值,故A正確;B.23. 8cm中,數字“2”所在的單位cm為最小刻度值,故B錯誤;C.237.90mm中,數字“9”所在的單位0.1m為最小刻度值,故C錯誤;D.2.38 dm中,數字“3”所在的單位cm為最小刻度值,故D錯誤。故選A。3. 對同一個物體的長度進行五次測量,結果分別為:19. 20cm、19.22cm、19.19cm、19. 30cm、19.21cm。則這個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A.19.224 cm B.19.205cm C.19.21cm D.19.19 cm【答案】C【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測量結果略有差異,但是相差不大,據此排除錯誤數據,計算剩余數據的平均值即可。【解答】比較可知,19.19cm偏小,而19.30cm偏大,將其去掉,則這個物體的長度應該為:。故選C。4.下列單位換算中,不正確的是( )A.1.7m=1.7m×100cm=170cm B.6.9m=6.9×100cm=690cmC.8.8km=8.8×1000m=8800m D.5.4m=5.4×1000mm=5400mm【答案】A【解析】【分析】掌握各個單位之間的進率及換算過程中單位的統一。【解答】選項A:換算過程中單位不統一,等號后面的1.7m不應帶單位m, A錯誤;選項B、C、D三題的換算過程中,各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正確,單位統一,題正確;故選A。5.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下列情況中屬于誤差的是( )A.刻度尺的刻度不完全均勻 B.刻度尺的刻度沒緊貼被測物體C.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尺不垂直 D.未能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答案】A【解析】【分析】 根據刻度尺的分度值讀出準確數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A.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是由測量工具造成的,產生的是誤差,不是錯誤,故A符合題意;B.刻度尺沒有沿被測物體的長度放置,方法錯誤,不是誤差,故B不符合題意;C.使用刻度尺讀數時,視線必須和刻度尺垂直,如果不垂直造成的是錯誤,故C不符合題意;D.記錄長度測量結果時,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果沒有估讀,數據是錯誤的,不是誤差,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6.三位同學用自己的尺子去測同一物體的長度,記錄結果分別為7.27 dm,7.60dm,0.728m。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前兩把尺子是分米刻度尺,第三把是厘米刻度尺B.這三把尺子的量程一定相同C.這三個測量值中可能有一個數據是錯誤的D.第一把尺子最精確【答案】C【解析】【分析】A.長度測量結果的倒數第二位所在的單位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B.量程就是刻度尺的最大測量值;C.根據長度測量的知識判斷;D.分度值越小,則測量越精確。【解答】AD.根據7.27dm可知,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為cm;根據7.60dm可知,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為cm;根據0.728m可知,這把刻度值的分度值為cm,則三把刻度尺的精確度相同,故A、D錯誤;B.根據現有信息,無法判斷尺子的量程大小,故B錯誤;C.這三個測量值中可能有一個數據是錯誤的,故C正確。故選C。7.下列有關長度測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使用游標卡尺(一種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工具)可以消除測量誤差B.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時,平均值取的數字位數越多越好C.用皮尺測量時拉的過緊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大D.測量誤差不可避免,只能設法減小,而測量錯誤是可以避免的【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誤差的定義、產生原因和減小方法分析判斷。【解答】A.誤差是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只能減小,不能消除,故A錯誤;B.長度測量中,測量結果等于準確值加估讀值,由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固定的,因此小數的位數也是固定的,所取的數字位數多沒有意義,故B錯誤;C.用皮尺測量時拉得太緊,則長度單位變大,根據“測量結果=”可知,此時測量結果會偏小,故C錯誤;D.測量誤差不可避免,只能設法減小,而測量錯誤是可以避免的,故D正確。故選D。8.某同學家里裝修,所用墻紙的規格是“0.53m×10m(寬×長),厚度為0.63mm”,他想測量一下墻紙厚度是否屬實,實驗步驟如下:A.用刻度尺測出一張墻紙的長度為L1B.把墻紙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數出圈數為n圈C.