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勞動周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湘人版)八年級上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6評價展示0703勞動準備04勞動實踐08致敬勞模09課堂總結05知識拓展板書設計09課后作業教學目標通過親身體驗在田間勞作的艱辛和樂趣,更深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態度。01020304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實踐中通過學習種植和收割稻谷的知識、掌握收割技巧、處理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鍛煉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種植糧食以及等待成熟,關注它們的生長環境,從而培養耐心、細心、認真負責的良好勞動習慣與品質。面對體驗收割過程中的挑戰和困難,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從而激發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新知導入糧安天下,農穩社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新知導入目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4.4千克,高于人均400千克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小麥、水稻自給率超過100%,玉米自給率達到95%以上,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較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解決了世界約20%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新知導入新知講解勞動目標學一學了解我國水稻種植、生產現狀。在收割稻谷、清理稻谷的過程中,學會正確使用農用勞動工具,學會收割、清理稻谷的技能方法。在實踐中,體會勞動不易,學會珍惜糧食。新知講解勞動場域學一學勞動場所:學校、社會實踐基地。勞動器具及材料:鐮刀、套靴、筆、筆記本、礦泉水或茶水等。新知講解勞動準備要讓勞動周更有價值與意義,學校要做好計劃和充足的準備。學校勞動周籌備工作要點1. 策劃立足活動主題,以年級為單位,制訂勞動周的具體工作計劃,包括勞動內容設定、勞動時間安排、勞動場地選定、人員組織形式和安全應急預案等方面,向相關部門申請、報備。新知講解勞動準備2. 準備(1)準備相關勞動工具例如鐮刀與雨靴等;(2)其他必備用品例如礦泉水或茶水、藿香正氣水、創可貼等;(3)準備筆、筆記本等,同時準備1~3個照相機,配備1~3名專門人員;(4)確定帶隊人員及場地安排等,與定點單位有效銜接。初步了解相應的勞動技能,熟悉安全注意事項等。新知講解勞動準備3. 宣傳組織動員大會,邀請家長,聘請生產勞動專業人士講授本次勞動周的目的、重要性,介紹相關勞動的方式、方法與技巧,提出相關要求和安全提示,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新知講解勞動準備實踐周計劃請根據學校的勞動周計劃安排和自身興趣,制訂勞動周計劃。勞動周計劃勞動時間 2024.9.20 勞動地點 試驗田小組成員 李明、馬良、王佳、劉欣、謝宇航主要內容 進行稻谷的收割,對收割的水稻進行清理。新知講解勞動實踐水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水稻的收割與簡易加工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忙碌的豐收季節,我們以“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為主題到農業生產基地開展為期一周的生產勞動。學一學新知講解勞動實踐學一學第1天:初步認識水稻1. 準備筆、記錄本。2. 了解我國糧食現狀、水稻種植現狀等。3. 有序參觀水稻種植基地,與水稻種植人員進行交流,了解水稻生長特點、生長周期和種植過程、病蟲防治等。4. 撰寫學習報告。新知講解勞動實踐學一學學習報告1. 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2.水稻的總產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一位,低于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聯合國將 年定為“國際稻米年”。3.水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全世界有 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 ,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4.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據浙江余姚河姆渡發掘考證,早在 年以前這里就已種植水稻。5.水稻喜 、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袁隆平2004一半亞洲一萬多水新知講解勞動實踐學一學第2天:了解收割工具1. 了解水稻相關的收割工具諸如鐮刀、腳踏打谷機、籮筐、板車、竹耙子等,由專業人員介紹各種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初步了解如何使用各種收割工具,確保人身安全。2. 選擇其中的一種收割工具,向家人介紹。新知講解勞動實踐學一學第3天:體驗收割稻谷1. 走進田間,學習收割稻谷的方法,能正確地使用各種收割工具,體驗勞動的艱辛及糧食的來之不易,感受勞動收獲的快樂,提升勞動能力。2. 拾稻穗,培養珍惜糧食的意識。新知講解勞動實踐學一學第4天:體驗收割稻谷1. 在車間開展清理。學習清理稻谷的方法,能按照初步清理(清除稻中的稻稈、雜草種子等)——除稗(清除稻谷中的稗子)——去石(采用專門的去石工序除去稻谷中的小石粒等)——磁選(利用磁鋼清除混進稻谷中的如鐵釘、螺絲帽等磁性金屬)等環節清理。