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必修2 復習課件 第4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必修2 復習課件 第4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資源簡介

(共60張PPT)
高考總復習
必修2 經濟與社會
第4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01
考向導引·自主建構
02
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課標要求考情概覽考卷題型考查考點1.了解我國的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解釋個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2.評析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2023·浙江卷、2022·北京卷、2022·山東卷、2022·浙江卷、2021·山東卷、2021·遼寧卷、2020·全國Ⅰ卷、2020·海南卷選擇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與措施2022·天津卷、2020·全國Ⅱ卷非選擇題一、考向導引·自主建構:熟悉課標明確考向:一、考向導引·自主建構:
熟悉課標明確考向:
課標要求 考情概覽 考卷 題型 考查考點
3.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 2023·全國甲卷、 2023·廣東卷、 2023·山東卷、 2021·全國甲卷 選擇題 完善社會保障的措施
2022·北京卷、 2022·湖北卷、 2021·天津卷、 2021·北京卷 選擇題 弘揚勞動精神
2020·全國Ⅱ卷 非選擇題 2023·湖南卷、 2022·湖北卷、 2022·湖南卷 選擇題 實現共同富裕
一、考向導引·自主建構:
自主建構知識導圖: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1.我國的分配制度及其客觀必然性
(1)分配制度:
(2)客觀必然性:
①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②我國堅持 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2.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方式、適用范圍、內容及地位
方式 適用范圍 內容 地位
公有制經濟 (社會主義經濟) ①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 ②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 動(數量、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均存在 讓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 數據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我國分配制度的
主體地位
重要組成
部分
按勞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3.居民獲得收入的途徑及內容
途徑 主要內容 備注
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工資、資金和津貼等 判斷勞動性收入是按勞分配還是按生產要素分配,關鍵是看勞動者參與分配所處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
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一般屬于
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 屬于 環節
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老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 屬于 范疇
按生產要素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①勞動性收入
②財產性收入
③經營性收入
④轉移性收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重點突破關鍵能力:
個人收入分配的環節: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①初次分配是對新創造的產品進行的第一次分配。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都屬于初次分配。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都是從初次分配取得的。
②再分配的主體是國家,是強制性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是主要手段。
③第三次分配是依據道德原則,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主要途徑是發展慈善等公益事業。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4.勞動的作用和要求
①作用: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
②要求:要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重點情境探究:
情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土地“三權分置”,是繼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重要組成。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順應農民意愿、符合農村實際、繼往開來的制度變革,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制度的與時俱進。
探究 土地的“三權分置”,即把土地產權關系劃分為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是土地所有者的一分子。通過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確實權、頒鐵證”,農戶擁有穩定的承包權,可以進退有據,合法權益得到保護;通過經營權出租、入股、托管等,農戶可以獲得穩定的財產性收益。“三權分置”實現了村組集體、承包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土地權利的共享,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經營者各有所得、無有所失,達到了最大公約數效果。土地經營權流動起來,可以實現規模經營,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從而實現農業農民“兩道題目”一起解。
結合材料,說說“三權分置”的背景下,農民取得收入的方式和途徑可能有哪些?