用刻度尺測出鉛筆的直徑為D1D.用刻度尺測出最外層圓的直徑為D2(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實驗步驟合理的順序是 (均填字母)。(2)墻紙厚度的表達式是h= 。(3)該同學一共測了三次,每次墻紙都重新纏繞,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進行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相同,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有哪些?____(填字母,多選)。A.每次繞的松緊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勻C.墻紙厚度不均勻 D.讀數時小數點標錯【答案】(1)A;CBD(2)(3)A;B;C【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可知,鉛筆的半徑和最外層圓的半徑之差等于n層紙的總厚度,根據這些數據可以計算出墻紙的厚度,而測墻紙的長度是沒用的,據此分析解答。(2)根據(1)中的分析解答;(3)根據實驗過程分析是否會對測量產生影響即可。【解答】(1)實驗的合理步驟應該為:C.用刻度尺測出鉛筆的直徑為D1;B.把墻紙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數出圈數為n圈;D.用刻度尺測出最外層圓的直徑為D2。即順序為CBD。那么測量墻紙的長度無用,即步驟A是多余的。(2)根據圖片可知,鉛筆的半徑和最外層圓的半徑之差等于n層紙的總厚度,即nh=;則墻紙的厚度為: 。(3)A.每次繞的松緊程度不同,會使外圈的直徑偏大或偏小,從而影響測結果,故A符合題意;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勻,會使同一個長度呈現不同的數值,故B符合題意;C.墻紙厚度不均勻,則在不同位置測出外圈的直徑大小不同,故C符合題意;D.讀數時小數點標錯,這是錯誤,不是誤差,故D不合題意。故選ABC。1.引體向上是溫州中考體育測試項目,據圖推測,該單桿高度約為( )A.2.5分米 B.2.5米 C.2.5厘米 D.2.5毫米2.有5位同學用一把刻度尺測量同一本《科學》課本的長度,測得數據分別為26.12厘米、26.09厘米、26.10厘米、26.00厘米和26.11厘米。則《科學》課本的長度是( )A.26.105厘米 B.26.08厘米C.26.11厘米 D.26.00厘米3.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實驗的規范操作才能保證實驗科學性與安全性。據此請完成下面小題。下列測量硬幣直徑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A. B.C. D.4.小博用較厚的刻度尺測量一個盒子長度,下列測量方法正確的是( )A. B.C. D.5.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參觀古建筑后,小紅對榫卯結構非常感興趣,打算制作一套榫卯結構的家用桌凳。為得到圓柱形桌腿直徑,小紅進行了三次測量,由圖可得該桌腿的直徑是( )A.5.20厘米 B.5.21厘米C.5.22厘米 D.5.23厘米6.下列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A.4.5m=4.5m×100cm=450cm B.C. D.6.4cm=6.4×100m=640m7.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測量的真實性和精確程度直接決定了研究的成敗。在下列關于測量的幾種說法中,選出你認為最優的一項( )A.測量前要觀察測量工具的量程,以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B.測量前要觀察測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滿足測量精度的要求C.測量前要觀察零刻度,以確定讀數方法是否正確D.測量前上述三種做法都是必要的8.當缺少測試工具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身體一些部位的“尺”對物體的長度進行估測。下列估測物體長度的事例中,符合實際的是( )A.圖①校園中的小樹有一人高了,小樹的高度約為B.圖②教室里的課桌有4柞(zhǎ)長,課桌的長度約為C.圖③體育課學生跳繩用的繩子有兩庹(tuǒ)長,約為D.圖④小科同學步行測得學校的小路長100步,則小路長約為9.對以下實驗導致的結果分析不正確的是( )A.用累積法測細金屬絲的直徑時,若繞線時沒有緊密,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標準刻度間隔小些,則用這把刻度尺測得數值比真實值要大C.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時,若“0”刻度線沒有對準課本一端,測量結果會偏大D.用皮卷尺測量跳遠成績時,若裁判員將其卷尺拉得太松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大10.“一張紙折疊103次后厚度將超過宇宙邊界”這一結論引發了小濱同學的思考。為測量參考書中一張紙的厚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分度值是1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測量出一張紙的厚度B.