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課標要求】【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政治認同:能夠認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理解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指導下,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的艱辛探索。2.科學精神:明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理解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知道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意義,樹立愛國的信念。3.公共參與:能夠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嶄新的新課題,認同社會主義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堅定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明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理解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2、 了解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過程,懂得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知道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意義。3、了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4、理解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思考: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直接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呢?當然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了!沒有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過渡?從哪兒往哪兒過渡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嗎?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1956年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標志:五四運動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三大改造勝利完成過渡時期(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社會主義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新民主主義社會)標志:鴉片戰爭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年總議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分議題1.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分議題2.在艱辛探索中前進分議題1.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閱讀教材P25-27,思考討論總結以下問題。1.過渡時期的起止時間是什么?2.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是什么?3.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其歷史必然性是什么?4. 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是什么?止:1956年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1.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時間:1949—1956起: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始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結束標志: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1)恢復國民經濟1949-1952年,在著重完成包括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在內的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致力于恢復被長期戰爭破壞了的國民經濟。新中國成立初期鎮壓反革命抓捕間諜、特務(2) 1953年--1956 一化三改 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工業化側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1)“一化”“為什么帝國主義敢侵略我們,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工業。”“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一化”)的目標是由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貧窮和工業基礎薄弱的現實決定的一化三改2、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2)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前性質改造方式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后性質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農 業生產合作社公私合營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會主義革命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2、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國營經濟私營工商業個體農業國際形勢國營經濟迅速發展主導性因素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歷史背景)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為什么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從1949-1952年底,剝奪了國民黨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歸人民國家所有,采取凍結資產以及管制、征購、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國在華企業,以及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壯大,國營經濟的建立使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歷史背景)(1)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國家在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之逐步接受國家的監督和管理。經過“五反”運動,打擊了不法資本家的“五毒”行為,對工商業者進行了守法經營的教育,推動了私營企業中建立工人監督制度和實行民主改革。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歷史背景)(2)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他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分散、落后的個體小農經濟沒有也很難使用大機器,無力抵御自然災害,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如果不把農民組織起來,不僅不能改善農民的生活,而且也不可能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原料等條件,只有農業集體化才有可能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歷史背景)(3)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了嚴密的封鎖,只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支持中國。新中國在對外關系上實行倒向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邊倒”方針,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蘇聯對華提供了3億美元貸款和一批工業援助項目,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歷史背景)(4)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意義:通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 1954.9.20 )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憲法規定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肯定了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憲法確立上層建筑相關鏈接(26頁)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面貌社會制度社會性質4、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的意義: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分議題2.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閱讀教材P27-30,思考討論總結以下問題。1.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面臨的嶄新歷史課題是什么?2.黨的八大的歷史貢獻是什么?3.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取得哪些成就?4.中國如何實現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的?5、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什么?6.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艱辛探索的重大意義是什么?1.嶄新的歷史課題-----是什么.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馬克思列寧基本原理+蘇聯經驗教訓+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一.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共八大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主要矛盾:根本任務: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面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前(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后決 定2.黨的八大的歷史貢獻貢獻: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做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工業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 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礎設施 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 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精神面貌 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變科學技術 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3.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取得成就的重要表現一.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1956--1976)4.中國如何實現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東亞病夫”站起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5、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具體實際結 合發 展毛澤東思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 現指 導毛澤東思想中華民族站起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結合第一次飛躍一.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7年2月《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抗性矛盾非對抗性矛盾階級斗爭團結—批評—團結反革命分子、盜竊犯、詐騙犯、殺人放火犯……各民主黨派、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敵我矛盾人民內部矛盾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矛盾:知識拓展1949社會主義革命1956過渡時期197619781966文化大革命徘徊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建設時期(大躍進)然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經歷了嚴重曲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一個結論一個飛躍一個肯定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1956--1976)6.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艱辛探索的重大意義一.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小 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是什么——歷史新課題怎么樣——取得巨大成績怎么辦——堅持原則,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為什么——歷史必然性是什么——總路線和總任務怎么樣——改造成功的標志怎么看——歷史意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探索)怎么看——歷史的飛躍和教訓啥時候——改造的時間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提示: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時期是過渡時期;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提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提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高頻易錯點4、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示: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5、社會主義建成后社會主義社會已經不再有矛盾存在6、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7.主要任務決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決服務于主要任務提示:社會主義建成后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不再有矛盾存在的說法是錯誤的,不符合事實的提示: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提示:主要矛盾決定主要任務,主要任務服務于主要矛盾的解決(2024·重慶)2023年2月22日,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管理思想史》《百年革命家書》《新中國70年》等圖書獲獎。下圖為《新中國70年》一書的部分章節目錄。第一章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第二章 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展第三章 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第四章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21世紀第五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由此可以形成的認識是( )①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為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提供了現成答案②在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后,我們邁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③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實踐成果,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鏈接高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