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任務型探究學案】浙教版科學八上 1.6 物質的分離(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任務型探究學案】浙教版科學八上 1.6 物質的分離(1)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八年級上冊科學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6節 物質的分離(1)
一、預學任務
(一)核心概念:結晶,結晶的方法。
1.如咖啡、海水、空氣等物質由 組成的叫做混合物。如水、氫氣、氧氣、蔗糖等物質只由
組成的叫做純凈物。
2.固體根據有無 分為晶體和非晶體。食鹽屬于 。如圖1所示,你知道用海水曬鹽嗎?查閱資料了解海水曬鹽過程。
3.我們所吃的食鹽有一部分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人們把海水引入鹽田,經過風吹日曬,水逐漸 后,食鹽就會結晶析出。結晶就是溶液中無法再溶解的固體溶質以 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析出的固體稱為 。這種結晶的方法叫蒸發溶劑,即 。這種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比較 的固體物質。
4.閱讀教材P33觀察晶體活動,配制一杯70℃的硫酸銅飽和溶液。利用滴管
吸取1滴硫酸銅飽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觀察到隨著溶液溫度降低,
逐漸有晶體析出。這種結晶的方法叫冷卻熱 溶液,即 。
這種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比較 的固體物質。
5.事實上,人們從水溶液中提取物質通常綜合利用兩種方法,即先通過加熱使溶液濃縮(減少 ),再將溶液冷卻( 溫度),使溶液中的溶質結晶析出。
6.結晶水合物 有些物質的晶體里 結晶水,如食鹽、硝酸鉀和硫酸鋇。而很多物質都能 結晶水合物,如膽礬(五水硫酸銅)、石膏(二水硫酸鈣)。很多結晶水合物在室溫下不太穩定,在干燥的空氣里會失去部分或全部結晶水,產生 現象。相反,有些晶體放在空氣里,會逐漸吸收空氣里的水分而變潮濕,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為飽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鈣、氯化鎂和氫氧化鈉),這種現象稱為 現象。
(二)探究實踐:硫酸銅晶體的制備和生長。
【目標】
1.練習用 的方法制備晶體;
2.學會攪拌、溶解、蒸發、結晶等基本實驗操作方法。
【器材】
量筒,燒杯, ,滴管,表面皿,溫度計,20厘米長的線, ,酒精燈,三腳架, ,石棉網,硫酸銅,棉花。
【原理】
①硫酸銅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 。冷卻硫酸銅熱飽和溶液時,硫酸銅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無法再溶解的硫酸銅就會以 析出。
②晶體的析出生長必須要有一個核心(即晶核、晶種),這樣才能使粒子一層一層地有規則地建筑起來。反復進行結晶,可以使晶體越長 。
【過程】
1.制備小晶體。
(1)準備一杯約50毫升溫度在70℃左右的硫酸銅 溶液,切勿在杯底留下雜質,若有渾濁現象,用脫脂棉代替濾紙,趁熱 ,直到澄清為止。
(2)靜置、冷卻、析晶。在容器口蓋上一張清潔的白紙,再用 把燒杯圍起來,靜置一夜,溫度 下降,析出硫酸銅 。
2.小晶體“長”成大晶體。
(1)選晶:在晶體里選擇幾顆 的小晶體備用。
(2)晶體 :用線把 1 顆硫酸銅小晶體綁好,懸吊在已準備好的一杯約50毫升70℃左右的硫酸銅 里,線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靜置過夜。如此反復操作幾次,晶體就越長越大,最后長成 。
【討論】
1.影響結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在硫酸銅晶體制備和生長實驗中,影響結晶速度大小的因素包括 ;
2.影響晶體生長的因素有哪些?