新知講解勞動實踐學一學2. 將清理所得凈谷,做進一步的加工,脫去稻谷外殼,減少米粒爆腰和表皮受損,盡量保持糙米完整。然后進行谷殼分離,利用谷殼與谷混合物不同的懸浮速度,通過吸風分離鋁和谷殼分離機等進行分離。最后,谷分離,將薈谷機遺留的稻谷和糙米分開。新知講解勞動實踐學一學3. 對經過清理、礱谷的稻米進行皮層碾除,主要利用機械作用來碾壓糙米皮層,了解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體驗現代勞動形態,體悟勞動工具革新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勞動技能,掌握科學生產的方法。新知講解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則。勞動實踐過程中要聽從老師和工作人員的安排指導,正確使用勞動工具,避免刮傷。做到有秩序,不打鬧,有禮貌,遵守相關規定,做好個人防護。勞動實踐過程中要認真聽取工作人員的講解介紹,有問題及時虛心提問,有建議要有禮貌地提出。小貼士1新知講解勞動實踐學一學第5天:體驗大米包裝1. 學習對大米進行簡易包裝。2. 和同學、工作人員一起交流、分享勞動周的所感所想所得。小貼士亞洲熱帶廣泛種植的重要谷物。中國南方地區的農田多以水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中國北方地區農田多以旱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熱量較低,降水偏少,以旱地作物種植為主,主要種植小麥。中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北方各省也有栽種。水稻分布環境新知講解早稻:3月下旬至4月上旬種,6月下旬至7月收。晚稻:(收早稻后立即搶種)6月下旬至7月種,10月下旬至11月收。早稻的適宜播期為:連續3天日平均溫度穩定超過12攝氏度,長江流域的適宜播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早稻的生長期為90~120天,晚稻為150~170天。它們的播種期和收獲季節,由于各個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收早稻后,要立即搶種晚稻。小貼士2:水稻種植時間知識拓展水稻的主要亞種:秈稻植株較高,質地較軟,分蘗松散;葉片綠色較淡,葉片較長,與莖間角度較大,有絨毛。圓錐花序的主軸較短,小穗狹長8.3毫米×3.3毫米,芒短,稃毛稀疏而短,谷粒細長,含糊精少。為耐熱短日性生態型。產于中國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福建和秦嶺以南較低海拔地區種植,具耐熱和光強習性;海拔1800米是秈稻亞種分布的上限。知識拓展水稻的主要亞種:粳稻與秈稻相比,分蘗直立,葉色較深無毛。植株較矮,質地較硬,葉片較短,與莖間角度較小,花序主軸較長,小穗數增多,密集,穗重,稃毛較長而密,粒形變卵圓而較短寬。主產中國黃河流域、北部和東北部;在南方則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較耐冷寒,是為中緯度和較高海拔地區發展形成的亞種。知識拓展水稻的生長周期:水稻的生長周期因品種、氣候、栽培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普通水稻的生長周期大約在120天左右,而晚熟的水稻生長周期在150天左右。生長周期可以分為拔節孕穗期、抽穗開花期和灌漿結實期。評價展示評價展示勞動周活動結束之后,以小組為單位,運用不同方式(主題班會、手抄報、黑板報等形式)在學校做直觀生動的展示、交流、分享,緊緊圍繞本次“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的主題來分享自己在勞動周中的所感所悟所得。評價展示評價展示勞動心得體會:通過“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的活動,我不僅僅是在勞動周中體驗了農耕勞動的樂趣,更是對農業生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將會珍惜糧食、尊重農民、關愛大自然,為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評價展示致敬勞模袁隆平:一稻濟天下 一生獻稻田勞模簡介袁隆平(1930—2021),男,江西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稱號, “共和國勛章”稱號等,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致敬勞模評價展示致敬勞模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在北京,高中畢業后,報考了西南農學院,立志當一名農業科學家。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后被分配到懷化安江農校任教。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致敬勞模評價展示致敬勞模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他在校外的早稻試驗田里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稻禾:一株足有10余穗,挑一穗數有籽粒200多粒。他如獲至寶,收獲時把這一株的籽粒全收了。經過試驗分析,他推論該稻禾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后他去除雌雄同蕊水稻的雄花,并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人工產生雜交品種。他知道,水稻天然雜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過一旦雜交成功產量也許會倍增。致敬勞模評價展示為了加快工作進度,袁隆平不顧日曬酷暑,每天早早起床,帶上一個水壺、幾個饅頭就往田地里去找那種稻株,就連中午都不回去休息。經過千辛萬苦,幾年后,團隊成員終于找到了他們苦苦尋覓的雄性花粉敗育野生稻“野敗”。袁隆平帶領助手用上千個水稻品種進行了3000多次試驗。1973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終于成功。1976年,雜交水稻成功推廣。