此實驗中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就不會有誤差C.參考書共200頁,整本書總厚度記為L,用總厚度L除以紙的頁數200,得出一張紙的厚度D.測量厚度時,可以使用零刻度線磨損的刻度尺11.如圖所示,用刻度尺A和B分別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其中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用其測量的物體長度為 厘米;用B刻度尺測物體時長度為 毫米。12.如圖所示,小樂用刻度尺測量一本除去封面和封底的書的厚度。測量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 ,書的厚度為 cm;若想知道這本書中一張紙的厚度,還需要獲取的信息是 ,若測量過程中書未壓緊,則測得的紙的厚度會 (填“偏大”或“偏小”)。13.在測金屬絲直徑時,為了減小誤差,采用如圖方法進行測量。(1)由圖可知該金屬絲直徑為 毫米;(2)若在數匝數時少數了1匝,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 ;若在繞線時匝與匝之間不夠緊,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 ;(3)與上述測量的思想方法相同的有 。①用天平測量1滴水的質量;②測量課本長度時取五次測量的平均值;③測量一本書的厚度,得出一張紙的厚度;參考答案:1.B【詳解】普通中學男生的身高,大約在1.5米—1.8米之間。根據圖示判斷,單杠的高度比中學生的身高更高一些,因此為2.5米。B正確,ACD錯誤;故選B。2.C【詳解】分析五次測量數據可以發現,26.00厘米偏差較大,是錯誤數據,去掉;所以四次測量的平均值為: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3.C【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規則:①刻度尺要與被測部分對齊;②讓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緊貼被測部分,測量的始端與0刻度線對齊,如果0刻度線磨損,可以與其它整格刻線對齊,測量結果要減去前面的數值;③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④讀數時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記錄數據要寫單位。【詳解】A、刻度尺0刻度線沒有與被測物體下面對齊,錯誤;B、刻度尺所測長度不確定是直徑,錯誤;C、刻度尺放置及讀數方法正確,正確;D、刻度尺及三角板的放置錯誤,錯誤。故選C。4.D【詳解】AD.圖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緊貼被測物體時讀數時會不準確,應將刻度尺立起來測量,故A錯誤,D正確;B.刻度尺要對被測物體對齊并保持平行,故B錯誤;C.刻度尺使用時,應從帶刻線的整刻線起測,否則讀數時會不準確,故C錯誤。故選D。5.C【詳解】為了減小測量誤差,通常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式來獲得較為準確的數值,則該桌腿的直徑為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6.C【詳解】A.因為1m=100cm,所以4.5m=4.5×100cm=450cm故A錯誤;B.因為,所以故B錯誤;C.因為,所以故C正確;D.因為1cm=0.01m,所以6.4cm=6.4×0.01m=0.0064m故D錯誤。故選C。7.D【詳解】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測量前觀察零刻度,以確定是否有零誤差.再觀察測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以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所以測量前選項ABC三種做法都是必要的,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8.B【詳解】A.中學生身高約1.65m,校園的小樹有一人高了,小樹的高度約1.65m=16.5dm故A不符合題意;B.一柞約20cm,教室里的課桌有4柞長,課桌長度約80cm,故B符合題意;C.一庹約等于人的身高,中學生身高約1.65m,體育課學生跳繩用的繩子有兩庹長,約3.3m,故C不符合題意;D.中學生一步長約為0.6m,小科同學步行測得學校的小路長100步,則小路長約60m,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9.C【詳解】A.若在繞金屬絲時,沒有密繞而是留有間隙,會使測量的線圈長度偏大,導致測得的直徑偏大,故A正確;B.刻度間隔小了,會使測量值大于真實值,即測量結果將會偏大,故B正確;C.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時,若“0”刻度線沒有對準課本一端,測量結果可能會偏大,也可能偏小,故C錯誤;D.用皮卷尺測量比賽的成績時,若將皮卷尺拉得太松,必然在一定的長度內卷縮了一些示數,所以會使測量的結果偏大,故D正確。故選C。10.D【詳解】A.因為一張紙的厚度一般小于1mm,故不能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能直接測量出一張紙的厚度,故A錯誤;B.測量過程中誤差不可避免,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故B錯誤;C.