在硫酸銅晶體制備和生長實驗中,影響結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 等。
二、隨堂任務
1.將20 ℃時的飽和硝酸鉀溶液升溫至50 ℃,一定發生變化的是( )
A.溶質的質量分數 B.溶液的質量 C.硝酸鉀的溶解度 D.溶質的質量
2.某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下列關于該溶液所發生的變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溶質質量不變 B.溶劑質量減小 C.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D.溶液質量減小
3.下列做法能改變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是( )
A.將氯化銨的飽和溶液降溫 B.將硝酸鉀的飽和溶液升溫
C.把氯化鈉的飽和溶液恒溫蒸發 D.在蔗糖的飽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4.如圖所示為蒸發氯化鈉溶液的過程,其中①→②一③為恒溫過程,③→④為升溫蒸發過程,②溶液恰好為飽和狀態,分析實驗過程,可以作出的正確判斷是( )
A. 在①→②過程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保持不變。
B. 在②→③過程中,氯化鈉的溶解度不斷增大。
C. 在③→④過程中,水的質量分數不斷增大
D. 在②→④過程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先不變后增大
5.甲、乙兩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將①②兩支試管中的甲、乙飽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體)放進盛有熱水的燒杯里,升高溫度后,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①②兩溶液均變為不飽和溶液
C. ①溶液質量增加,②溶液質量減少
D. ①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大于②溶液
三、課后任務
(一)基礎性作業
1.要想從食鹽溶液中得到食鹽晶體,采取比較合適的方法是 ( )
A. 蒸發溶劑的方法 B. 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
C. 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 升高溫度的方法
2.我們所吃的食鹽有一部分是人們把海水引入鹽田,經過風吹日曬得到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食鹽晶體析出的過程中,海水為不飽和溶液
B.海水在風吹日曬的過程中,海水中的溶劑變少
C.讓海水風吹日曬的目的是加快食鹽的蒸發
D.風吹日曬的海水中食鹽的溶解度變化很大
3.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流程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經過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變
B.蒸發池中,氯化鈉溶液逐漸變濃
C.經過第③步的操作,進入結晶池后,繼續蒸發水,有④發生
D.析出食鹽晶體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
4.已知20℃時硫酸銅(CuSO4)的溶解度為32g。20℃時,取一定質量某硫酸銅(CuSO4)溶液于燒杯中,按下圖進行實驗(整個過程中忽略溶劑損失),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為丁>丙>甲
B.丙中溶液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8:25
C.丁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
D.硫酸銅(CuSO4)50℃時的溶解度比20℃時的大
5.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圖所示進行操作。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A. 甲可能是不飽和溶液,丙和丁一定是飽和溶液 B. 丙的溶液質量和乙的相同
C. 在甲→丙的過程中,蔗糖的溶解度先增大后減小 D. 乙的溶質質量分數比甲大
6.馬嶼紅糖是著名的溫州特產,根據其制作工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制作工序中,乙杯液體屬于    溶液(選填“飽和”、“不飽和”)。
(2)由甘蔗汁獲得紅糖晶體的方法是    。
7.分離混合物的常見方法有沉淀法、蒸餾法、過濾法、結晶法等。
(1)陶山甘蔗制糖有著悠久的歷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環節為:清洗甘蔗→壓榨甘蔗→分離渣汁→蒸發濃