①農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種植養殖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是初次分配范疇。
②農民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獲得的收入,屬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屬于財產性收入,是初次分配范疇。
③國家糧食補貼等國家農業補貼收入,屬于轉移性收入,是再分配的范疇。
④農民務工的工資收入,是勞動性收入,但判斷勞動性收入是按勞分配還是按生產要素分配,關鍵是看勞動者參與分配所處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易錯辨析發現遺漏:
1.決定我國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
×
生產決定分配,決定我國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生產力水平。
2.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 )
×
×
3.按要素參與分配有利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
按要素分配可以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
收入差距。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適用于生產資料公有制。
4.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
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兼顧效率與
公平是一以貫之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
×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易錯辨析發現遺漏:
5.農民工進城務工所得收入,屬于按勞分配。( )
判斷勞動性收入是否屬于按勞分配,關鍵是看勞動者參與分配所處
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如果農民工在公有制經濟范圍內務工所得,則
屬于按勞分配;在非公有制經濟范圍內,則屬于按勞動要素參與分
配。
×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1.(2022·浙江卷)如果把社會財富比作一個蛋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就形象地表達了( )
①生產與分配的關系 ②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③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④發展與共享的關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正確,“做大蛋糕”是在說量,即生產,“分好蛋糕”是分配問題。
②錯誤,生產決定消費,但蛋糕做大不一定能分好。
③錯誤,蛋糕代表產出,與投入無關。
④正確,發展代表經濟總量,共享是一種分配方式。
考向1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2.(2020·海南卷)2019年我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惠民舉措,切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5.8%。下列屬于能夠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惠民舉措是( )
A.調節過高收入 B.取締非法收入
C.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D.實行減稅降費等普惠性政策

A無關,調節過高收入有助于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但不能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B無關,取締非法收入不能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C無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舉措,但不能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考向1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3.(2020·全國Ⅰ卷)2019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等并列,將其列為生產要素。數據被列為生產要素是因為( )
①數據廣泛融入生產過程,具有獨特創造力
②數據是最具流動性的基礎性資源
②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可以分離
④數據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日益凸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②③正確但無關,不能表現出數據在經濟社會中的獨特作用,不能作為
數據被列為生產要素的原因
考向1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4.(2021·遼寧卷)某村實行“黨支部+土地流轉”模式,與多家企業簽訂承包合同,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村民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向二三產業轉移。如今,“土地租金+工資收入+村集體分紅”讓村民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該村( )
①實行多元要素參與分配,增加村民收入
②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土地承包權主體轉移
③推動農村工業化,實現向非農經濟轉移
④創新農業經營模式,為村民創造就業機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無關,材料未體現土地承包權主體轉移
③無關,材料未體現推動農村工業化
考向1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5.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
①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②必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6.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重點突破關鍵能力:
(1)根本措施:
(2)制度基礎: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課時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6.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重點突破關鍵能力:
(3)具體要求:
①兩個同步: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
②初次分配:要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課時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6.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重點突破關鍵能力:
(3)具體要求:
③再分配: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④第三次分配: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1.(2022·重慶卷)小計劃大民生。2011年國務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學生每天膳食補貼3元。截至2020年底,營養改善計劃覆蓋13.16萬所學校3797.83萬名學生,受益學生的體質健康合格率從2012年的70.3%提高至86.7%,在此基礎上,這些學生身高、體重和學習成績均有明顯增長。該財政補貼計劃( )
①促進社會公平與效率 ②體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③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④表明財政政策是資源配置主導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③無關,材料未涉及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④錯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考向1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和意義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2.(2022·全國甲卷)下圖反映2015—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情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變化情況。據此可以推斷出( )
①城鄉居民的支出結構日益趨同
②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不斷增大
③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逐年上升
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1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和意義
②④正確,圖表顯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逐年降低,這意味著農村居民收入增幅大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同時,圖表也在顯示農民收入逐年增加,這會導致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不斷增大。
①錯誤,圖表未顯示城鄉居民的支出結構,且城鄉居民支出結構趨同的說法錯誤。
③錯誤,圖表未顯示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變化情況,且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逐年上升,意味著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逐年下降,這不符合事實。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3.(2018·天津卷)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請按示例列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完成下表。
