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回聲》一、課時:1課時二、教材分析《回聲》是一首16世紀的無伴奏合唱曲,由拉索創作。這首作品采用雙四聲部男女混聲無伴奏合唱的形式,巧妙運用輪唱技巧。作曲家通過一小型合唱組與另一小節追隨大型合唱組的方式,利用力度強弱的對比,生動地表現了回聲在空曠、靜謐的山谷中回蕩的情景。歌曲不僅展現了強烈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還讓人感受到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愉悅和樂趣。三、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豐富的年齡段。他們對音樂有著天然的興趣,能夠感知簡單的音樂元素,如節奏和旋律。然而,他們對復雜的音樂形式和技巧的理解還有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保持興趣。同時,他們的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正在發展,可以通過小組活動來培養這些能力。四、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感受《回聲》中原聲與回聲的對比效果,體會音樂中的力度變化。2.藝術表現學生能夠學會用不同力度演唱,初步掌握弱起節奏的演唱方法,體驗回聲效果。3.創意實踐學生能夠嘗試用音樂表現自然現象,發揮想象力創作簡單的"回聲"音樂。4.文化理解學生能夠了解16世紀音樂的基本特點,感受音樂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五、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并表現音樂中的回聲效果,掌握力度變化的演唱方法。2.教學難點:掌握弱起節奏的演唱方法,理解輪唱的概念。六、教學方法欣賞法:引導學生仔細聆聽《回聲》,感受音樂中的回聲效果。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回聲現象及其在音樂中的表現方式。演示法:教師示范演唱,展示回聲效果和弱起節奏的演唱方法。實踐法:讓學生分組練習演唱,體驗回聲效果。創造法:鼓勵學生創作簡單的"回聲"音樂。七、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音響設備、回聲音頻素材、簡單的打擊樂器(如三角鐵、小鼓等)八、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5分鐘)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非常特別的歌曲。這首歌和大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先來做一個有趣的小游戲。請大家閉上眼睛,仔細聽我播放的聲音,然后猜猜這是什么自然現象。(播放回聲音頻)教師:好,現在請睜開眼睛。誰能告訴我,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什么?學生:(舉手回答)這是回聲!教師:太棒了!你們聽得真仔細。回聲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自然現象。你們有誰在生活中遇到過回聲嗎?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經歷。學生:(分享經歷)我去爬山的時候,在山谷里喊話,就聽到了回聲。教師:非常好的分享!回聲確實常常出現在山谷或者大型建筑物附近。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描寫回聲的歌曲,它的名字就叫《回聲》。這首歌不僅會讓我們感受到回聲的魅力,還能幫助我們了解音樂家是如何用音樂來表現自然現象的。大家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開始這段奇妙的音樂之旅吧!環節二:講授新課(30分鐘)(一)感知(10分鐘)教師:現在,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這首《回聲》。請大家仔細感受音樂中的變化,看看能不能聽出回聲的效果。(播放《回聲》全曲)教師:好,音樂結束了。請大家睜開眼睛。剛才聽完這首歌,你們有什么感受?音樂中有哪些地方讓你覺得特別有意思?學生1:我感覺像是在山谷里唱歌,有回聲在回應。學生2:有些聲音很大,有些聲音很小,像是遠處傳來的。教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確實,這首歌通過聲音的大小變化,巧妙地模仿了回聲的效果。接下來,我們再聽一遍,這次我想請大家特別注意聽,哪些部分是原聲,哪些部分是回聲。(再次播放音樂,適時暫停,引導學生識別原聲和回聲)教師:大家聽出來了嗎?原聲通常比較響亮,而回聲則相對輕柔一些。這就是音樂家用來表現回聲的巧妙方法。(二)探究(10分鐘)教師: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歌的歌詞。(展示歌詞)回聲,美妙的回聲!它在哪里?在哪里?哈哈哈哈哈!它從遠處來,哦,多么有趣!做什么?請你唱一支歌曲,唱給我們聽。不能,不能夠。為什么?我不愿意。那為什么?不能告訴你們。那么請你別犯愁!假如你是,是懶漢,就永遠追隨作聲。再見吧回聲,再見吧回聲!記住我們,安靜,安靜!隱約聽見!美妙回聲,安靜!教師:請大家仔細看這些歌詞,你們發現了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學生:有些詞語重復了,像是在回應。教師:非常好的觀察!這些重復的詞語就是在模仿回聲。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哪些是原聲,哪些是回聲。(引導學生分析歌詞,標記原聲和回聲部分)教師:通過這樣的歌詞安排,作曲家巧妙地創造了對話的效果,就像人與回聲在交談一樣。這種創作方法叫做"輪唱",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音樂表現手法。