縮,其中分離渣汁環節是通過   法實現混合物分離的。21·世紀*教育網
(2)結晶一般有兩種方法,像碳酸鈉等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物質,可采用   的方法使之結晶。www-2-
8.生活中很多同學喜歡吃棒棒糖,為此興趣小組的同學們通過查找資料開展了“制作棒棒糖”的項目化學習,主要過程如圖:
(1)“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體”主要是通過    的方法獲得晶體。
(2)制作棒棒糖時,同學們將蔗糖加入熱水中,用筷子稍作攪拌,觀察到杯底還留有蔗糖固體,接著就進行過濾等后續操作,5天后卻沒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沒有晶體析出。請分析:同學們制作棒棒糖失敗是因為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    溶液(選填“飽和”或“不飽和”)。
9.A物質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某同學利用A物質進行了圖甲實驗。
溫度(℃) 20 50
溶解度/g 30 110
(1)①~④杯溶液中,是該溫度下A物質的飽和溶液的是:   。(填序號)
(2)④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
(3)像A這種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固體物質,一般用    的方法獲得晶體。
(二)拓展性作業
10.請根據下圖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在 ℃時,A、C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若A物質中混有少量B物質,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純A。
(填“降溫結晶”或“蒸發結晶”)。
(3)在t2℃時向盛有50gA物質的燒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
11.硝酸鉀的溶解度如表,取20℃等質量的兩份飽和硝酸鉀溶液,第一份溶液升溫到40℃;另一份溶液恒溫蒸發10克水。則兩份溶液中都不變化的量是( )
溫度/℃ 20 40
硝酸鉀溶液解度/g 31.6 63.9
A. 溶質質量 B. 溶劑質量 C. 溶液質量 D. 溶質質量分數
12.實驗室有一包含有少量氯化鈉雜質的硝酸鉀固體,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得到純凈的硝酸鉀,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操作,下列有關分析中正確的是(  )
A.操作Ⅰ~Ⅲ分別是加熱蒸發、溶解、過濾
B.操作Ⅰ是過濾,將氯化鈉固體從溶液中分離除去
C.操作Ⅱ是加熱濃縮,趁熱過濾,除去雜質氯化鈉
D.操作Ⅲ是過濾,將硝酸鉀晶體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13.如圖所示,在分別盛有100g水的燒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則說法正確的是(  )
溫度(℃) t1 t2
KNO3的溶解度(g/100g水) 60 90
A.甲、乙混合后為t1℃的不飽和溶液
B.乙升溫至t2℃,溶液質量增加
C.乙、丙溶液中溶質質量相等
D.丙降溫至t1℃,有晶體析出
14.某小組在做粗鹽結晶實驗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結晶顆粒大,有的結晶顆粒小,這是什么原因呢?有同學猜測結晶的顆粒大小可能與蒸發溫度有關。
【記錄數據】
蒸發溫度 室溫 40℃ 50℃ 60℃ 70℃ 80℃
顆粒大小 最大 較大 較大 中等 較小 小
顆粒大小 是否均勻 差異大 差異大, 有些呈片狀 差異大, 有些呈片狀 差異大, 有些呈片狀 均一 均一
【實驗結論】(1)根據表格,小組同學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交流討論】(2)小組同學曾在鹽場,看到過曬鹽工人在烈日下(地表溫度在45℃左右)的“結晶池”鹽田中“打花”,請你結合表格中實驗結果簡要說明什么是“打花”:   。
【深入思考】結晶時為什么溫度會影響晶體的顆粒大小?
查閱資料發現:在結晶過程中,晶體表面不斷有新的食鹽微粒加入,同時晶體表面食鹽微粒也不斷溶解,總的趨勢是加入到晶體表面的食鹽微粒的數量要多于溶解的微粒,這樣晶體才能不斷增大,當晶體不再增大時,這兩者就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3)請你再舉一例我們學過的動態平衡的例子: 
 。
【綜合比較】(4)請你比較在制備硫酸銅晶體和精制粗鹽時,結晶方法有什么不同: 
 。
八年級上冊科學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6節 物質的分離(1)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預學任務