從此以后,袁隆平帶領的科研團隊先后研究出“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致敬勞模致敬勞模評價展示致敬勞模1976年以來,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5670000平方千米,增產稻谷8500億千克。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口。袁隆平曾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現在,雜交水稻已經在亞洲、非洲、美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為解決世界饑餓和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致敬勞模評價展示活動角袁隆平一輩子從事水稻科研,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課后搜集有關袁隆平的資料,了解他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發的全過程,感受其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致敬勞模1953年,袁隆平從西農農學院畢業,立誓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1966年,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1980年,世界性的災荒來臨,他又將研究重點轉向了培養超級雜交水稻;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后,袁隆平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我國種植水稻的優勢、水稻種植和收割的流程、以及收割時候的注意點、收割的方法、清理稻谷的要點、等內容,此外,還制訂并執行了田間參觀勞動計劃。同時,我們還討論并總結了稻田間勞動實踐經驗。最后,我們了解了相關接觸代表人物。板書設計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了解我國種植水稻的優勢學習水稻種植小知識學習收割稻谷,清理稻谷了解杰出人物貢獻課后作業去收集一下家里的大米產自哪里?以及它的生長條件是什么?39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勞動周《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教學設計課題 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 單元 勞動周 學科 綜合實踐活動 年級 八年級核心素養目標 勞動觀念:通過親身體驗在田間勞作的艱辛和樂趣,更深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態度。勞動能力:實踐中通過學習種植和收割稻谷的知識、掌握收割技巧、處理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鍛煉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通過種植糧食以及等待成熟,關注它們的生長環境,從而培養耐心、細心、認真負責的良好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面對體驗收割過程中的挑戰和困難,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從而激發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教學重點 通過親身體驗在田間勞作的艱辛和樂趣,更深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態度。教學難點 實踐中需要學習種植和收割稻谷的知識、掌握收割技巧、處理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鍛煉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勞動周 《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板書課題。播放視頻。 觀看教學視頻。 將學生的注意吸引到課堂。講授新課 新知講解:板書課題。新知導入糧安天下,農穩社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目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4.4千克,高于人均400千克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小麥、水稻自給率超過100%,玉米自給率達到95%以上,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較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解決了世界約20%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勞動目標了解我國水稻種植、生產現狀。在收割稻谷、清理稻谷的過程中,學會正確使用農用勞動工具,學會收割、清理稻谷的技能方法。在實踐中,體會勞動不易,學會珍惜糧食。勞動場所:學校、社會實踐基地。勞動器具及材料:鐮刀、套靴、筆、筆記本、礦泉水或茶水等。三、勞動準備要讓勞動周更有價值與意義,學校要做好計劃和充足的準備。學校勞動周籌備工作要點1. 策劃立足活動主題,以年級為單位,制訂勞動周的具體工作計劃,包括勞動內容設定、勞動時間安排、勞動場地選定、人員組織形式和安全應急預案等方面,向相關部門申請、報備。2. 準備(1)準備相關勞動工具例如鐮刀與雨靴等;(2)其他必備用品例如礦泉水或茶水、藿香正氣水、創可貼等;(3)準備筆、筆記本等,同時準備1~3個照相機,配備1~3名專門人員;(4)確定帶隊人員及場地安排等,與定點單位有效銜接。初步了解相應的勞動技能,熟悉安全注意事項等。3. 宣傳組織動員大會,邀請家長,聘請生產勞動專業人士講授本次勞動周的目的、重要性,介紹相關勞動的方式、方法與技巧,提出相關要求和安全提示,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實踐周計劃請根據學校的勞動周計劃安排和自身興趣,制訂勞動周計劃。