參考書共200頁,則有100張,測出整本書總厚度記為L,然后再用總厚度L除以紙的頁數100,則可得出一張紙的厚度故C錯誤;D.測量厚度時,零刻度線磨損的尺仍然可以使用,但其它整數刻度值要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故D正確。故選D。11. 0.5cm 2.3 23.4【詳解】[1]由圖知道,刻度尺A的分度值即相鄰兩刻線間的距離是0.5cm。[2]刻度尺A測量時是從4.00cm(最后的那個零是估計值)開始測起的,末端刻度值為6.30cm,物體的長度為[3]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1cm,測量是從4.00cm開始測起的,末端刻度值為6.34cm,物體的長度為12. (或) 0.60 整本書的張數(或頁數) 偏大【詳解】[1]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或),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或)。[2]書的下側與0.00cm對齊,上側與0.60cm對齊,所以書的厚度為[3]若想知道這本書中一張紙的厚度,還需要知道書本的頁數,頁數的,即紙張的張數,用總厚度除以張數即可求出一張紙的厚度。[4]若測量過程中書未壓緊,紙張之間空隙過大,則測得的紙的厚度會偏大。13. 1.4 大 大 ①③④【詳解】(1)[1]由圖可知,金屬絲的圈數是10;由圖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金屬絲左端對應的刻度值為5.50cm,右端對應的刻度值為6.90cm,金屬絲的總長度是金屬絲是直徑(2)[2][3]根據誤差的分析可知,若在數匝數時少數了1匝,則測量值將偏大;若在繞金屬絲時,沒有密繞而是留有間隙,會使測量的線圈長度偏大,導致測得的直徑偏大。(3)[4]測量金屬絲直徑時,為了減小誤差,采用如圖方法進行測量,這是采用累積法;①用天平測量1滴水的質量,直接測不出來,需要用到累積法;②測量課本長度時取五次測量的平均值,是為了減小誤差,與上述圖中測量涉及的研究方法不相同;③測量一本書的厚度,得出一張紙的厚度,也采用累積法;所以與上述測量的思想方法相同的是①③。故選①③。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科學觀念:知道測量的意義,了解長度的單位及測量工具;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學會記錄長度測量的結果,學會選擇不同的測量儀器或方法去測量各種物體的長度。科學思維:熟練掌握常見長度單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之間的換算關系正確使用刻度尺等測量長度的工具,準確讀取測量結果,包括估讀值。探究實踐:通過操作練習,初步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培養估測能力和正確細致實驗習慣。提升動手能力。態度責任: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科學態度,激發學習科學興趣。一、測量的定義1.測量是一個把待測的量與 進行比較的過程。二、長度的測量1.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等。1千米= 米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1毫米= 微米 1微米= 納米換算關系:1m=103mm=106μm=109nm2.長度的常用測量工具有 等。此外,人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腳等來粗測物體的長度。聲吶、雷達、激光測距等是現代測量中常用的技術。3.刻度尺的使用:(1)會認:認識所用刻度尺的 、 和 的位置(如圖);(2)會測: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尺 被測物體,并且使刻度尺的 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3)會看:看刻度時,視線與刻度尺及被測物體 (如圖);(4)會讀:讀數時,除要讀出最小刻度值,還要估讀 的下一位;(5)會記:記錄的數據后應寫上 (記錄的數值=準確值+ +單位)。注意:①零刻度線已磨損的,可設某一完好的刻度線為“零”點,讀數時要減去“零”點的數字。②刻度尺量程小于被測長度時,可將被測長度進行分段測量。4.單位的使用:成年人身高約1.7 , 步幅約75 , 手掌寬約10 , 指甲寬約1 ;腳長約25 ; 課桌高度約75 , 寬約60 ; 一張紙厚度約0.1 ;新的鉛筆長度約19 .5.誤差與錯誤(1)誤差是 之間總存在一些差異,產生原因: 等因素的影響,因此 是不可避免的。(2)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結果時粗心等造成的差錯,是可以避免的。(3)減小誤差的方法: 等。注意:舍去錯誤值,利用平均值求取最終結果應保留與 相同的小數位。三、長度的特殊測量(1)累積法:應用:測紙張的 ,測金屬絲 等。如:要測一張紙的厚度可以測n張相同紙的厚度,再除以n,就可算出一張紙的厚度。要測細銅絲的直徑,可測出緊密繞在鉛筆上n匝細銅絲的長度,再除以n,即可得出細銅絲的直徑。(2)平移(定位)法:應用:測球的 ,測圓錐的 等。(3)化曲為直法:應用:測地圖上的公路、鐵路、河流長,測硬幣周長等。方法:使一根棉線與待測的曲線重合,然后把 ,測出棉線上起點和終點間的直線距離即可。(4)化直為曲(滾輪法):用已知周長的輪子,沿著要測量的長度滾過,記下輪子滾過的圈數,則物體的長度就等于輪子的周長乘以 。