(一)核心概念:結晶,結晶的方法。
1.如咖啡、海水、空氣等許多物質由 多種物質 組成的叫做混合物。如水、氫氣、氧氣、蔗糖等許多物質只由 一種物質 組成的叫做純凈物。
2.固體根據有無 熔點 分為晶體和非晶體。食鹽屬于 晶體 。如圖1所示,你知道用海水曬鹽嗎?查閱資料了解海水曬鹽過程。
3.我們所吃的食鹽晶體有一部分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人們把海水引入鹽田,經過風吹日曬,水逐漸 蒸發 后,食鹽就會結晶析出。結晶就是溶液中無法再溶解的固體溶質以 晶體 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析出的固體稱為 晶體 。這種結晶的方法叫蒸發溶劑,即 蒸發結晶 。這種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比較 小 的固體物質。
4.閱讀教材P33觀察晶體活動,配制一杯70℃的硫酸銅飽和溶液。利用滴管
吸取1滴硫酸銅飽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觀察到隨著溶液溫度降低,
逐漸有晶體析出。這種結晶的方法叫冷卻熱 飽和 溶液,即 降溫結晶 。
這種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比較 大 的固體物質。
5.事實上,人們從水溶液中提取物質通常綜合利用兩種方法,即先通過加熱使溶液濃縮(減少 溶劑 ),再將溶液冷卻( 降低 溫度),使溶液中的溶質結晶析出。
6.結晶水合物 有些物質的晶體里 沒有 結晶水,如食鹽、硝酸鉀和硫酸鋇。而很多物質都能 生成 結晶水合物,如膽礬(五水硫酸銅)、石膏(二水硫酸鈣)。很多結晶水合物在室溫下不太穩定,在干燥的空氣里會失去部分或全部結晶水,產生 風化 現象。相反,有些晶體放在空氣里,會逐漸吸收空氣里的水分而變潮濕,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為飽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鈣、氯化鎂和氫氧化鈉),這種現象稱為 潮解 現象。
(二)探究實踐:硫酸銅晶體的制備和生長。
【目標】
1.練習用 結晶 的方法制備晶體;
2.學會攪拌、溶解、蒸發、結晶等基本實驗操作方法。
【器材】
量筒,燒杯, 藥匙 ,滴管,表面皿,溫度計,20厘米長的線, 顯微鏡 ,酒精燈,三腳架, 玻璃棒 ,石棉網,硫酸銅,棉花。
【原理】
①硫酸銅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 顯著增大 。冷卻硫酸銅熱飽和溶液時,硫酸銅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無法再溶解的硫酸銅就會以 晶體形式 析出。
②晶體的析出生長必須要有一個核心(即晶核、晶種),這樣才能使粒子一層一層地有規則地建筑起來。反復進行結晶,可以使晶體越長 越大 。
【過程】
1.制備小晶體。
(1)準備一杯約50毫升溫度在70℃左右的硫酸銅 飽和 溶液,切勿在杯底留下雜質,若有渾濁現象,用脫脂棉代替濾紙,趁熱 過濾 ,直到澄清為止。
(2)靜置、冷卻、析晶。在容器口蓋上一張清潔的白紙,再用 棉花 把燒杯圍起來,靜置一夜,溫度 緩慢 下降,析出硫酸銅 小晶體 。
2.小晶體“長”成大晶體。
(1)選晶:在晶體里選擇幾顆 幾何形狀完整 的小晶體備用。
(2)晶體 長大 :用線把 1 顆硫酸銅小晶體綁好,懸吊在已準備好的一杯約50毫升70℃左右的硫酸銅 飽和溶液 里,線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靜置過夜。如此反復操作幾次,晶體就越長越大,最后長成 大塊晶體 。
【討論】
1.影響結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在硫酸銅晶體制備和生長實驗中,影響結晶速度大小的因素包括 溫度和濃度 ;
2.影響晶體生長的因素有哪些?
在硫酸銅晶體制備和生長實驗中,影響結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 溫度、攪拌、雜質、濃度 等。
二、隨堂任務
1.將20 ℃時的飽和硝酸鉀溶液升溫至50 ℃,一定發生變化的是( )
A.溶質的質量分數 B.溶液的質量 C.硝酸鉀的溶解度 D.溶質的質量
【答案】 C
【解析】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2.某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下列關于該溶液所發生的變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溶質質量不變 B.溶劑質量減小 C.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D.溶液質量減小
【答案】 D
【解析】某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溶質質量減小,溶劑質量不變。
3.下列做法能改變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是( )