勞動周計劃勞動時間2024.9.20勞動地點試驗田小組成員李明、馬良、王佳、劉欣、謝宇航主要內容進行稻谷的收割,對收割的水稻進行清理。四、勞動實踐【學一學】水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水稻的收割與簡易加工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忙碌的豐收季節,我們以“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為主題到農業生產基地開展為期一周的生產勞動。第1天:初步認識水稻1. 準備筆、記錄本。2. 了解我國糧食現狀、水稻種植現狀等。3. 有序參觀水稻種植基地,與水稻種植人員進行交流,了解水稻生長特點、生長周期和種植過程、病蟲防治等。4. 撰寫學習報告。學習報告1. 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2.水稻的總產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一位,低于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聯合國將 2004 年定為“國際稻米年”。3.水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全世界有一半人口食用稻,主要在 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4.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據浙江余姚河姆渡發掘考證,早在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已種植水稻。5.水稻喜水、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第2天:了解收割工具1. 了解水稻相關的收割工具諸如鐮刀、腳踏打谷機、籮筐、板車、竹耙子等,由專業人員介紹各種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初步了解如何使用各種收割工具,確保人身安全。2. 選擇其中的一種收割工具,向家人介紹。第3天:體驗收割稻谷1. 走進田間,學習收割稻谷的方法,能正確地使用各種收割工具,體驗勞動的艱辛及糧食的來之不易,感受勞動收獲的快樂,提升勞動能力。2. 拾稻穗,培養珍惜糧食的意識。第4天:體驗收割稻谷1. 在車間開展清理。學習清理稻谷的方法,能按照初步清理(清除稻中的稻稈、雜草種子等)——除稗(清除稻谷中的稗子)——去石(采用專門的去石工序除去稻谷中的小石粒等)——磁選(利用磁鋼清除混進稻谷中的如鐵釘、螺絲帽等磁性金屬)等環節清理。2. 將清理所得凈谷,做進一步的加工,脫去稻谷外殼,減少米粒爆腰和表皮受損,盡量保持糙米完整。然后進行谷殼分離,利用谷殼與谷混合物不同的懸浮速度,通過吸風分離鋁和谷殼分離機等進行分離。最后,谷分離,將薈谷機遺留的稻谷和糙米分開。3. 對經過清理、礱谷的稻米進行皮層碾除,主要利用機械作用來碾壓糙米皮層,了解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體驗現代勞動形態,體悟勞動工具革新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勞動技能,掌握科學生產的方法。【小貼士1】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則。勞動實踐過程中要聽從老師和工作人員的安排指導,正確使用勞動工具,避免刮傷。做到有秩序,不打鬧,有禮貌,遵守相關規定,做好個人防護。勞動實踐過程中要認真聽取工作人員的講解介紹,有問題及時虛心提問,有建議要有禮貌地提出。第5天:體驗大米包裝1. 學習對大米進行簡易包裝。2. 和同學、工作人員一起交流、分享勞動周的所感所想所得。【小貼士】水稻分布環境亞洲熱帶廣泛種植的重要谷物。中國南方地區的農田多以水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中國北方地區農田多以旱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熱量較低,降水偏少,以旱地作物種植為主,主要種植小麥。中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北方各省也有栽種。【小貼士2:水稻種植時間】早稻:3月下旬至4月上旬種,6月下旬至7月收。晚稻:(收早稻后立即搶種)6月下旬至7月種,10月下旬至11月收。早稻的適宜播期為:連續3天日平均溫度穩定超過12攝氏度,長江流域的適宜播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早稻的生長期為90~120天,晚稻為150~170天。它們的播種期和收獲季節,由于各個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收早稻后,要立即搶種晚稻。四、知識拓展:水稻的主要亞種:秈稻植株較高,質地較軟,分蘗松散;葉片綠色較淡,葉片較長,與莖間角度較大,有絨毛。圓錐花序的主軸較短,小穗狹長8.3毫米×3.3毫米,芒短,稃毛稀疏而短,谷粒細長,含糊精少。為耐熱短日性生態型。產于中國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福建和秦嶺以南較低海拔地區種植,具耐熱和光強習性;海拔1800米是秈稻亞種分布的上限。粳稻與秈稻相比,分蘗直立,葉色較深無毛。植株較矮,質地較硬,葉片較短,與莖間角度較小,花序主軸較長,小穗數增多,密集,穗重,稃毛較長而密,粒形變卵圓而較短寬。主產中國黃河流域、北部和東北部;在南方則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較耐冷寒,是為中緯度和較高海拔地區發展形成的亞種。水稻的生長周期:水稻的生長周期因品種、氣候、栽培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普通水稻的生長周期大約在120天左右,而晚熟的水稻生長周期在150天左右。生長周期可以分為拔節孕穗期、抽穗開花期和灌漿結實期。五、評價展示:勞動周活動結束之后,以小組為單位,運用不同方式(主題班會、手抄報、黑板報等形式)在學校做直觀生動的展示、交流、分享,緊緊圍繞本次“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的主題來分享自己在勞動周中的所感所悟所得。