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黃鸝鳥》教案教學內容:1. 唱:《小黃鸝鳥》2. 聽:《牧歌》教學目標:1.陶笛演奏《小黃鸝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2.學唱歌曲《小黃鸝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小鳥的美好感情。3.通過合唱歌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和諧優美的聲音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并訓練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連接中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基礎性目標:1.學唱歌曲《小黃鸝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小鳥的美好感情。2.通過欣賞《牧歌》,讓學生感受歌曲的風格特點,了解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對音樂特點形成的影響。提高性目標:3.通過合唱歌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和諧優美的聲音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并訓練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連接中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教學重點: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學難點: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學方法手段:自學法、聽唱法、比較法、律動教學準備:光盤、多媒體課件、鋼琴教學過程:一、自主吹奏,激發興趣。1.復習《故鄉的原風景》。同學們的笛聲如涓涓流水,沁人心脾。2.闖關游戲:a.動聽的笛聲不僅打動了我,也吸引了兩位小伙伴來到我們的課堂。是誰呢?原來是一對可愛的小姐妹。他們想邀請你們到她們的故鄉去游玩,想不想去?但是必須要成功地闖姐妹兩設的關卡,闖關成功有獎勵哦!有信心嗎?(1)姐姐出的題目先看姐姐出的闖關題:a用陶笛演奏這條樂曲,我先演奏一遍,你們按指法練習,但不要發出聲音。b嗯,下面給你們一分鐘時間,自己練習。不懂得可以問我或者同桌。c誰先來闖關?其他同學可以指法練習,但不要發出聲音。d學生評價并討論:優點或缺點師小結:音區較低的音1的很厚實,很穩,高音區3的音色也很飽滿。注意三個附點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演奏。e生齊奏。第一關成功了(2)妹妹出的題目a同樣也是用陶笛演奏樂曲。但這條樂曲是第幾拍進入的?b有沒有誰不需要老師的范奏,就能獨自闖關?請生試試。太棒啦!c.給時間你們先練習一下d生齊奏。(3)你們太厲害了,都難不倒你們,繼續看下一關。a需要同學們通力合奏b12組吹奏高聲部、34組吹奏低聲部c師指揮,生合奏。D雙大拇指獎勵給你們。所有的關卡都被你們攻破了。【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三年多的陶笛,有一定的讀譜和吹奏基礎,所以我先把歌曲的旋律提前讓學生自主吹奏,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為后面兩聲部的學習降低了難度】二、聆聽歌曲、感受體驗1.創設意境猜謎導入師:那小鳥帶我們去哪兒游玩呢?三個提示(內蒙古。筷子舞:熱情彪悍有力。 盅碗舞:典雅高貴。大家對這件樂器很熟悉,是蒙古族特有的樂器馬頭琴。)a.藍藍的天空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就是對她的贊美。b.你對蒙古族風俗人情還有哪些了解?(譬如:節日、盛裝等等。那達慕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一般有摔跤、賽馬、射箭男子三競技)c.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d.蒙古族人民過著安詳,幸福的生活。這樣的名族美不美?難怪音樂家們稱她為——天堂。三、學唱歌曲,情感表達1.聽:蒙古族小姑娘用歌聲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播放范唱)認識她嗎?2006年春晚《吉祥三寶》的演唱者英格瑪。2.揭示課題這首歌曲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歌《小黃鸝鳥》。旋律熟悉嗎?就是前面小鳥請我們用陶笛演奏的旋律。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播放范唱)英格瑪在對著小黃鸝鳥在訴說一件事。3復聽歌曲有幾個樂句?(播放范唱)1、2小節3、4小節5、6小節7、8、9小節4.新授歌曲a.師彈琴,同學們劃拍唱一聲部,師解決重難點(附點和8度音程輔以科爾文手勢)b填詞隨琴演唱c分析第二聲部,中間的ⅰ 6 5正好是前面樂句的尾音,只是節奏拉寬了一倍,學唱第二聲部學習,步驟同上5.試著合唱聲部和諧,棒棒的6.簡介歌曲《小黃鸝鳥》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也是一首純樸的情歌。《小黃鸝鳥》可以是天空飛翔的“小黃鸝鳥”也可以指代熱愛著一切的人們。歌詞中兩朵、四朵、八朵等量詞都隱含著愛戀與向往成雙成對的意思。歌曲的旋律優美流暢,速度稍慢,也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7.感情處理那我們怎樣才能把這首演唱的更動聽呢?可以根據情緒加上一些力度記號。第一樂句是小姑娘在委婉地對小黃鸝鳥訴說,用什么力度演唱?mf第二、三樂句驕傲自豪地唱出了心中的喜悅,用什么力度演唱?f第四樂句羞澀地唱出來心中的愛戀,用什么力度演唱?mp8.完整地分聲部演唱歌曲。第一二組同學演唱高聲部、三四組同學演唱低聲部,你要能聆聽到對方聲部的聲音,做到聲音和諧(師指揮)9.筷子舞①用筷子敲擊節奏這樣的天籟之聲在大草原上回響,蒙古族小朋友們又來邀請你們去跳筷子舞。我們也來參與他們的活動吧!②出示節奏筷子舞的節奏就是二聲部旋律的節奏,二分音符的第二拍可以用筷子敲擊身體的肩,③師跳生賞析、說說筷子舞的特點。邊唱二聲部邊用筷子敲擊。師小結:雖然是簡單的筷子舞,但同學們把筷子舞的彪悍有力的特征表現的淋漓盡致。【設計意圖:在本環節的學習中,我充分地發揮陶笛的輔助作用,運用陶笛幫助學生自學歌曲,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在兩聲部的合作時,我進行了梯度設計,先由一個聲部演唱一個聲部吹奏,使唱的能聽清琴聲,吹奏的能記住自己的旋律,進而再進行兩聲部的合唱,極大地提高了合唱的效率。同時在歌曲情感處理上,引導學生去理解歌曲的內涵,通過不同力度的對比,讓孩子們對歌曲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更加的有層次感。】四、拓展延伸1.蒙古族民歌從體裁上分:長調和短調。a長調的特征是:旋律悠長舒緩、字少腔長極富裝飾性、節奏自由、氣息綿長.b短調的特征是:節拍律動鮮明、字多腔少、裝飾音較少、節奏規整。那《牧歌》和《小黃鸝鳥》分別屬于哪種?2.師小結:今天我們演唱、演奏、表演了蒙古族民歌《小黃鸝鳥》,學會區分長調與短調的特征。我們的蒙古之旅就要結束了,最后讓我們和蒙古族的小伙伴一起來聯歡活動,在音樂聲中跟小黃鸝鳥和小姑娘英格瑪告別吧!第一組唱一聲部,第二組吹第一聲部。第三組吹第二聲部,第四組邊唱二聲部并用筷子敲擊二聲部的節奏。教學反思:《小黃鸝鳥》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也是一首純樸的情歌。整首歌曲為帶有輪唱性質的二聲部歌曲,基本為模仿式的卡農。第二聲的“啊”的三個音1 6 5,恰好是前一樂句的結束音。這時引導學生發現這樣的規律,再反復一遍,把節奏拉寬一倍就可以了。學生易于接受,也易于唱準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