A.將氯化銨的飽和溶液降溫 B.將硝酸鉀的飽和溶液升溫
C.把氯化鈉的飽和溶液恒溫蒸發 D.在蔗糖的飽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答案】 A
【解析】
A.將氯化銨的飽和溶液降溫,溶質質量減小,溶劑質量不變,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減小。
B.將硝酸鉀的飽和溶液升溫,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不變,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不變。
C.把氯化鈉的飽和溶液恒溫蒸發,溫度不變,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也不變。
D.在蔗糖的飽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蔗糖不再溶解,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也不變。
4.如圖所示為蒸發氯化鈉溶液的過程,其中①→②一③為恒溫過程,③→④為升溫蒸發過程,②溶液恰好為飽和狀態,分析實驗過程,可以作出的正確判斷是( )
A. 在①→②過程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保持不變。
B. 在②→③過程中,氯化鈉的溶解度不斷增大。
C. 在③→④過程中,水的質量分數不斷增大
D. 在②→④過程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先不變后增大
【答案】 D
【解析】
A. 在①→②過程為恒溫蒸發,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會增大,錯誤;
B.在②→③過程中,加熱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增大,蒸發過程保持溫度不變,則溶解度也保持不變,錯誤;
C.在③→④過程中,水的質量分數不斷減小,錯誤;
D.在②→④過程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先不變后增大,正確。
5.甲、乙兩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將①②兩支試管中的甲、乙飽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體)放進盛有熱水的燒杯里,升高溫度后,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①②兩溶液均變為不飽和溶液
C. ①溶液質量增加,②溶液質量減少
D. ①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大于②溶液
【答案】 C
【解析】
A、比較溶解度時,要規定一定溫度,且這里所給信息不足無法判斷甲、乙溶解度的大小,A錯誤;
B、①②兩溶液,原來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體,所以判斷為飽和溶液,升高溫度后,甲溶解度增大,乙溶解度減小,所以乙肯定仍是飽和溶液,而甲無法判斷,B錯誤;
C、升高溫度后, ① 甲溶解度增大,所以固體會繼續溶解,溶液質量增加, ② 乙溶解度減小,晶體會析出,溶液質量減少,C正確;
D、因為題中信息不足,無法比較出 ①溶液 和 ②溶液 質量分數的大小,D錯誤。
三、課后任務
(一)基礎性作業
1.要想從食鹽溶液中得到食鹽晶體,可采取的方法是 ( )
A. 蒸發溶劑的方法 B. 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
C. 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 升高溫度的方法
【答案】 A
【解析】食鹽的溶解度幾乎不受溫度的影響,因此使用改變溫度的方法使食鹽結晶的效果不好,只能使用蒸發溶劑的方法,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
2.我們所吃的食鹽有一部分是人們把海水引入鹽田,經過風吹日曬得到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食鹽晶體析出的過程中,海水為不飽和溶液
B.海水在風吹日曬的過程中,海水中的溶劑變少
C.讓海水風吹日曬的目的是加快食鹽的蒸發
D.風吹日曬的海水中食鹽的溶解度變化很大
【答案】 B
【解析】
A.在食鹽晶體析出的過程中,海水不能繼續溶解食鹽,為食鹽的飽和溶液,錯誤;
B.海水在風吹日曬的過程中,水蒸發成水蒸氣,海水中的溶劑變少,正確;
C.讓海水風吹日曬的目的是加快水的蒸發,不是食鹽蒸發,錯誤;
D.食鹽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錯誤。
3.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流程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經過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變
