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念故鄉》教學設計教 材:蘇少版七年級音樂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念故鄉》2.欣賞感受以思鄉為主題的音樂作品。教材分析:《念故鄉》的旋律出自是根據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的主題,我國學堂樂歌倡導者、音樂教育家李叔同結合中國國情為此曲填詞,歌曲為大調式,單三部曲式,第一二、句是有變化的重復;三四句旋律完全重復,音區提高,情感有所上升,與前后形成對比;第五六句為變化再現,呼應開頭,結尾擴充一句,拉寬、重復第六句的尾部。歌曲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國土淪陷的悲憤和捍衛國土的決心。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鄉》,抒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2.了解音樂創作中重復的藝術手法,唱準附點節奏,理解節奏和旋律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比較以“思鄉”為主題的音樂作品,尋找音樂要素中的相似之處。3.以“唱”“聽”“想”“動”為主要學習活動形式,在聆聽、感受、體驗音樂的過程中認知音樂,產出共鳴,通過理性地鑒賞音樂,更深層次地激發自己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學重點:能夠用連貫、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用適當地速度、力度表達思鄉的情感。教學難點:初步認識音樂要素在表現音樂中的作用,并學會簡單地審美評價。教學方法與手段:以體驗式聽賞法為主,啟發、引導、感受、對比、歸納等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視聽結合,形象直觀。教學準備:ppt課件、多媒體設備、電子白板、鋼琴教學過程:1、 導入:1.老師朗誦詩歌《想家的心情》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小詩,感受一下,這首詩歌表現一種怎樣的情感呢?師:是啊,這是遠方游子對家的牽掛,對親人的思念。2.欣賞交響樂《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要求學生仔細聆聽,感受這段音樂的速度和情緒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剛才我們欣賞的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創作的《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的主題,德沃夏克因為工作需要來到美國生活,在美國,他非常想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也有感與黑人在美國的遭遇,于是創作了這部交響曲《自新大陸交響曲》,這段優美而又傷感的旋律,訴說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那讓我們也來唱一唱,感受一下這段旋律吧。(1)老師演唱《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旋律(2)學生跟鋼琴第一遍模唱旋律,初步感受旋律的情感。(3)學生第二遍演唱旋律,同時關注這段旋律的節奏有什么特點,主要用的是什么節奏型呢 (4)老師演唱兩種旋律,第一種有附點,第二種沒有附點。要求學生區別哪一種旋律更優美,更舒緩呢?附點節奏是不是有一種向前推動的感覺呢?讓思鄉的情緒感濃烈。(5)學生第三遍演唱旋律并劃拍,同時老師帶動學生邊唱邊搖擺身體,體驗附點節奏的韻律感。師:剛才老師的朗誦和這段交響曲的片段,都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情感主題就是---思鄉。【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詩歌朗誦和交響曲的欣賞,讓學生感受不同形式的作品帶來的思鄉主題,同時唱對《自新大陸交響曲》旋律中的附點節奏,感受緩慢、憂郁的思鄉情感,為歌曲教學做鋪墊。】二、新歌教學故鄉是我們每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故鄉的親人,故鄉的一草一木總能喚起我們很多美好的回憶。可是當我們的家鄉被侵占,土地淪陷,家破人亡了,你又會有什么感受呢?請同學們仔細聆聽一首歌曲,歌曲的旋律你們熟悉嗎?1.仔細聆聽歌曲《念故鄉》,熟悉歌曲。師:歌曲的旋律你們熟悉嗎?對,就是我們剛剛欣賞過的《自新大陸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的主題旋律。由于《自新大陸交響曲》的旋律優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我國學堂樂歌倡導者、音樂家李叔同重新填詞創作這首《念故鄉》,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淪陷,李叔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這首歌曲的。歌曲表現了遭受日本侵略流落他鄉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和捍衛國土的決心。【設計意圖:明確歌曲詞曲創作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歌曲的了解及學習的熱情。】2.學唱歌曲(1)老師演唱歌曲第一段。師:聽老師演唱歌曲第一段,仔細聆聽,你感覺哪兩句旋律的情緒最激動呢?