考向1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和意義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人民需要更好的教育 整體教育質量有待提高,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人民需要更滿意的收入
整體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分配差距較大
人民需要更優美的環境
生態環境總體質量不高,部分地區環境污染還比較嚴重。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4.(2021·山東卷)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國出臺了許多惠及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政策措施,不僅直接幫扶了貧困群眾,而且提高了市場機制的益貧性。2013—2020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全國農村高2.3個百分點。分析表中各類幫扶政策,對實現市場機制益貧性路徑描述正確的是( )
考向2 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國家貧困縣建檔立卡戶享受的各類幫扶政策
幫扶政策 幫扶數量
產業幫扶 1465.8萬戶
就業政策 1390.6萬戶
健康幫扶 1476.6萬戶
教育幫扶 807.1萬戶
最低生活保障 1109.0萬人
殘疾人幫扶 338.3萬戶
生態幫扶 1111.3萬戶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4.分析表中各類幫扶政策,對實現市場機制益貧性路徑描述正確的是( )
①初次分配注重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
②通過再分配引導市場配置資源,實現共建共享
③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社會公益事業
④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2 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①正確,通過初次分配進行就業幫扶,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讓貧困人口通過市場增加收入,提高了市場機制的益貧性;
③無關;
④無關,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有助于改善民生,但并不能提高市場機制的益貧性。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5.(2023·浙江卷)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個體工商戶的法律地位,明確了各部門、各地區在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方面的職責任務,并提出幫扶的各種具體措施。這將有助于( )
A.貫徹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
B.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C.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
D.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考向2 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ACD無關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19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多措并舉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為此,要穩增長保就業促增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6%—6.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促進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著力促進創業,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簡政減稅降費促增收,改革個人所得稅,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合理調整社會最低工資標準,加大精準脫貧力度。2019年,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得以完善,新發展理念得到貫徹落實,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結合材料,說明我國是如何通過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
考向2 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①必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②
②兩個同步: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
③初次分配:要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④再分配: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具體要求①-③
⑤我國通過改革個人所得稅,繼續上調養老金,調整社會最低工資標準,加大精準脫貧力度,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不斷邁進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考向2 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城鄉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比
1978年 343.3 133.6 2.57
1980年 477.6 191.3 2.50
1985年 739.1 397.6 1.86
1990年 1510.2 686.3 2.20
1993年 2577.4 921.6 2.80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考向2 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 運用《經濟與社會》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年份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城鄉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比
1996年 4838.9 1926.1 2.51
1999年 5854.0 2210.3 2.65
2002年 7702.8 2475.6 3.11
2005年 10493 3255 3.22
2008年 15781 4761 3.31
2011年 21810 6977 3.13
2014年 28844 10489 2.75
2017年 36396 13432 2.71
2020年 43834 17131 2.56
從1978年至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說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考向2 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這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前中國的發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城鄉差距問題在最近這些年表現得最為突出,共同富裕是我們追求的遠大目標,但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國出現了貧富分化問題。
(2) 運用《經濟與社會》的有關知識,分析如何解決我國的貧富分化問題。
①必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②
②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努力增加社會財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③兩個同步: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
④初次分配:要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⑤再分配: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⑥第三次分配: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具體要求①-④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1.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原因
(1)必要性 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問題,需要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2)重要性 (作 用、功 能) ①穩定功能:社會保障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發揮民生保障安全網作用。
②調節功能: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人再分配,發揮收入分配調節器作用,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③互助功能: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共濟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2.社會保障體系的形式
形式 內容 地位
主 要 形 式 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主要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
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社會
保險