(三)示范(10分鐘)教師:現在,我來為大家示范如何演唱這首歌。請大家特別注意原聲和回聲的力度變化。(教師示范演唱,強調原聲和回聲的力度對比)教師:大家聽出區別了嗎?原聲要唱得響亮一些,回聲要輕柔一些。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嘗試演唱。我們把班級分成兩組,一組唱原聲,一組唱回聲。(帶領學生分組練習,指導力度控制和節奏把握)教師:太棒了!你們唱得非常好。現在我們再來嘗試一種更有趣的唱法。這首歌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叫做"弱起"。這意味著歌曲不是從強拍開始的,而是從弱拍開始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教師示范弱起的演唱方法,然后帶領學生練習)環節三:鞏固延伸(10分鐘)1.小組表演教師:現在,我們來進行一個小小的音樂會。每個小組都要表演《回聲》,但是要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你們可以改變力度,可以加入動作,甚至可以用簡單的樂器來伴奏。發揮你們的想象力,讓我們看看誰的表演最有創意!(學生分組準備并表演)2.創意活動教師:你們的表演太精彩了!現在,讓我們的想象力再飛得更遠一些。除了回聲,大自然中還有許多有趣的聲音。比如,雨聲、風聲、海浪聲等。我想請大家分組討論,選擇一種自然聲音,然后用你們的聲音或者身邊的物品來模仿這種聲音。記住,要像《回聲》這樣,考慮如何用音樂的方式來表現。(學生分組討論和創作,然后展示)教師:太棒了!你們的創意真是無窮無盡。通過這個活動,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和大自然是多么密切相連。音樂家們就是這樣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創作出美妙的作品的。九、小結拓展、布置作業(5分鐘)小結: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首美妙的《回聲》。通過這首歌,我們不僅了解了回聲這種有趣的自然現象,還學會了用音樂來表現它。我們知道了原聲和回聲的區別,學會了控制聲音的強弱來表現回聲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們感受到了音樂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系。音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周圍的世界。作業:1.嘗試在生活中尋找能產生回聲的地方,用手機錄下真實的回聲聲音。2.創作一首簡單的"回聲"小曲。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小段旋律,記得要考慮原聲和回聲的關系。3.查閱資料,了解更多16世紀的音樂特點,下節課我們會進行分享。十、設計意圖(1)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播放真實的回聲音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自然引入課題。這種直觀的感知體驗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后續的音樂作品。(2)探究音樂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多次聆聽和分析,逐步發現音樂中表現回聲的方法。通過歌詞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輪唱的概念,加深對音樂結構的認識。(3)鞏固延伸環節:通過小組表演和創意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將音樂與其他自然現象聯系起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音樂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十一、板書設計[板書內容]《回聲》16世紀作品(拉索)回聲效果:力度變化原聲vs回聲輪唱技巧弱起節奏音樂與自然十二、教學反思本節課的設計圍繞《回聲》這首獨特的合唱曲展開,通過多種感官刺激和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中的回聲效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與自然的密切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在實踐環節中,他們的創造力令人驚喜。然而,在講解輪唱和弱起等較為抽象的音樂概念時,部分學生顯得有些困惑。未來可以考慮使用更多的視覺輔助材料或互動游戲來解釋這些概念。課堂互動環節效果良好,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表演。但是,在時間管理上還需要改進,某些環節略顯倉促。可以考慮精簡部分內容,或者將課程擴展為兩課時,以便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和創作活動。跨學科元素的引入,如將回聲現象與物理學中的聲音反射原理聯系起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深度。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如數學中的比例關系在音樂中的應用等。這節課既傳授了音樂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和課后作業的創意成果,都證明了這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未來將繼續優化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加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