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聲音的高與低》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表示,知道物體振動得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物體振動得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 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能夠準確描述鋼尺伸出桌外的長度不同時,振動的快慢和發出聲音高低的變化情況,提高觀察、推測和科學操作能力。 學生學會用柱形圖的方法整理和分析實驗數據,能夠從數據中發現事物的規律,提升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 學生養成勤于觀察、樂于動腦的科學態度,增強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重點 理解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快慢的關系。 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能夠準確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 難點 能夠運用柱形圖等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科學結論。 理解聲音高低變化的本質原因是物體振動的快慢不同。教學準備 與本課相關的教學課件、音高變化演示裝置、大小不同的音叉、燒杯、水等。 復備課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音樂,音樂中包含著豐富的聲音高低變化,如高音的鳥鳴、低音的鼓聲等。 提問學生:在剛才的音樂中,你們聽到了哪些聲音的變化? 學生可能會回答聽到了聲音的高低變化,有的聲音高,有的聲音低。 引導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會有高有低呢?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呢? 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聲音的高與低。 (二)聚焦問題 教師展示一些樂器,如鋼琴、小提琴等,讓學生觀察這些樂器的結構。 提問學生:這些樂器是如何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的呢? 學生可能會觀察到樂器的琴弦、琴鍵等部分,并嘗試猜測聲音的高低與這些部件的關系。 引出本節課的探究主題:聲音的高與低,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探索實驗一:敲擊鋁片琴 教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個鋁片琴,讓學生敲擊鋁片琴上的鋁片,聽一聽鋁片琴發出的高低不同的聲音。 學生在敲擊鋁片琴時,會感受到不同鋁片發出的聲音高低不同。 學生觀察鋁片琴上的鋁片,思考高低不同的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 小組討論并匯報觀察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鋁片的長短與聲音高低的關系。學生可能會發現鋁片越短,發出的聲音越高;鋁片越長,發出的聲音越低。 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讓學生初步感受物體的長短與聲音高低的關系。 (四)探索實驗二:吹口琴 教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個口琴,讓學生吹奏口琴,使它發出不同的聲音。 學生在吹奏口琴時,會發現口琴可以發出多種不同高低的聲音。 學生打開口琴的外罩,觀察口琴的簧片,思考聲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關系。 小組討論并匯報觀察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簧片的長短與聲音高低的關系。學生可能會發現簧片越短,發出的聲音越高;簧片越長,發出的聲音越低。 通過對口琴的觀察和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物體長短與聲音高低關系的理解。 (五)探索實驗三:讓鋼尺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教師出示一把鋼尺,提問:“我們是如何讓它發出聲音的?” 學生回答:通過撥動鋼尺使其振動發聲。 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我們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它振動時發出聲音的音高會發生變化嗎? 學生進行預測,并說明預測的理由。學生可能會根據前面的實驗經驗,猜測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同,發出的聲音高低也會不同。 教師講解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確定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依次可選擇為5 - 6厘米、10 - 11厘米、15 - 16厘米、20 - 21厘米。 按照鋼尺振動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進行實驗,用相同的力量撥動鋼尺,確保能清晰地聽到四種高低不同的聲音。 每個長度應反復實驗3次以上,觀察鋼尺發出的聲音和振動的快慢變化。 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鋼尺振動實驗記錄表”中,可以選用“高”“較高”“較低”“低”等詞匯進行描述。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仔細觀察鋼尺的振動情況和發出的聲音,認真記錄實驗數據。 實驗結束后,學生整理實驗數據,繪制“音高變化柱形圖”。 小組討論,找出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和它發出聲音的音高變化規律。學生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討論,總結出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短,振動越快,發出的聲音越高;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振動越慢,發出的聲音越低的規律。 通過這個實驗,學生深入探究了物體振動與聲音高低的關系,培養了科學探究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六)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實驗內容和結論。 總結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快慢的關系:物體振動得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物體振動得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 強調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科學方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七)布置作業 完成《學生活動手冊》中的相關練習,通過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聲音高低與振動快慢有關,記錄下來并與同學分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將課堂知識延伸到生活中。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提問學生: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聲音的高與低,誰能說說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 學生回答: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得越快,聲音越高;物體振動得越慢,聲音越低。 教師展示一些物體,如琴弦、橡皮筋等,讓學生猜測這些物體發出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 通過復習和提問,鞏固上節課的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中。 (二)深入探究 教師提出問題:如何讓琴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呢? 學生小組討論,提出實驗方案。學生可能會提出改變弦的松緊程度、長度或粗細等方法來探究琴弦發出聲音高低的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選擇一種弦樂器,如吉他、小提琴等。 改變弦的松緊程度、長度或粗細,觀察聲音的高低變化。 記錄實驗數據,并用柱形圖進行整理和分析。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真操作,仔細觀察,記錄實驗數據。 實驗結束后,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弦樂器發出聲音高低的規律。學生通過實驗數據和現象的分析,總結出弦的松緊程度、長度和粗細都會影響聲音的高低。 通過深入探究弦樂器發出聲音高低的規律,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關系,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三)拓展延伸 教師展示一些與聲音相關的科技產品,如音響、耳機等,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在聲音領域的應用。 提問學生:這些科技產品是如何利用聲音的高與低的原理的?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進行補充和講解。學生可能會認識到音響和耳機通過調節聲音的高低來實現不同的音效和功能。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聲音的高與低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學生舉例說明,如音樂演奏、語音識別、通信等。通過討論和舉例,學生認識到聲音的高與低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到科學技術對生活的重要影響。 通過拓展延伸,學生了解了科學技術在聲音領域的應用,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關注。 (四)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總結聲音的高與低在弦樂器和生活中的應用。 強調科學技術對我們生活的重要影響,鼓勵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通過課堂小結,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總結,明確了學習的重點和意義。 (五)布置作業 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聲音的知識,如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反射等。通過查閱資料,學生可以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深入了解聲音的相關知識。 嘗試用身邊的材料制作一個簡單的樂器,如橡皮筋琴、水瓶琴等,并演奏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通過制作樂器,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六、板書設計 聲音的高與低 物體振動得越快 → 聲音越高 物體振動得越慢 → 聲音越低教 學 反 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學生較好地理解了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快慢的關系。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得到了鍛煉。然而,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總結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還需要更加注重方法的指導。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