B. 蒸發池中,氯化鈉溶液逐漸變濃
C. 經過第③步的操作,進入結晶池后,繼續蒸發水,有④發生
D. 析出食鹽晶體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
【答案】 D
【解析】
A.第①步操作是將海水引入貯水池,經過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變,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蒸發池中,水分蒸發而氯化鈉的質量不變,因此氯化鈉溶液逐漸變濃,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經過第③步的操作,進入結晶池后,繼續蒸發水,溶液達到飽和狀態后,繼續蒸發,有氯化鈉晶體
析出,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析出食鹽晶體后的母液不能繼續溶解氯化鈉,是氯化鈉的飽和溶液,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4.已知20℃時硫酸銅(CuSO4)的溶解度為32g。20℃時,取一定質量某CuSO4溶液于燒杯中,按下圖進行實驗(整個過程中忽略溶劑損失),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為丁>丙>甲
B. 丙中溶液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8:25
C. 丁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
D. CuSO4 50℃時的溶解度比20℃時的大
【答案】C
【解析】
A、20℃時,向甲溶液中加入2g硫酸銅,完全溶解得到乙溶液,溶質質量增加,故溶質質量分數:
乙>甲,該溫度下,向乙溶液中,加入2g硫酸銅,得到丙溶液,有部分溶質未溶解,丙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可能大于乙,也可能等于乙,加熱到50℃,得到丁溶液,溶質完全溶解,丁溶液中溶質質量大于丙,溶劑質量相等,故溶質質量分數:丁大于丙,故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為丁>丙>甲,不符合題意;
B、丙中有溶質未溶解,是20℃時的飽和溶液,故丙中溶液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32g:100g=8:25,不符合題意;
C、丁中溶質完全溶解,丁可能恰好飽和,也可能是不飽和溶液,符合題意;
D、升溫后,丙中未溶解的溶質完全溶解,說明升溫后,溶解度增加,CuSO4 50℃時的溶解度比20℃時的大,不符合題意。
5.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圖所示進行操作。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A. 甲可能是不飽和溶液,丙和丁一定是飽和溶液 B. 丙的溶液質量和乙的相同
C. 在甲→丙的過程中,蔗糖的溶解度先增大后減小 D. 乙的溶質質量分數比甲大
【答案】 D
【解析】
A.甲溶液恒溫蒸發20g水后,仍然沒有晶體析出,那么甲肯定是不飽和溶液;丙和丁中,由于已經出現未溶的晶體,所以是飽和溶液,故A錯誤;
B.丙和乙中溶劑的質量相同,但是丙中溶質的質量小,所以丙的溶液質量小于乙,故B錯誤;
C.在從甲→丙的過程中,溶液的溫度先不變再降低,所以蔗糖的溶解度先不變后減小,故C錯誤;
D.在甲和乙中,溶質的質量相同,而溶劑的質量減小,根據公式可知,乙的溶質質量分數比甲大,故D正確。
6.馬嶼紅糖是著名的溫州特產,根據其制作工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制作工序中,乙杯液體屬于    溶液(選填“飽和”、“不飽和”)。
(2)由甘蔗汁獲得紅糖晶體的方法是    。
【答案】 (1)飽和。(2)蒸發結晶。
【解析】
(1)制作工序中,乙杯液體下面有固體,屬于飽和溶液。
(2)由甘蔗汁獲得紅糖晶體的方法是蒸發結晶(過程中溶解減少)。
7.分離混合物的常見方法有沉淀法、蒸餾法、過濾法、結晶法等。
(1)陶山甘蔗制糖有著悠久的歷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環節為:清洗甘蔗→壓榨甘蔗→分離渣汁→蒸發濃
縮,其中分離渣汁環節是通過   法實現混合物分離的。21·世紀*教育網
(2)結晶一般有兩種方法,像碳酸鈉等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物質,可采用   的方法使之結晶。www-2-
【答案】 (1)過濾 (2)冷卻熱飽和溶液
【解析】
(1)蔗糖的糖汁為液體,而渣子為固體,那么分離二者可以通過過濾法實現混合物的分離。
(2)結晶一般有兩種方法,像碳酸鈉等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物質,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
法使之結晶。
8.生活中很多同學喜歡吃棒棒糖,為此興趣小組的同學們通過查找資料開展了“制作棒棒糖”的項目化學習,主要過程如圖:
