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教學課題 《鳳陽花鼓》學科 初中 年級 七年級 時長 1課時教學背景分析 《鳳陽花鼓》是七年級人教版音樂課程中的一首經典民間歌曲,它源自安徽鳳陽地區,以其獨特的節奏、明快的旋律和生動的歌詞,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風貌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本課內容不僅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也是培養學生音樂感知力、審美能力及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目標 1.通過介紹鳳陽地區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加深學生對歌曲內涵的理解。同時,可引導學生探索更多地區的民間音樂,拓寬音樂視野。 2.學生能夠準確演唱《鳳陽花鼓》,掌握歌曲的節奏、旋律特點。 文化理解:通過聆聽、模仿、練習等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合作能力。 3.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興趣,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重難點 1.通過介紹鳳陽地區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加深學生對歌曲內涵的理解。同時,可引導學生探索更多地區的民間音樂,拓寬音樂視野。 2.學生能夠準確演唱《鳳陽花鼓》,掌握歌曲的節奏、旋律特點。 文化理解:通過聆聽、模仿、練習等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合作能力。教學方式與策略 教學方式與策略: 1、樂器教學: 雙條鼓教學:教授學生如何制作和使用雙條鼓,包括鼓的制作材料、鼓條的打磨、持鼓和敲擊技巧等。 小鑼教學: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教授學生如何使用小鑼進行伴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協調能力。 2、舞蹈與歌唱教學: 舞蹈教學:通過視頻或現場演示,教授學生鳳陽花鼓的基本舞蹈動作,如步伐、手勢等。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創編屬于自己的舞蹈動作。 歌唱教學:教授學生演唱鳳陽花鼓的經典曲目,如《鳳陽歌》《鮮花調》等。注意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和呼吸技巧,以及歌曲中的情感表達。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內容 活動意圖 時間分配新課引入:通過播放一段關于鳳陽地區的視頻或圖片,引出《鳳陽花鼓》這首歌曲,激發學生興趣。課題提出簡要介紹《鳳陽花鼓》的創作背景、地域特色及文化內涵。 引出安徽民歌的豐富性和獨特性。簡要介紹鳳陽及鳳陽花鼓的歷史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分鐘范唱:教師先示范演唱《鳳陽花鼓》。 讓學生初步了解歌曲,直觀感受歌曲的魅力。 3分鐘結合歌曲內容,教師分段講解歌曲旋律、節奏特點,并引導學生跟唱。 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歌曲。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歡快、熱烈)。 5分鐘進行簡單的發聲練習,為學唱歌曲做準備。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注意襯詞的發音和含義。 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 4分鐘教師彈鋼琴,學生用“la”音模唱歌曲旋律,注意節奏和音準。學生嘗試將歌詞填入旋律中,教師指導并糾正發音和節奏問題。 讓學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節奏。 4分鐘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 全體合唱,檢驗學習成果。 練習:教師教、學生跟唱,通過多次練習。 指導學生聽辨出歌曲中的切分節奏、休止符等音樂元素。 5分鐘鞏固練習:通過設疑、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再次欣賞歌曲。 深入理解歌曲的風格和演唱情緒 5分鐘舞蹈創編:引導學生學習一兩個舞蹈動作,并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為歌曲創編舞蹈。分組表演:將學生分為演唱組和舞蹈組(或節奏組),進行分組練習和表演,教師巡回指導。 通過舞蹈、表演唱等形式,加深學生對歌曲的記憶和理解。 8分鐘采用分組合作、對唱等形式。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強調歌曲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 增加課堂互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合作能力。 3分鐘板書設計 課題:《鳳陽花鼓》 歌曲背景:安徽鳳陽、民間音樂 歌曲特點:明快旋律、生動歌詞、地方特色 教學目標:學唱歌曲、掌握旋律節奏、培養文化素養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學唱歌曲;難點——準確表現歌曲情感教學特色與反思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學生也接觸過一些民族音樂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音樂基礎和表現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可能已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而部分學生則相對薄弱。 由于《鳳陽花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學生可能在掌握歌曲的節奏、旋律以及情感表達上存在一定困難。在學唱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興趣濃厚,能夠準確演唱《鳳陽花鼓》,并表現出較好的音樂表現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理解和認識,增強文化自信。 反思: 部分學生在掌握歌曲節奏和旋律上存在一定困難,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個別指導。課堂互動環節雖然豐富多樣,但部分學生在合作中缺乏主動性,需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針對節奏和旋律掌握困難的學生,設計更多針對性的練習和輔導措施。加強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通過更多的小組合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合作意識。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分享觀點,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