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社會
救助
是社會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2.社會保障體系的形式
形式 內容 地位
主 要 形 式 是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的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或者福利津貼,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
補充形式 企業年金、社區服務等 補充性社會保障
社會
福利
社會
優撫
最高層次的
社會保障
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3.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和目標
角度 措施 具體要求
全覆蓋 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 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 權益 ①要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
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
②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
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盡力而 為,量 力而行 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 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①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
民的社會保障需求。
②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
社會保障體系,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
責任權利 要做到權責清晰 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
目標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 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易錯辨析發現遺漏:
6.社會保障“安全網”是國家依法建立,由企業和個人承擔主要責任( )
社會保障主要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
×
7.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 )
社會保障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環節。
8.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能滿足被保險人較高層次的保險
需求。( )
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能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
生活要求。商業保險才能滿足被保險人較高層次的保險需求。
×
×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1.(2023·廣東卷)2022年1月,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信息系統啟動。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所有省份完成基金財務系統部省對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一本賬”基本形成,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五統一”,即統一繳費政策、統一基金收支管理、統一待遇調整、統一信息系統、統一經辦服務管理。這有利于( )
①實現數據集中管理,提升數據要素價值
②加大社會保險費對個人所得稅的抵減作用
③實時查詢繳費信息,在線申領社會救助金
④改善公共服務能力,推動養老保險制度公平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無關;③錯誤,養老保險屬于社會保險的一種,材料強調的是社會保險,而非社會救助。④正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既無地區差別,也無行業差別,充分體現制度公平,有利于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利用效率,改善公共服務能力。
考向1 社會保障的作用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2.(2021·全國甲卷)2021年,某地改變養老補貼模式,將每人每月300—?600元不等的補貼資金儲值在專門賬戶,失能、失智、孤寡、獨居老人可自主選擇養老機構和專業人員提供陪護、助浴、修剪指甲等上門服務;服務費用按規定服務次數和時長從專門賬戶中抵扣,超額部分按照市場價格收費。相對于現金直補,該模式可( )
①引導資金使用方向,更好發揮補貼資金作用
②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充實養老保障資金
③促進養老服務質量提升,更好滿足老人需求
④利用價格調節機制,合理配置養老資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④無關
考向1 社會保障的作用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存死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下列做法能夠體現上述觀點的是( )
①全面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②優化收入再分配,以稅制改革打造公平調節器
③通過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消除收入分配差距
④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讓一切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③”消除”錯誤,現階段我國允許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
④無關,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讓一切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會拉大貧富差距。
考向1 社會保障的作用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4.(2022·山東卷)2022年山東省新設40萬個城鄉公益性崗位,對就業困難人員予以托底安置。政府在社區設置日間照料中心服務等公共服務類公益崗、網格員等公共管理類公益崗,按照不低于當地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崗位補貼。政府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 )
①挖掘更多就業潛力,落實好保就業目標
②豐富社會救助形式,滿足群眾保障訴求
③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增加群眾收入來源
④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牢牢兜住民生底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錯誤,要注意區別社會救助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勞動收入中的最低工資標準,前者為再分配,后者屬于初次分配。公益性崗位收入為勞動所得,不是社會救助;
④材料未涉及推進慈善事業發展。
考向1 社會保障的作用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5.(2023·全國甲卷)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要求,各地要根據財政承受能力,出臺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復照護、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對上述要求理解正確的有( )
①市場是提高養老服務水平的決定性因素
②推動老齡事業發展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③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產品屬于中央政府的事權
④保障基本養老服務是地方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①錯誤,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是提高養老服務水平的決定性因素;
③錯誤,中央政府主要從宏觀上謀劃基本養老服務事業,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產品屬于微觀層面事務。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6.(2023·山東卷)近年來,我國醫保多項改革措施取得顯著成效,建成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2022年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基金支付809.19億元;開展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實現醫保用藥全國范圍基本統一;國家集中采購7批294種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關于醫保改革,下列傳導正確的是( )
①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提高居民參加醫療保險積極性
②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篩選創新藥進入目錄→提升醫保基金使用效能
③統一醫保用藥范圍→增加藥品報銷種類→滿足居民高層次保險需求
④藥品集中采購→通過市場化機制以量換價→降低居民醫療負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①錯誤,醫療保險屬于社會保險,不屬于社會福利,因此醫保改革不會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③錯誤,醫療保險屬于社會保險,滿足的是居民的基本保險需求,滿足居民高層次保險需求的是商業保險,因此,醫保改革不能滿足居民高層次保險需求。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7.(2022·廣東卷)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預計“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為此,我們應該( )