(1)“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體”主要是通過    的方法獲得晶體。
(2)制作棒棒糖時,同學們將蔗糖加入熱水中,用筷子稍作攪拌,觀察到杯底還留有蔗糖固體,接著就進行過濾等后續操作,5天后卻沒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沒有晶體析出。請分析:同學們制作棒棒糖失敗是因為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    溶液(選填“飽和”或“不飽和”)。
【答案】(1)蒸發結晶; (2)不飽和。
【解析】
(1)“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體”,水分蒸發,有晶體析出,利用的是蒸發結晶的方法。
(2)制作棒棒糖時,同學們將蔗糖加入熱水中,用筷子稍作攪拌,觀察到杯底還留有蔗糖固體,接著就進行過濾等后續操作,5天后卻沒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沒有晶體析出。同學們制作棒棒糖失敗是因為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不飽和溶液,用筷子稍作攪拌,觀察到杯底還留有蔗糖固體,蔗糖晶體沒有充分溶解。
9.A物質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某同學利用A物質進行了圖甲實驗。
溫度(℃) 20 50
溶解度/g 30 110
(1)①~④杯溶液中,是該溫度下A物質的飽和溶液的是:   。(填序號)
(2)④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
(3)像A這種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固體物質,一般用    的方法獲得晶體。
【答案】(1)② (2)37.5% (3)降溫結晶
【解析】
(1)20℃時A的溶解度為30g,所以100g水最多溶解30gA,②中有40g溶質,所以此時②為飽和溶液,③和④都是50℃,此時溶解度為110g,而溶質質量分別為40g或60g,達不到飽和溶液;
(2)溶質質量分數;
(3)A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所以可以利用降溫結晶方法獲得晶體;
(二)拓展性作業
10.請根據下圖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在 ℃時,A、C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若A物質中混有少量B物質,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純A。
(填“降溫結晶”或“蒸發結晶”)。
(3)在t2℃時向盛有50gA物質的燒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
【答案】(1)t1 (2)降溫結晶(3)37.5%
11.硝酸鉀的溶解度如表,取20℃等質量的兩份飽和硝酸鉀溶液,第一份溶液升溫到40℃;另一份溶液恒溫蒸發10克水。則兩份溶液中都不變化的量是( )
溫度/℃ 20 40
硝酸鉀溶液解度/g 31.6 63.9
A. 溶質質量 B. 溶劑質量 C. 溶液質量 D. 溶質質量分數
【答案】 D
【解析】
A、硝酸鉀飽溶液溫度升高時溶解度增大,20℃ 時的硝酸鉀飽和溶液 升溫到40℃ 時,變成不飽和溶液但是溶質質量是不變的 。但另一份溶液恒溫蒸發10克水 后,會有部分硝酸鉀晶體析出,溶質質量減少,A錯誤;
B、第一份升溫時溶劑是不變的,另一份蒸發10克水后溶劑減少10克,B錯誤;
C、第一份由飽和變為不飽和,溶液質量不變。另一份蒸發10克水并有部分晶體析出,所以溶液質量是減少的,C錯誤;
D、溫度由20℃ 上升到40℃時,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不變,所以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不變的。另一份恒溫蒸發10克水后,仍是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也不變,所以兩份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均不變,D正確。故選D
12.實驗室有一包含有少量氯化鈉雜質的硝酸鉀固體,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得到純凈的硝酸鉀,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操作,下列有關分析中正確的是(  )
A.操作Ⅰ~Ⅲ分別是加熱蒸發、溶解、過濾
B.操作Ⅰ是過濾,將氯化鈉固體從溶液中分離除去
C.操作Ⅱ是加熱濃縮,趁熱過濾,除去雜質氯化鈉
D.操作Ⅲ是過濾,將硝酸鉀晶體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答案】D
【解析】
A.提純含少量氯化鈉雜質的硝酸鉀,結合流程可知,操作Ⅰ為溶解,操作Ⅱ為蒸發濃縮,冷卻結晶,操作Ⅲ是過濾、洗滌,故A錯誤;
