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軍民大生產》教案年級:初一教材分析:歌曲《軍民大生產》商調式,中速熱烈的。是作曲家張寒輝根據隴東民歌《推炒面》改編創作,歌曲采用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表現了陜北人民熱火朝天的勞動生產場景,嘔歌了邊區軍民的樂歡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學情分析:同學們經過六年的音樂學習在演唱、樂理知識方面已經有了相應的積累,歌曲《軍民大生產》朗朗上口,歡快活發。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勞動類歌曲由于時代的發展很多原有的勞動被機械所取代因此歌曲的形式、內容距離學生生活經驗較遠,學生掌握和體會起來可能有一定困難。教學目標:一、掌握《軍民大生產》 “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富有力度、彈性的演唱歌曲。二、在學唱歌曲的基礎上為生產生活中的場景創編新的歌詞。三、通過學唱、欣賞、對比引導學生體會勞動號子節奏與勞動節律高度一致,旋律歌唱性和勞動強度互逆。教學重點:掌握勞動號子特點。教學難點:歌曲切分、前八后十六、連續十六分音符等節奏,體會演唱中“領”與“和”的不同情緒和起到的作用。教學教具:多媒體、鋼琴、掛圖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復習之前學習的《抬木號子》,回味勞動號子的特點及風格。二、欣賞歌曲《軍民大生產》(一)隴東民歌《推炒面》1、教師范唱隴東民歌《推炒面》請同學們思考:(1)歌曲反映了一個怎樣的場景?(2)歌曲表現的場景中使用了什么勞動工具 2、總結: 歌曲表現的是生活中勞動磨面的場景歌曲中在每句末多用擬聲詞。(二)欣賞歌曲《軍民大生產》并思考以下問題:1、歌出的旋律你熟悉嗎 2、歌曲表現了怎樣的場景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業教師總結: 自皖南事變后因國民黨加緊了對陜甘寧邊區根據地的封鎖,廣大軍民缺衣食,為了戰勝困難,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陜甘寧邊區軍民踴躍投入開荒生產,張寒輝用隴東民歌的曲調填詞改編成了《邊區十唱》,1964年入選《東方紅》,并更名為《軍民大生產》。三、學唱歌曲《軍民大生產》(一)發聲練習5 5 5 3 4 4 4 2 |3 3 3 2 1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要求:吸氣氣息下沉,小腹及腰鼓出: 呼出小腹內收,氣息有支持力,發聲時聲音有彈性。(二) 教師彈鋼琴伴類帶唱名唱旋律學生用“la" 模唱旋律(三)引導學生感如旋律中節素難點并重點練習(四)教師鋼琴伴奏、用La模唱、學生加入歌同演唱(五)通過演唱引導學生找出“和”的襯詞部分大多使用“同音反復”。(六)采用不同演唱形式表現歌曲五段歌詞1、教師領 2、男齊領 3、女齊領 4、男獨領 5、女獨領(七)用《軍民大生產》旋律創編歌詞場景提示:1、運動會 2、刻苦學習 3、志愿勞動 4、開采精美的靈璧石四、學習、了解《軍民大生產》調式調性完成表格(一)請同學們找一找歌曲的主音(二)由主音開始排列出上行音階曲 名 結 束 音 音 階 調 式《軍民大生產》 2 2 3 5 6 1 2 商調式五、 拓展探究探索勞動項目和音樂間的關系(一)教師向同學們介紹“打連枷”這種傳統農事勞動。(二)播放兩首勞動號子音樂祝頻請同學們思考哪首適合打連咖這種勞動 (三)引導學生思考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勞動號子這種藝術形式會消失嗎 教師播放用交響樂隊伴奏演唱的新民歌《打連枷》六、教學總結勞動號子又稱”號子”,產生并運用于勞動,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的民間歌曲。勞動號子的歷史最為古老,它的維形是原始時代某些費力的勞動中,人們為了統一節奏、調節情緒而發出的呼喊。是緊密配合并完全依附于每一種勞動方式及其具體勞動過程中的。新時代依托于新的形式,民歌勞動號子會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