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型 復習課 授課日期課題 《物態變化》單元復習課 課 1 時 1教學目標 1.會判斷常見的物態變化名稱及吸、放熱現象。2.會從圖象中讀出對解題有用的相關信息。3.能用物態變化的知識解釋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現象。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升華和凝華是八年級第四章物態變化第四節的內容,屬于物質這個一級主題下的第一個二級主題,為九年級的關于物質的結構和屬性的學習作好準備。本節課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續,由此讓學生完整的知道物質形態的六種變化,并達到課標要求能用水的'三態變化解釋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環現象和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教學重點 用物態變化的知識解釋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對物態變化圖像的分析通過多道練習題的反復分析,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教學難點 利用圖像上的數值分析,使抽象的知識更具體,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教法學法(含教具學具) 演示法、觀察法、實驗法、分析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新授課基本流程:(學科思政)預學導學、互助探究、分層提高、總結歸納、鞏固反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分析本課在單元中的地位及練習PPT等設計意圖) 個性化調整學科思政 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體驗活動中認識概念,緊密聯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預學導學(可以借助導學單等方式體現學生先學) 提前完成高效復習知識點梳理部分 通過觀看現實生活中的雪和霧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并體現物理和生活的緊密聯系;通過設疑,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通過知識點聚焦學生能夠掌握溫度和溫度計的基礎知識,利用簡單的實驗由親身的體驗,加深印象,再使學生認識實驗室溫度計、體溫計的結構,了解其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及如何讀數。最后通過針對性的練習落實本專題的知識。晶體熔化和沸騰圖像是新課標考查的重點。主要考查同學們識圖和繪圖的能力,從圖像中尋找物理規律的能力。另外,探究熔化、凝固、的條件及特點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內容。沸騰圖像是新課標考查的重點。通過知識點聚焦復習基礎知識,再通過實驗復習,使學生知道液體沸騰的條件及特點。并通過以上題目加深學生的理解,注重物理知識和生活現象的聯系。結合碘的升華與凝華實驗復習,使學生認識升華與凝華這種現象。重點是利用其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本章知識與生產、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中考試題的特點是: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讓同學們運用學過的物態變化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熱現象,主要考查同學們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水循環問題是課改區考查的熱點和亮點。導課(導入語新穎、別致等) 一、展示兩幅美麗的圖片:INCLUDEPICTURE "http://image6./pic/wallpaper/fengjing/xuejing/019.jpg"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幅美麗的圖片,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她們是怎樣形成的嗎?從而引出復習的內容:《物態變化》期《遇見》。 生:大雪、霧凇。互助探究分層提高(師生互動,體現教師導學、小組合作、學生主學等) 二、專題復習【專題一】溫度和溫度計一、溫度1.溫度:物體的 ( )程度2.常用溫度計(實驗室用溫度計、寒暑表、體溫)制作原理:利用( )性質制成的;3.攝氏溫度的規定:在一標準大氣壓下,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 )℃,純水沸騰時的溫度為 ( ) ℃.4.溫度計使用方法:①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 ) ;②待溫度計示數 ( ) ;③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液面()。5.體溫計:體溫計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使用前要先甩一甩,可以離開人體讀數。練習:使用溫度計時,首先要觀察它的 和認清它的分度值。用溫度計測量燒杯中液體的溫度,分別進行了三次操作,如下圖甲所示,其中正確的操作是________。如圖乙所示是用溫度計分別測得的冰和水的溫度,那么冰的溫度是______℃,水的溫度是______℃。【專題二】熔化、凝固1.熔化和凝固:熔化是指物質從 態變為 態, 熱量;凝固是指物質從 態變為 態, 熱量。例如:春天來了,河里的冰開始熔化成水是熔化現象;銅水澆鑄成銅像是凝固現象等。2.固體分為 體和非晶體。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 ,有確定的熔化溫度;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不斷 ,沒有確定的熔化溫度。例如:海波、冰、各種金屬等是晶體;蠟、松香、玻璃、瀝青等是非晶體。