(第三、第四句)(2)學生跟琴輕輕模唱旋律,唱準旋律中的附點節奏 。師:大家在演唱的同時發現這兩句旋律有什么特點嗎?生:旋律一樣。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這種創作手法在音樂中被稱為重復,重復有完全重復和變化重復兩種,這兩句屬于什么重復呢?(完全重復)讓我們帶著激動的情緒再演唱一遍歌譜。(老師帶動學生慢慢舉起雙臂來體驗旋律的情緒)(3)學生演唱一二兩句的旋律(課件出示一二句歌譜)同學們發現這兩句旋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把相同的旋律唱出來。生:變化重復(4)學生劃拍完整演唱歌譜(課件完整出示歌譜)師:我們一起把歌譜完整地演唱一遍,同學們在演唱歌譜的同時,關注一下一二兩句和五六兩句有什么關系呢?哪一句不一樣 請同學說說,第五句和第一句旋律完全相同,第六句旋律音區為什么提高了?師生討論總結:作曲家為了表現思鄉的心情更加迫切,更加強烈,會提高音區,第三部分也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呼應開頭。和學生討論歌曲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呢?三個部分:aba〞的形式,高潮在歌曲的第二部分。(5) 讓同學們劃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第一段,唱準附點節奏,讓學生找出歌曲中難唱的地方,并著重解決。(6) 師:這首歌僅僅表現思鄉嗎?更多的還有什么情感?在力度上和情緒上我們該如何處理呢?學生朗讀第二段歌詞。生:歌曲第一段表現思鄉的情感,第二段更多的是人們對國土淪陷的悲憤,第二段多了尾聲,把歌曲推向高潮,情緒更激動、更激昂。【設計意圖:歌曲教唱是本課的重點,老師采用對比、聆聽等方法讓學生唱對附點節奏、了解重復的藝術手法,從力度等音樂要素讓學生體驗濃濃的思鄉情感。】3.對比兩種不同速度、節奏和情緒的演唱。(1)老師彈奏一首歌曲,這首歌曲有沒有思鄉的情緒呢?這個旋律和《念故鄉》旋律相同嗎?提問學生區別在哪里?(2)請同學們分別演唱兩種不同的唱法,對比感受歌曲帶來的不同情緒。曲名 速度 節奏 力度 情緒《念故鄉》一 緩慢 附點節奏 弱 深情地《念故鄉》二 輕快 沒有附點 強 歡快活潑地師:歌曲的情緒受哪些音樂要素的影響呢?正是因為節奏、速度、力度等都變化了,所以音樂情緒也發生了變化。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兩段第一段齊唱,第二段第一部分朗誦,情緒激昂的地方手臂慢慢向上舉起。【設計意圖:學生難以理解類音樂作品的情感,通過對比演唱法讓學生體驗思鄉的情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3、 拓展升華同學們,剛才我們用歌聲表現了思鄉的情感,那么樂器又是如何來訴說它的思念之情的呢?。1.聆聽、感受《思鄉曲》主題一(視頻課件)師:樂曲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它的音色有什么特點呢?小提琴演奏,音色接近人聲,細膩、柔美,富于歌唱性,表現力極為豐富,被稱為“樂器之后”。(1) 那讓我們一起來演唱、感受這段旋律吧。(課件出示歌譜)學生分析討論樂曲的速度怎樣?緩慢的速度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 (2) 再次演唱旋律,同時用手劃旋律線,感覺旋律走向有什么特點呢?(課件出示旋律線)波浪型下行的旋律走向給我們一種委婉、纏綿,憂傷的感覺。(3)第三次演唱旋律,主要用了什么節奏型(課件標出附點節奏、切分節奏)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這段旋律給我們憂傷、纏綿的感覺呢?因為它緩慢的速度,柔和的力度,波浪型下行的旋律走向,傾訴出魂牽夢縈的鄉思和縷縷不斷的憂傷。(4)介紹創作背景師:如此纏綿、憂傷的樂曲在什么背景下創作的呢? 1937年,日本實施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東北淪陷,華北淪陷,無數中國人家破人亡,顛沛流離,這一切激起了作曲家的無比仇恨。一首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觸發了作曲家馬思聰的靈感,他神奇般的創作了這首《思鄉曲》,如訴如泣的旋律表現了遠離家鄉的人們對故鄉的思念。(5)歸納思想類音樂作品的一般特征師:通過《念故鄉》和《思鄉曲》的演唱和欣賞,同學們想一想,音樂為什么能如此真切地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具有催人淚下,打動人心的魅力呢?音樂在表現思鄉之情時哪些音樂要素會呈現相近之處?師生討論歸納總結:速度:緩慢節奏:節奏疏松,多用附點、切分節奏力度:弱、起伏不大2.每當夜聲人靜,便是我想家的時候,想起房前屋后的小樹,彎彎的小河,悠悠的小路。請同學們仔細聆聽下面三首樂曲,哪一首能夠表達這種思念的情感呢?《春之聲圓舞曲》 《在森林和原野》 《鴻雁》3. 在我國,表現思鄉的音樂數不勝數,表現思鄉的詩歌也是層出不窮,詩歌和音樂都是人類表達情感最直接最強烈的手法之一。學生討論展示表現思鄉的詩歌和音樂作品,師生共同演唱《明月幾時有》。【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思鄉情感,培養合作創新能力】五、小節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演唱、欣賞、感受了以“思鄉”為主題的音樂作品,思鄉是一種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種厚重的民族意識。我們都會長大的,無論走遍天涯海角,故鄉永遠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故鄉永遠有唱不完的歌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