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學案【學習目標】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2.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學習重難點】1.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2.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預習新知】一、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①____________,主要是②________________所產生的熱能。它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③____________。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形成④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__;垂直運動使巖層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⑥________變遷。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的運動以⑦__________為主,以⑧____________為輔。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⑨__________。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⑩_________,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 ________、 ________和堆積四種方式。在溫度、水和 ________等因素的影響下,地表或 ____________的巖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 ____________。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稱為 ____________作用,常在原地形成 ________地貌。 ________作用為堆積地貌的發育輸送了大量物質。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 ________。二、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2.表現形式 含義 影響風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 崩解、化學分解和 分解等過程,包括 風化和 風化等 不同地區外力及其作用的差異,形成具有 的地表形態;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 侵蝕作用 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對 進行的破壞過程搬運作用 或 的產物,在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堆積作用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被搬運途中,隨著流速 ,風力減小或冰川 等,被搬運的物質逐漸 下來的作用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1.三大類巖石 類型 概念 特點 常見巖石 巖漿巖 侵入巖 地下巖漿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侵入巖石圈上部,冷卻凝固而成的巖石 結晶顆粒較大;密度大,堅硬 花崗巖等噴出巖 地下巖漿在地下壓力作用下,沿巖石圈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巖石 礦物結晶顆粒較小;有流紋或氣孔 玄武巖等 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壞變成碎屑物質,被搬運到低處沉積、 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非金屬礦物 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等 變質巖 巖石受到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影響,在一定 、 條件下,使原來成分、結構發生改變而形成新巖石 片理構造;富含金屬礦物 板巖、大理巖等 2.物質循環過程(1)基礎物質:A ,B ,C ,D 。(2)循環環節:a ,b 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c壓實、 (固結成巖),d 作用(高溫、高壓),e (重熔再生),f 、風化、搬運和沉積。【易誤辨析】 巖石圈的三大類巖石都能直接相互轉化嗎?說明理由。【鞏固訓練】石冰川是由冰物、巖屑組成的舌狀或葉狀堆積體(大體為巖屑)。因形似小型冰川且為冰川末期消融發育而來的,前坡較陡,巖石隨地勢緩慢移動,故稱為石冰川。圖示意石冰川結構分布。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角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流水作用 B.重力崩塌 C.冰川作用 D.風化作用2.石冰川移動的直接動力源是( )A.重力作用 B.冰川作用 C.流水作用 D.風力作用3.近年來觀測到石冰川的數量顯著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A.地殼下降 B.全球氣候變暖C.風化加劇 D.地殼抬升下圖為某地貌景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圖中地貌可能是( )A.沖積扇 B.三角洲 C.河漫灘平原 D.沙丘5.