B.提純含少量氯化鈉雜質的硝酸鉀,結合流程可知,操作Ⅰ為溶解,故B錯誤;
C.提純含少量氯化鈉雜質的硝酸鉀,結合流程可知,操作Ⅱ為蒸發濃縮,冷卻結晶,故C錯誤;
D.提純含少量氯化鈉雜質的硝酸鉀,結合流程可知,操作Ⅲ是過濾,將硝酸鉀晶體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故選:D。
13.如圖所示,在分別盛有100g水的燒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則說法正確的是(  )
溫度(℃) t1 t2
KNO3的溶解度(g/100g水) 60 90
A.甲、乙混合后為t1℃的不飽和溶液
B.乙升溫至t2℃,溶液質量增加
C.乙、丙溶液中溶質質量相等
D.丙降溫至t1℃,有晶體析出
【答案】C
【解答】
A、t1℃硝酸鉀的溶解度為60g,盛有100g水的燒杯中最多溶解硝酸鉀60g,甲、乙均為飽和溶液,混合后為t1℃的飽和溶液,故選項說法錯誤。
B、t1℃盛有100g水的燒杯中最多溶解硝酸鉀60g,乙為恰好飽和的溶液,乙升溫至t2℃,溶液質量不變,故選項說法錯誤。
C、t1℃硝酸鉀的溶解度為60g,t2℃硝酸鉀的溶解度為90g,加入的硝酸鉀均能全部溶解,乙、丙溶液中溶質質量相等,故選項說法正確。
D、t1℃硝酸鉀的溶解度為60g,丙降溫至t1℃,恰好形成飽和溶液,沒有晶體析出,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14.某小組在做粗鹽結晶實驗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結晶顆粒大,有的結晶顆粒小,這是什么原因呢?有同學猜測結晶的顆粒大小可能與蒸發溫度有關。
【記錄數據】
蒸發溫度 室溫 40℃ 50℃ 60℃ 70℃ 80℃
顆粒大小 最大 較大 較大 中等 較小 小
顆粒大小 是否均勻 差異大 差異大, 有些呈片狀 差異大, 有些呈片狀 差異大, 有些呈片狀 均一 均一
【實驗結論】(1)根據表格,小組同學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交流討論】(2)小組同學曾在鹽場,看到過曬鹽工人在烈日下(地表溫度在45℃左右)的“結晶池”鹽田中“打花”,請你結合表格中實驗結果簡要說明什么是“打花”:   。
【深入思考】結晶時為什么溫度會影響晶體的顆粒大小?
查閱資料發現:在結晶過程中,晶體表面不斷有新的食鹽微粒加入,同時晶體表面食鹽微粒也不斷溶解,總的趨勢是加入到晶體表面的食鹽微粒的數量要多于溶解的微粒,這樣晶體才能不斷增大,當晶體不再增大時,這兩者就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3)請你再舉一例我們學過的動態平衡的例子: 
 。
【綜合比較】(4)請你比較在制備硫酸銅晶體和精制粗鹽時,結晶方法有什么不同: 
 。
【答案】
(1)結晶的顆粒大小與蒸發溫度有關。
(2)“打花”就是把呈片狀的固體打碎。
(3)兩個物體在一條直線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駛時,這兩者就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4)制備硫酸銅晶體時,在室溫下進行,以取得大顆粒硫酸銅晶體;精制粗鹽時,加熱蒸發進行,以取得較小、均一的食鹽顆粒。
【解析】
(1)根據表格,小組同學得出的實驗結論是結晶的顆粒大小與蒸發溫度有關。
故答案為:結晶的顆粒大小與蒸發溫度有關。
(2)小組同學曾在鹽場,看到過曬鹽工人在烈日下(地表溫度在45℃左右)的“結晶池”鹽田中“打花”,結合表格中實驗結果可知,“打花”就是把呈片狀的固體打碎,有利于食鹽水的蒸發。
故答案為:“打花”就是把呈片狀的固體打碎。
(3)兩個物體在一條直線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駛時,這兩者就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故答案為:兩個物體在一條直線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駛時,這兩者就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4)請你比較在制備硫酸銅晶體和精制粗鹽時,結晶方法不同:制備硫酸銅晶體時,在室溫下進行,以取得大顆粒硫酸銅晶體;精制粗鹽時,加熱蒸發進行,以取得較小、均一的食鹽顆粒。
故答案為:制備硫酸銅晶體時,在室溫下進行,以取得大顆粒硫酸銅晶體;精制粗鹽時,加熱蒸發進行,以取得較小、均一的食鹽顆粒。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察哈| 鲁甸县| 满洲里市| 黄大仙区| 枣阳市| 布拖县| 潮安县| 孟津县| 盘山县| 苗栗市| 来宾市| 潢川县| 漠河县| 安宁市| 新建县| 平凉市| 新建县| 邓州市| 宣威市| 宽城| 佛学| 东乌珠穆沁旗| 垣曲县| 长乐市| 南雄市| 重庆市| 贵定县| 德江县| 德格县| 麻江县| 上蔡县| 青岛市| 隆林| 绥江县| 通榆县| 永康市| 乳山市| 博白县| 安岳县| 昌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