勞動心得體會:通過“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的活動,我不僅僅是在勞動周中體驗了農耕勞動的樂趣,更是對農業生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將會珍惜糧食、尊重農民、關愛大自然,為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六、致敬勞模袁隆平:一稻濟天下 一生獻稻田勞模簡介袁隆平(1930—2021),男,江西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稱號, “共和國勛章”稱號等,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在北京,高中畢業后,報考了西南農學院,立志當一名農業科學家。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后被分配到懷化安江農校任教。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他在校外的早稻試驗田里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稻禾:一株足有10余穗,挑一穗數有籽粒200多粒。他如獲至寶,收獲時把這一株的籽粒全收了。經過試驗分析,他推論該稻禾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后他去除雌雄同蕊水稻的雄花,并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人工產生雜交品種。他知道,水稻天然雜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過一旦雜交成功產量也許會倍增。為了加快工作進度,袁隆平不顧日曬酷暑,每天早早起床,帶上一個水壺、幾個饅頭就往田地里去找那種稻株,就連中午都不回去休息。經過千辛萬苦,幾年后,團隊成員終于找到了他們苦苦尋覓的雄性花粉敗育野生稻“野敗”。袁隆平帶領助手用上千個水稻品種進行了3000多次試驗。1973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終于成功。1976年,雜交水稻成功推廣。從此以后,袁隆平帶領的科研團隊先后研究出“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1976年以來,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5670000平方千米,增產稻谷8500億千克。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口。袁隆平曾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現在,雜交水稻已經在亞洲、非洲、美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為解決世界饑餓和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活動角袁隆平一輩子從事水稻科研,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課后搜集有關袁隆平的資料,了解他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發的全過程,感受其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1953年,袁隆平從西農農學院畢業,立誓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1966年,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1980年,世界性的災荒來臨,他又將研究重點轉向了培養超級雜交水稻;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后,袁隆平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 學習糧食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勞動目標。學習相關勞動準備。填寫實踐周計劃。進行勞動實踐。初步認識水稻,老姐收割過程。學習體驗收割過程。學習小貼士。進行小貼士的學習。學習知識拓展。 初步了解本節課學習內容。初步思考課堂任務,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幫助學生了解種植水稻的過程。幫助學生做好準備,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提高它們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相關知識印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相關知識內容,加深印象。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我國種植水稻的優勢、水稻種植和收割的流程、以及收割時候的注意點、收割的方法、清理稻谷的要點、等內容,此外,還制訂并執行了田間參觀勞動計劃。同時,我們還討論并總結了稻田間勞動實踐經驗。最后,我們了解了相關接觸代表人物。 總結回顧 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概括。課后作業 去收集一下家里的大米產自哪里?以及它的生長條件是什么? 布置作業 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板書 觀看板書 強調教學重點內容。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湘人版勞動實踐】八年級上冊勞動周《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doc 【湘人版勞動實踐】八年級上冊勞動周《走進田間 感受稻香》.pptx 視頻引入.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