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教學目標 理解物體長短、粗細的不同,發出聲音的高低也就不同。 明確短而細的物體發出的聲音高,長而粗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低。 了解弦樂器是根據聲音高低變化的原理制造出來的。 能夠對弦發出聲音的高低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并進行合理的假設。 通過實驗操作,驗證自己的假設,總結出弦的音高變化規律。 學會設計實驗方案,能夠在反復觀察中解決問題。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重點 探究弦的音高變化與弦的粗細、長短、松緊之間的關系。 總結弦的音高變化規律,并能運用這些規律解釋相關現象。 難點 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準確控制實驗變量,進行有效的實驗探究。 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得出科學準確的結論。教學準備 不同弦樂器演奏的音樂視頻,弦樂器的結構圖片,多媒體課件。 復備課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優美的弦樂器演奏音樂視頻,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片段,讓學生沉浸在弦樂器發出的美妙聲音中。視頻中,小提琴的聲音悠揚婉轉,如泣如訴,仿佛在講述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二胡的聲音則深沉渾厚,富有情感,讓人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韻味。 提問學生:在這段音樂中,你聽到了哪些弦樂器的聲音?這些弦樂器是如何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的? 學生可能會回答聽到了小提琴、二胡等弦樂器的聲音,對于它們如何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可能會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如弦的粗細、長短等。 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究《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二)初步感知弦樂器 教師展示幾種常見的弦樂器,如吉他、小提琴、二胡等,向學生介紹它們的名稱和基本構造。教師拿起一把吉他,指著琴弦說:“這是吉他的琴弦,它通常有六根,不同的琴弦粗細不同。”接著,教師又拿起一把小提琴,介紹道:“這是小提琴,它的琴弦比吉他的細,而且數量也不同。”最后,教師展示二胡,說:“二胡是中國傳統的弦樂器,它只有兩根琴弦。” 讓學生分組觀察手中的弦樂器,注意弦的數量、粗細、顏色等特征。在觀察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特征可能會對聲音產生怎樣的影響。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手中的弦樂器,看看弦的數量有多少,粗細有什么不同,顏色又是怎樣的。想一想,這些特征會對聲音的高低產生影響嗎?” 提問學生:你觀察到的弦樂器有哪些特點?弦的不同之處可能會對聲音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可能會發現弦的粗細不同、長度不同,猜測這些因素會影響聲音的高低。學生可能會說:“我發現吉他的琴弦有粗有細,我覺得粗的弦發出的聲音可能會比較低,細的弦發出的聲音可能會比較高。”或者說:“我看到二胡的琴弦長度不一樣,我想琴弦越長,發出的聲音可能會越低。” (三)提出問題與假設 引導學生提出關于弦發出聲音高低的問題,如:弦的音高與哪些因素有關?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說明理由。例如,學生可能假設弦的音高與弦的粗細、長短、松緊有關。他們可能會認為弦越粗,聲音越低;弦越長,聲音越低;弦越松,聲音越低。教師可以在小組討論時巡視,傾聽學生的討論內容,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各小組匯報自己的假設,教師將學生的假設記錄在黑板上。 (四)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提供實驗材料,如不同粗細、長短、松緊的弦,以及實驗記錄表格。同時,向學生講解實驗記錄的方法和要求,確保學生能夠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教師可以這樣說:“同學們,這里有一些不同粗細、長短、松緊的弦,還有實驗記錄表格。在實驗過程中,你們要仔細觀察弦發出聲音的高低變化,并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如何改變弦的粗細、長短、松緊等因素,以及如何觀察和記錄弦發出聲音的高低變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共同完善實驗方案。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師巡視各小組,指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提醒學生在改變一個因素時,要保持其他因素不變,以準確探究該因素對弦音高的影響。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同學們,在實驗中,我們要注意控制變量。比如,當我們探究弦的粗細對音高的影響時,就要保持弦的長度和松緊程度不變。”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實驗方案,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和提出建議。通過展示和交流,學生可以借鑒其他小組的優點,進一步改進自己的實驗方案。 (五)實驗探究 學生按照自己小組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注意控制實驗變量,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觀察弦發出聲音的高低變化,同時仔細記錄實驗數據。教師要強調實驗的安全性,提醒學生注意操作規范。 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果學生遇到困難,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幫助,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例如,在探究弦的粗細對音高的影響時,學生可能會遇到不知道如何選擇相同長度和松緊的弦的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測量或比較的方法來選擇合適的弦。 例如,在探究弦的粗細對音高的影響時,學生可以選擇相同長度和松緊的弦,分別測試粗細不同的弦發出的聲音高低,并記錄下來。在探究弦的長短對音高的影響時,學生可以選擇相同粗細和松緊的弦,通過改變弦的振動長度來測試聲音的高低變化。在探究弦的松緊對音高的影響時,學生可以選擇相同粗細和長度的弦,通過調整弦的松緊程度來觀察聲音的高低變化。 (六)匯報與交流 各小組整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在整理數據和分析結果時,學生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如比較、歸納等,找出數據中的規律和趨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數據分析,例如:“同學們,你們可以將實驗數據進行比較,看看在不同條件下,弦發出聲音的高低有什么變化。然后,嘗試歸納出一些規律。” 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結果,分享自己小組的發現和結論。在匯報時,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依據,使其他同學能夠理解。 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對匯報小組的結果進行提問和討論。通過提問和討論,學生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實驗結果,拓寬自己的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和討論,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 教師對各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引導學生歸納出弦的音高變化規律:弦越粗發出的聲音越低,弦越細發出的聲音越高;弦越長發出的聲音越低,弦越短發出的聲音越高;弦越松發出的聲音越低,弦越緊發出的聲音越高。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不同小組的實驗數據,發現共同的規律,從而加深學生對弦音高變化規律的理解。教師可以說:“通過大家的實驗和討論,我們發現了弦的音高變化與弦的粗細、長短、松緊之間的關系。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同學們能夠記住這些規律。” (七)拓展與應用 教師展示一些弦樂器的圖片或視頻,介紹弦樂器在音樂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展示,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弦樂器的多樣性和魅力。教師可以這樣介紹:“弦樂器在音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可以演奏出各種美妙的音樂。比如,小提琴可以演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而大提琴則可以發出低沉渾厚的聲音。” 提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利用弦的音高變化原理的物品或現象? 學生可能會想到吉他、鋼琴、二胡等樂器,以及一些與弦相關的玩具或工具。學生可能會說:“我知道鋼琴也是一種弦樂器,它通過敲擊琴弦來發出聲音。”或者說:“我見過一種玩具,它上面有幾根弦,通過拉動弦可以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弦的音高變化原理制作簡單的樂器或小發明。學生可以分組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嘗試用身邊的材料進行制作。例如,學生可以用橡皮筋、紙盒等材料制作簡易的弦樂器,通過調整橡皮筋的松緊、長度等因素,來改變聲音的高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嘗試不同的方法。 (八)課堂總結 教師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弦的音高變化與弦的粗細、長短、松緊之間的關系。同時,總結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表現,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保持科學探究的精神。教師可以說:“今天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了弦的音高變化與弦的粗細、長短、松緊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在實驗中表現得非常積極,能夠認真觀察、記錄數據,并得出結論。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保持這種科學探究的精神,不斷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秘。”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探索科學的奧秘,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可以建議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弦樂器和聲音的知識。 (九)布置作業 完成《學生活動手冊》中的相關內容,鞏固所學知識。 嘗試用身邊的材料制作一件簡單的弦樂器,并演奏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學生對弦音高變化原理的理解和應用。 通過以上豐富后的教學過程,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實驗探究中,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通過拓展與應用環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板書設計教 學 反 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讓他們親身體驗了弦的音高變化與弦的粗細、長短、松緊之間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積極參與討論和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展示弦樂器在音樂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了科學與藝術的緊密聯系,增強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然而,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不夠熟練,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在討論和交流環節,有些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需要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在今后的教學中,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同時,將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科學學習中有所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