此法適于測較長的曲線。如測運動場的跑道長度。用已知周長的輪子,沿曲線滾過,記下輪子滾過的圈數曲線的長度= ×四、測量結果偏差分析操作 測量偏差皮卷尺拉的很緊易熱脹冷縮材料 冬天 ;夏天累積法測細鐵絲直徑,未排緊累積法測細鐵絲直徑,多數了一圈累積法測紙張厚度,用頁數計算累積法測紙張厚度,紙未壓緊化曲為直測長度,繩子有彈性◆任務點一:長度的測量單位換算:①1千米= 米 ②1米= 分米= 厘米 = 毫米③1毫米= 微米 ④1微米= 納米思考與討論:在測量圖1.2-2中的各物體時,應該分別用什么長度單位?◆任務點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思考與討論:在實際的測量中,是不是選擇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越好?判斷正確與錯誤:情況一: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線與被測物的一端對齊情況二:有刻度的一邊要緊貼被測物體情況三:讀數時,視線正對刻度線,與刻度尺尺面垂直情況四:讀數時,要數清大格和小格的數目,讀出準確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 準確值 估讀值 長度◆探索活動:1.觀察刻度尺,這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里?量程(測量范圍)是多少?分度值(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是多少?(注意:使用任何一種測量工具時,都要首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1)將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邊緊貼教科書的長邊,刻度尺上的零刻度線與教科書的長邊一端對齊。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尺面垂直。(2)重復步驟(1),測量教科書的寬;(3)測行科學教科書的長是 ;寬是 。1.下列圖中,關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確的是( )A. B. C. D.2. 用最小刻度值為1mm的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下列記錄結果中正確的是( )A.238. 0mm B.23. 8cm C.237.90 mm D.2.38 dm3. 對同一個物體的長度進行五次測量,結果分別為:19. 20cm、19.22cm、19.19cm、19. 30cm、19.21cm。則這個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A.19.224 cm B.19.205cm C.19.21cm D.19.19 cm4.下列單位換算中,不正確的是( )A.1.7m=1.7m×100cm=170cm B.6.9m=6.9×100cm=690cmC.8.8km=8.8×1000m=8800m D.5.4m=5.4×1000mm=5400mm5.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下列情況中屬于誤差的是( )A.刻度尺的刻度不完全均勻 B.刻度尺的刻度沒緊貼被測物體C.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尺不垂直 D.未能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6.三位同學用自己的尺子去測同一物體的長度,記錄結果分別為7.27 dm,7.60dm,0.728m。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前兩把尺子是分米刻度尺,第三把是厘米刻度尺 B.這三把尺子的量程一定相同C.這三個測量值中可能有一個數據是錯誤的 D.第一把尺子最精確7.下列有關長度測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使用游標卡尺(一種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工具)可以消除測量誤差B.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時,平均值取的數字位數越多越好C.用皮尺測量時拉的過緊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大D.測量誤差不可避免,只能設法減小,而測量錯誤是可以避免的8.某同學家里裝修,所用墻紙的規格是“0.53m×10m(寬×長),厚度為0.63mm”,他想測量一下墻紙厚度是否屬實,實驗步驟如下:A.用刻度尺測出一張墻紙的長度為L1B.把墻紙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數出圈數為n圈C.用刻度尺測出鉛筆的直徑為D1D.用刻度尺測出最外層圓的直徑為D2(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實驗步驟合理的順序是 (均填字母)。(2)墻紙厚度的表達式是h= 。(3)該同學一共測了三次,每次墻紙都重新纏繞,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進行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相同,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有哪些?