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國家戰略與政策學案【學習目標】1.結合實例,說明資源領域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2.結合實例,說明環境領域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3.結合實例,說明推動公眾參與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學習重難點】1.說明資源、環境領域國家安全的主要政策與措施。2.說明國家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預習新知】保障資源領域國家安全1.保障資源領域國家安全的意義(1)國家資源環境戰略、政策和措施體現了一個國家在處理資源、 與發展關系方面的基本態度和 ,不僅對資源開發利用、 活動產生直接作用,而且也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技術等產生全面的影響。(2)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能 和有效地供給,其中戰略資源的開發、儲備和運輸尤為重要。2.保障資源領域國家安全的措施—— 見右上框圖保障環境領域國家安全1.保障環境領域國家安全的意義保障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大氣、 、 等自然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2.保障環境領域國家安全的措施【思維拓展】 1.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保障。2.憲法中的環境保護條款確立了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是環境立法的基礎和依據。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環境保護的綜合性法規,是制定其他環境保護法規的依據。【思維拓展】 1.預先采取措施是解決環境問題最有效的方法。2.伴隨我國環境保護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許多環境管理的新政策、新舉措不斷涌現。推動公眾參與國家戰略與政策保障資源領域國家安全目的: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能持續、 可靠 和有效地供給,其中戰略資源地開發、儲備和 運輸 尤為重要。主要措施①有效管控 戰略資源 的開發。②加強戰略資源 儲備 。③完善資源 運輸 戰略通道建設和安全保護措施。保障環境領域國家安全目標:保障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大氣、水、土壤等 自然條件 不受威脅和破壞。主要措施①劃定生態保護 紅線 。②強化 環境風險 的預警和防控。③ 妥善處置 突發環境事件。3.推動公眾參與(1)推動公眾履行相關 法律義務 。(2)培養公眾的環境 意識 。(3)推動公眾參與資源、環境事務的 社會監督 。二、國際合作1.國際合作的必要性(1)有些資源、環境問題具有 全球性 ,單靠一個國家無法解決,需要全球共同行動。(2)有些資源、環境問題具有跨國、跨地區的影響,需要開展雙邊或多邊的 區域合作 。(3)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有國際視野,在保障本國資源、環境領域國家安全時,都不能 以鄰為壑 ,不能以犧牲他國的安全為代價。2.目前國際合作的主要途徑: 資金 援助;簽署公約及履約;簽署多邊、雙邊 合作協議 ;人員交流和能力建設;技術援助和科技合作。3.中國在行動(1)主要姿態: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人的大國,一向持積極態度,愿意承擔合理的國際義務,作出應有的貢獻。(2)主要表現①我國批準了一系列環境公約和協定書, 履行 國際環境公約成效顯著。②我國與世界許多國家開展了 資源、環境 領域的國際合作,已經形成高層次、多渠道、寬領域的合作局面。③近年來,我國提出的建設 生態文明 、推進 綠色發展 等一系列新發展理念,不僅有利于解決自身資源環境問題,還將為其他國家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對建立新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產生了積極影響。【鞏固訓練】2020年11月15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簽署,目前成員國有15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5國以及東盟10國。區域總人口、經濟體量、貿易總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左右,是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自貿區。RCEP的簽署意味著以后這15個國家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往來,10年內關稅將為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RCEP各成員國( )A.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B.經濟互補性強,利于深化合作C.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多發D.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小題2】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RCEP,主要目的是( )A.向成員國出口更多農產品,推動農業的現代化B.進口更多的高科技產品,破除國外的技術封鎖C.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更高質量的開放D.幫助該區域更快發展,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第六產業”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 形 成“ 1+2+3=6 ” 的疊加優勢或 “ 1×2×3=6 ” 的乘法效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與傳統農業相比,“第六產業”的突出特點是( )A.農業投入更大,屬集約型農業B.科技水平高,產品附加值高C.產業交錯融合,經濟效益更好D.生產規模大,產品商品率高【小題2】影響“第六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科技水平 C.創新意識 D.交通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保護環境,減輕環境污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環境管理需要加強國際合作,這是大勢所趨。結合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各題。【小題1】下列關于環境管理進行國際合作必要性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目前重大的環境問題,一般單靠一個國家無法解決B.有些環境問題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需加強環境管理的國際合作C.