①降低行業標準,增加適老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數量
②拓展“銀發經濟”的新空間,適應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
③以市場調節為唯一手段,健全養老保障體系
④增強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①錯誤,市場經濟需要規范的市場秩序,降低行業標準不能保證適老供給的有效增加。
③錯誤,養老保障體系的公共資源,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市場不是調節經濟資源的唯一手段。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8.(2022·天津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天津市構建國有經濟新發展格局,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其“主力軍”作用;實施民營大企業大集團發展戰略,精心打造一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航母級”民營企業集團。實現共同富裕還要把“蛋糕”切好,兜牢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是重要方面。2021年,天津市實施20項民心工程,在“一老一小”問題上
既有“真金白銀”的支持,也有精細貼心的服務。
材料二 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夢想和追求,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努力,形成人人不“躺平”、人人不“等靠要”的良好社會氛圍。
運用《經濟與社會》知識,說明天津市為實現共同富裕實施上述舉措的理由。
①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②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馳力量,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國有企業的作用P5二
③包含民營企業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P7一
④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完善以社會保障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4.弘揚勞動精神與投身創新創業
(1)勞動與就業的重要意義:
①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
②就業,可以使勞動者獲得收入和生活來源,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③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政權的鞏固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④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同時,有利于實現勞動者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⑤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4.弘揚勞動精神與投身創新創業
(2)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內涵 勞模精神 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
甘于奉獻
勞動精神 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
工匠精神 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
原因 ①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②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人民具有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③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是社會財富的源泉,就業是民生之本
措施 ①態度上,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勞動光榮觀念;
②行動上,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勤勞致富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4.弘揚勞動精神與投身創新創業
(3)怎樣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和企業家:
創業者素質 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等
企業要堅 持經濟效 益和社會 效益的統一 ①創業者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②企業既要追求經營利潤,又要堅持誠信原則;既要講求經濟效益,又要承擔社會責任;既要實現自身發展,又要飲水思源、回報社會、造福人民。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5.推動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
原因 ①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②堅持綠色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③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目標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方法 ①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②做理智的消費者,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自學梳理必備知識:
課時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
6.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
原因 必要性:① ,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②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面臨
的矛盾
重要性:有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富裕,實現發展的成果與全體人民共享
措施 ①動員全社會成員共同參與;
②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歸根結底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1.(2021·天津卷)“零工就業”即就業者以靈活機動的方式為企業服務。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約有兩億靈活就業者,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了電商物流、網絡送餐、網約車、直播、自媒體等行業相關工作,但零工就業也面臨著勞動保障不完善等“成長的煩惱”。這表明( )
①要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②勞動者要遵守勞動合同,認真履行勞動義務
③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就業形式的多樣化
④我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提供了公平就業機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無關,材料強調的是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未體現勞動者要遵守勞動合同,認真履行勞動義務;
④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還不夠完善。
考向1 弘揚勞動精神與投身創新創業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2.(2022·北京卷)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獎勵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回顧歷史,勞模表彰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而發展。勞模表彰起步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經幾十年探索與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得到發揚光大。開展勞模表彰( )
①旨在保障勞動者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②是有效的社會動員方法,也是國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③能進一步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
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④不是開展勞模表彰的作用
考向1 弘揚勞動精神與投身創新創業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3.(2022·湖北卷)“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更加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組織實施政府補貼性培訓7500萬人次以上,新增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人員4000萬人次以上。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其傳導路徑是( )
①就業結構性矛盾緩解 ②就業更充分,民生改善 ③社會就業崗位增加④勞動者職業技能提升 ⑤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完善 ⑥勞動者報酬大幅提高
A.⑤→④→③→② B.⑤→④→①→② C.④→③→⑥→① D.④→⑥→③→①

③⑥無關