實驗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1)組裝器材: ;整理器材: (2)使用水浴加熱的目的 (3)溫度計的正確使用、讀數(4)描繪圖像、認識圖像;該物質的熔點 : (5)晶體熔化的特點: ;(6)晶體熔化的條件: 練習:把盛有碎冰塊的大試管插入燒杯里的碎冰塊中,用酒精燈對燒杯底部慢慢加熱,當燒杯中的冰塊大部分熔化時,試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C.一點都沒 熔化 D.下邊的熔化,上邊的沒熔化【專題三】:汽化和液化1、物質從 變為 叫做汽化, 熱量,汽化包括 和 兩種方式;物質從 變為 叫做液化, 熱量,液化的方法是 或 。例如:潑在地面的水會慢慢變干,是因為水蒸發變成水蒸氣了;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生活中使用的液化氣是在常溫下壓縮體積形成的。2、沸騰是在 和 同時發生的汽化現象。沸點跟液面的氣壓 關 (選填“有”或“無”) 。在沸騰過程中,液體的溫度保持 。3、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在 發生的汽化現象,蒸發時要 。有 作用。4、液體沸騰的條件是:① 先是溫度要達到 ;② 要繼續 。5、液化的兩種方法是:① ;② 。實驗設計:2.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氣泡情況:沸騰前的氣泡上升過程中 ; 沸騰時的氣泡上升過程中 (2)水沸騰時的溫度不到100℃的原因是當時周圍的 結論:水沸騰是一種 (4)縮短加熱時間的方法: (5)紙板上的作用: 【專題四】升華和凝華1、升華是指物質從 態變成 態的過程, 熱量;凝華是指物質從 態變成 態的過程, 熱量。例如:冬天室外結冰的衣服也能變干,冰升華變為水蒸氣;雪是空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變成固態形成的;窗花是室內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直接變成固態形成的。實驗設計:利用碘的升華和凝華演示器探究升華和凝華現象。實驗1: 1.拿著碘的升華演示器燒走到學生中去,讓他們看一看常溫下碘以 態的存在。 2.用酒精燈給其均勻地加熱,少時,瓶內充滿 。碘由 態升華變成 態,發生 。 3.停止加熱,等到瓶內氣體變冷時,紫色逐漸消失,碘又由 態凝華變成 態,發生 。這時會看到許多小晶粒附著在瓶壁,使玻璃的透明度減低。【專題五】:物態變化類型的辯別---大自然中水循環【典題探究】:1、在下列物態變化過程中,其中屬于液化的是( )A.冬天,河面上的冰層增厚 B.冬天,屋頂的瓦上霜層增厚C.冬天,戴眼鏡的人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鏡片上蒙水珠D.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變干2、把燒紅的鐵塊放入水中,會聽到吱吱的響聲并看到有“白氣”冒出,這現象屬( ) A、液化 B、汽化 C、先熔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3、如圖是現象的示意圖.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層中的水不斷蒸發變成水蒸氣. 當含有很多水蒸氣的空氣升入高空時,水蒸氣的溫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這就是云. 在一定條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來越大,就會下落.在下落過程中,小 冰晶又變成小水滴,與原來的水滴一 起落到地面,這就形成了雨. (1)請依次寫出上文劃線處涉及到的物態變化的名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種物態變化中,屬于吸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屬于缺水國家,節約用水應從我做起,請你寫出日常生活中的兩項節水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生共同完成并總結:【技巧歸納】:1.讀取溫度計示數的三大步:(1)找出溫度計的最小刻度值及溫度計零刻線位置;(2)看溫度計的液柱在零刻線上方還是下方;(3)從零刻線開始數格讀出溫度值.2.溫度計在使用時要做到“三要三不能”:① 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體中,不能觸到容器底或壁;② 要待示數穩定后再讀。不能在上升過程中讀數;③ 讀數時,玻璃泡要留在液體中,視線與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隨意讀數。注意:要熟記測量液體溫度的實驗步驟的先后順序。3.熟記三種常用溫度計在構造、用途、量程、分度值、測溫物質、使用方法上的不同。師生合作完成并做出總結晶體熔化條件:達到熔點,繼續吸熱。 晶體熔化特點:固液共存,溫度不變。 非晶體熔化特點:沒有一個固定的熔化溫度,整個過程是吸引熱量,溫度持續上升。自然界中的蠟、松香、瀝青、玻璃等都是非晶體。 師生合作完成并做出總結探究結論:液體沸騰的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液體沸騰特點:不斷吸熱,溫度不變。 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溫度,液體表面氣流快慢。整個過程中是利用“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進行探究的。探究結論:物質可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升華,吸熱。 也可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凝華,放熱。通過第1、2、3題的復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判斷物態變化,應明確物體物態變化前、后的狀態,然后與六種物態變化對應辨別,既狀態清,變化明。另外,不要把“白氣”和水蒸氣相混淆,“白氣”是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珠。還要能應用六中物態變化解釋自然現象中的一些物態變化實例(如:云、雨、霧、露、霜、冰花、霧凇等)。總結歸納(體現知識遷移、鞏固提高) 讓學生結合板書總結本章知識點,盤點本節課收獲。鞏固反饋課堂形成性練習(體現知識遷移、鞏固提高(遷移“用”學-歷屆考點) 必做題(基礎題-人人過關) 課件1-4選做題(能力提升) 課件1-3板書設計 物態變化2、物態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