某些環境問題具有跨國、跨地區的影響D.根據公平的原則,全球所有國家應承擔相同的責任【小題2】下列不屬于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是( )A.全球變暖 B.臭氧層破壞 C.酸雨 D.土壤鹽堿化【小題3】下列國際合作協議中,主要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和改善空氣質量的是( )A.《維也納公約》B.《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C.《世界衛生組織指南》D.《巴黎協定》2018 年 6 月 5 日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塑戰速決”,呼吁世界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料污染問題。塑料污染已無處不在,我們使用完的塑料包裝,絕大多數會一直存在,甚至流入海洋。“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是我國 2018 年環境日主題。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下列關于一次性塑料污染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俗稱白色污染②無法回收利用③大都難以降解④僅造成視覺污染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小題2】作為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中學生,我們能為“美麗中國”做的有( )①參與環保公益宣傳活動②參加植樹活動③使用塑料袋購物④分類投放垃圾A.①③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下圖為典型發達國家人均能耗與人均收入的關系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在人均GDP收入在5000~20000美元區間時,人均GDP能耗最低的是( )A.德國 B.澳大利亞 C.英國 D.意大利【小題2】發達國家人均收入達到較高水平后,導致人均能耗變化的原因是( )①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②采取節能措施,能源利用率提高③工業生產能力下降④環保意識逐步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下圖為“我國某地生態工業園區生產流程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圖中A,B,C,D依次為( )A.污水處理、服裝生產、棉紡織、創意產業B.棉紡織、創意產業、污水處理、服裝生產C.創意產業、棉紡織、服裝生產、污水處理D.污水處理、棉紡織、創意產業、服裝生產【小題2】該園區( )A.屬于高科技產業園B.應布局在棉花產區附近C.生產過程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D.生產體現可持續發展公平性原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中哈輸油管線經過地區主要的生態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鹽堿化C.土地荒漠化 D.氣候變暖【小題2】目前,我國進口的石油基本來自中東,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進口渠道,從位置方面考慮除了中東外,較為理想的進口石油的地區是( )①加勒比海地區②北非③東南亞④中亞⑤俄羅斯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讀下面我國 2010 年和 2020 年能源消費構成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與2010年相比,我國2020年能源消費構成比重增長幅度最大的是(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氣 D.核電【小題2】據材料可知( )A.我國的石油消費量將不斷減少B.我國風能、太陽能等其他能源發展緩慢C.清潔高效是我國能源消費的重要方向D.煤炭即將讓出我國首位能源的寶座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 2018 年 —2035 年)草案分布的城市空間布局是 “ 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 ” ;其中中心城區 “ 一主一新 ” ,即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以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保護以及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為主的約束底線獲得了眾多關注。下圖為南京城市總體規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規劃中,南部田園、北部田園的主要作用是( )A.維護生態,保障農產品供應B.優化產業布局,承接產業轉移C.完善基礎設施,發展高新技術D.加快校園建設,普及本科教育【小題2】為促進江北新主城與江南主城的分工協作,南京應優先進行( )A.住房建設 B.交通建設 C.教育發展 D.綠化建設【小題3】“城鎮開發邊界”紅線的劃定,主要影響南京的( )A.職能種類 B.城市等級 C.服務范圍 D.城區面積2016 年 5 月,國土資源部宣布,全國 106 個重點城市中已有 89 個城市周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國家土地督察機構將就此展開專項督察,并重點關注其他城鎮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以確保耕地紅線,制止各地城市不斷“攤大餅”式的擴張。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在城市周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建設占用大量耕地B.農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C.我國低產農田急劇減少D.糧食總產量逐年下降【小題2】確保耕地紅線的重要意義是( )A.解決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問題B.控制城市規模,降低服務等級C.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D.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壤肥力【小題3】城市周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舉措,對我國城市建設的有利影響是( )A.城市用地集約化,分散城市布局,遏制大城市病B.有效疏散大城市人口,減少城市住房壓力C.將重化企業搬遷于城市邊緣,防止城市環境污染D.抑制房價,降低門檻,吸引農民工進城務工參考答案1.答 案解 析2.答 案解 析3.答 案解 析4.答 案解 析5.答 案解 析6.答 案解 析7.答 案解 析8.答 案解 析9.答 案解 析10.答 案解 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