____(填字母,多選)。A.每次繞的松緊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勻C.墻紙厚度不均勻 D.讀數時小數點標錯1.引體向上是溫州中考體育測試項目,據圖推測,該單桿高度約為( )A.2.5分米 B.2.5米 C.2.5厘米 D.2.5毫米2.有5位同學用一把刻度尺測量同一本《科學》課本的長度,測得數據分別為26.12厘米、26.09厘米、26.10厘米、26.00厘米和26.11厘米。則《科學》課本的長度是( )A.26.105厘米 B.26.08厘米 C.26.11厘米 D.26.00厘米3.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實驗的規范操作才能保證實驗科學性與安全性。據此請完成下面小題。下列測量硬幣直徑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A. B. C. D.4.小博用較厚的刻度尺測量一個盒子長度,下列測量方法正確的是( )A. B. C. D.5.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參觀古建筑后,小紅對榫卯結構非常感興趣,打算制作一套榫卯結構的家用桌凳。為得到圓柱形桌腿直徑,小紅進行了三次測量,由圖可得該桌腿的直徑是( )A.5.20厘米 B.5.21厘米C.5.22厘米 D.5.23厘米6.下列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A.4.5m=4.5m×100cm=450cmB. 456mm=456× =4.65mC.36cm=36×m=0.36mD.6.4cm=6.4×100m=640m7.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測量的真實性和精確程度直接決定了研究的成敗。在下列關于測量的幾種說法中,選出你認為最優的一項( )A.測量前要觀察測量工具的量程,以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B.測量前要觀察測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滿足測量精度的要求C.測量前要觀察零刻度,以確定讀數方法是否正確D.測量前上述三種做法都是必要的8.當缺少測試工具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身體一些部位的“尺”對物體的長度進行估測。下列估測物體長度的事例中,符合實際的是( )A.圖①校園中的小樹有一人高了,小樹的高度約為B.圖②教室里的課桌有4柞(zhǎ)長,課桌的長度約為C.圖③體育課學生跳繩用的繩子有兩庹(tuǒ)長,約為D.圖④小科同學步行測得學校的小路長100步,則小路長約為9.對以下實驗導致的結果分析不正確的是( )A.用累積法測細金屬絲的直徑時,若繞線時沒有緊密,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標準刻度間隔小些,則用這把刻度尺測得數值比真實值要大C.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時,若“0”刻度線沒有對準課本一端,測量結果會偏大D.用皮卷尺測量跳遠成績時,若裁判員將其卷尺拉得太松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大10.“一張紙折疊103次后厚度將超過宇宙邊界”這一結論引發了小濱同學的思考。為測量參考書中一張紙的厚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分度值是1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測量出一張紙的厚度B.此實驗中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就不會有誤差C.參考書共200頁,整本書總厚度記為L,用總厚度L除以紙的頁數200,得出一張紙的厚度D.測量厚度時,可以使用零刻度線磨損的刻度尺11.如圖所示,用刻度尺A和B分別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其中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用其測量的物體長度為 厘米;用B刻度尺測物體時長度為 毫米。12.如圖所示,小樂用刻度尺測量一本除去封面和封底的書的厚度。測量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 ,書的厚度為 cm;若想知道這本書中一張紙的厚度,還需要獲取的信息是 ,若測量過程中書未壓緊,則測得的紙的厚度會 (填“偏大”或“偏小”)。13.在測金屬絲直徑時,為了減小誤差,采用如圖方法進行測量。(1)由圖可知該金屬絲直徑為 毫米;(2)若在數匝數時少數了1匝,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 ;若在繞線時匝與匝之間不夠緊,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 ;(3)與上述測量的思想方法相同的有 。①用天平測量1滴水的質量;②測量課本長度時取五次測量的平均值;③測量一本書的厚度,得出一張紙的厚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1.2 科學測量(第1課時)學案(學生版).docx 【核心素養】1.2 科學測量(第1課時)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