考向1 弘揚勞動精神與投身創新創業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4.《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充分發揮湖北區位優勢,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并提出加快建設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和宜荊荊都市圈,著力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這一規劃( )
①通過引導各市州同質化發展,能夠激發城市群輻射動能
②能打破湖北區域發展壁壘,優化空間結構統籌區域發展
③旨在全方位調動湖北各發展要素,激活高速發展新引擎
④展現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北實踐,助力新發展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①“同質化”發展不符合各地區實際;
③“旨在”錯誤,這一規劃有利于全方位調動湖北各發展要素,但不是最終目的。
考向2 推動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5.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進入低碳生活,每個人都有一本碳賬本,除了幫助人們記錄低碳生活中的各種碳足跡,累積自己的減排量外,還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公益或政策激勵、優惠,對綠色生活方式的推動有著重要的價值。碳賬本發生作用的預期路徑是( )
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②人們增強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的理念,企業加大節能減排投入
③轉變生活方式、發展方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④政府用減稅、信貸優惠等政策激勵減排量較高的個人或企業
A.④→②→③→①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考向2 推動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6.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作為企業,在碳達峰、碳中和上要落實主體責任。為此,需要企業( )
①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自身轉型升級
②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碳排放權市場交易
③完善環境保護法規,制定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
④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依靠技術創新增效益減排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向2 推動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
②是政府的職能;
③是立法機關和政府機關的職能。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7.(2022·湖南卷)某村建立股份合作社,綠化荒山、修建池塘……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和會務、影像項目,村民通過提供食宿、銷售特色手工產品獲利豐厚。村集體收入大幅增長,收益重點用于環境改造、運營支出和村民福利。發展這種集體經濟可以( )
①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②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③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
④建立村集體和農戶利益共同體,促進共同富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3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
②無關,材料強調的是發展集體經濟,而非“各種所有制經濟取長補短”;
③錯誤,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8.(2022·湖北卷)為推動產業振興,某市通過激勵政策吸引院士走進農村,在院士指導下,該市改進冬季馬鈴薯種植技術,打造3400余畝馬鈴薯產業基地,實現畝產由原來的1噸多增加到3.5噸,產值突破1000萬元,走出了一條技術依賴型鄉村產業振興道路。這表明( )
①院士下村是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的變革
②人才使用機制創新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③鄉村產業振興必須走技術依賴型道路
④生產要素的優化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3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
①錯誤,院士下村會助力農業發展,但不是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的變革;
③錯誤,某市走出了一條技術依賴型鄉村產業振興道路,但鄉村產業振興并不是必須走技術依賴型道路。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城鄉低保對象約4224萬人,城鄉平均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707元、525元,較2020年同期分別增長6.3%、7.8%。但社會上有一些人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對于這種認識,有專家強調,共同富裕不是天上掉餡餅,實現共同富裕不能養懶漢。如果一些人奮斗、一些人“躺平”,就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同時,高收入群體通過慈善公益活動回報社會不是“劫富濟貧”,不能搞成“均貧富”運動。
結合材料,運用“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知識,說明實現共同富裕不能“養懶漢”、不能搞“均貧富”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這兩種錯誤傾向。
原因:①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勞動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②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收入分配領域“養懶漢”或“均貧富”本質上是不公平的,會削弱部分勞動者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不利于把蛋糕做大,阻礙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克服措施:①實現共同富裕,要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勞動光榮觀念,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勤勞致富。
②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歸根結底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③要堅持我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調動人民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④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既要保障公平,又不能獎懶罰勤,要在自愿的基礎上鼓勵先富群體回報社會,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
材料一 經濟發展的“速度”,夯實了社保基金的“厚度”
最近,我國將17種抗癌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報銷目錄,這大大減輕了癌癥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有人說,納入基本醫保的藥品越多越好。
(1) 運用所學社會保障的知識,對上述觀點進行評析。
①納入基本醫保的藥品多了,提高醫保標準,可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疾病給家庭帶來的風險,減輕經濟負擔,滿足人們的社會保障需求,維護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益。
②但社會保障水平不是越高越好,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
二、教學整合·核心突破:
真題診斷提升素養: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2021年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達13.4億人,覆蓋93%以上人口,到2025基本覆蓋全國人口。社會保障托起億萬群眾“穩穩的幸福”。(2) 運用《經濟與社會》相關知識,說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為什么能托起億萬群眾“穩穩的幸福”。
①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問題,需要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②社會保障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發揮民生保障安全網作用。③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人再分配,發揮收入分配調節器作用,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④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共濟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原因
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九龙坡区| 长沙市| 中方县| 临海市| 宁南县| 岑巩县| 蒙阴县| 金昌市| 定远县| 宣城市| 当阳市| 双牌县| 罗甸县| 凯里市| 万州区| 长宁县| 文成县| 灌南县| 新昌县| 宁陕县| 岳阳市| 鄂托克旗| 英超| 清远市| 富川| 襄汾县| 广州市| 壶关县| 宁武县| 浦北县| 佛冈县| 中江县| 大理市| 德令哈市| 新乐市| 赤水市| 无为县| 探索| 上杭县|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