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為( )A.流水侵蝕 B.風力堆積 C.海水侵蝕 D.流水堆積下圖為我國桂林山水地貌,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6.與圖中所示地區山體巖石、地貌類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對應的是( )A.石灰巖、球狀風化地貌、風力作用B.花崗巖、流水沉積地貌、流水作用C.大理巖、風力侵蝕地貌、風力作用D.石灰巖、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7.圖中的景觀在以下哪一地形區中廣泛分布( )A.青藏高原 B.長江中下游平原C.云貴高原 D.四川盆地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島國,島上多石灰巖低丘,最高處海拔 253m ,植被稀少,氣候特點為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該國旅游業發達,著名景點 “ 藍窗 ” 就分布在戈佐島西北角,但該景觀已于 2017 年 3 月 8 日上午坍塌。讀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藍窗”景觀屬于( )A.流水地貌 B.風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山岳地貌9.一年中,“藍窗”被破壞最強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沙垅(廣東潮汕地區對沙堤的稱呼)—潟(xì)湖平原是一種特殊的濱海地貌類型,這種地貌類型在今天的韓江三角洲前端仍有發育(下圖)。韓江在流出潮州城不遠處開始分叉,共分為西溪、東溪、北溪三大出流,在西溪和東溪的下游形成了一系列發育完好的連續沙垅。潟湖是海灣被泥沙堆積封閉所形成的湖泊,當沿岸水流把泥沙帶到海灣最突出的部位,泥沙流速減慢從而慢慢堆積下來,形成沙嘴,后來演變成又長又窄的沙垅,最終海灣與海洋隔離形成潟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影響圖中沙垅走向的因素是( )A.風力 B.河流 C.海浪 D.洋流11.圖中沙垅( )A.由南向北推進 B.由北向南推進C.向陸地方向推進 D.向海洋方向推進12.沙垅—潟湖平原形成的地理過程大致為( )A.地殼抬升—流水侵蝕—海浪堆積B.河流搬運—海浪堆積—流水堆積C.風力搬運—海浪堆積—流水堆積D.海浪堆積—地殼抬升—流水堆積大興安嶺是我國森林與草原的分界線,下圖為大興安嶺中部地區東坡山地草原帶垂直分布圖,調查發現該地區多數低緩山體的頂部無森林分布而分布著高山草甸。完成下面小題。 13.與洪積扇相比,洪積扇前緣( )A.更適于農業耕作 B.沉積物顆粒要粗大C.流水侵蝕作用更強 D.地下水位更高14.該地低緩山體頂部經常無森林分布而分布草甸的主要原因是( )A.溫度低 B.降水少 C.風力大 D.土壤貧瘠美國 “ 魔鬼塔 ” 聳立在氣候干旱的懷俄明州平原上,高度有 264 米,塔身幾乎直立,塔基部有大量碎屑物。左圖為美國 “ 魔鬼塔 ” 的形成示意圖,右圖為 “ 魔鬼塔 ” 實景圖。完成下面小題。 15.下列巖石中,與“魔鬼塔”主要組成巖石成因一致的是( )A.玄武巖 B.石英巖 C.砂礫巖 D.花崗巖16.“魔鬼塔”塔身下部有大量碎屑物,其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火山噴發 B.風力搬運 C.斷層破碎 D.風化侵蝕17.影響五萬年來“魔鬼塔”及其周邊地平面相對高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殼運動 B.火山活動 C.巖石性質 D.氣候變化潟湖是被沙嘴、沙壩或珊瑚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巴西最大的湖泊帕圖斯湖為 — 潟湖,與大西洋僅隔 — 北寬南窄的沙壩,湖水最大深度僅 5 米,辟有人工航道。下圖為帕圖斯湖位置圖。完成下面小題。 18.帕圖斯湖東岸沙壩的沙源主要來自于( )A.河流搬運 B.海浪搬運 C.冰川搬運 D.風力搬運19帕圖斯湖東岸沙壩仍在變長,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波浪 B.潮汐 C.洋流 D.風暴潮20.阿雷格里港是巴西重要港口,此港口發展的主要不利條件是( )A.風浪大 B.海水鹽度大 C.淤積快 D.結冰時間長千層薄餅巖是位于新西蘭南島西海岸,形成于三千萬年前,其間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間交替層壓并埋于海底,產生了硬石灰石和軟砂巖堆積而成的互層巖石。上述過程彼此反復,層層疊疊的巖石如同千層薄餅(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1.千層薄餅巖屬于( )A.花崗巖 B.玄武巖 C.沉積巖 D.變質巖22.推測千層薄餅巖形成的地質過程是( )A.地殼抬升→固結成巖→風化侵蝕→海相沉積B.地殼抬升→風化侵蝕→固結成巖→海相沉積C.風化侵蝕→海相沉積→地殼抬升→固結成巖D.海相沉積→固結成巖→地殼抬升→風化侵蝕日月灣海灘處于熱帶季風氣候區,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秋冬季節主要為偏北風,春夏季節則為偏南風。日月灣海灘開敞程度較大,凹入度小。日島于2013年2月建造完成,島體通過大橋與海岸相連。月島于2017年2月建造完成,島體之前通過鋼便橋與海岸相連,現已拆除。下圖為日月灣海區的波浪和沿岸流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影響日月灣海灘地貌形成與演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①沿岸流②波浪③海岸線走向④海灘開敞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4.日島和月島的建設對日月灣水動力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形成狹管效應,增大海面波浪B.產生遮蔽作用,減小水動力C.改變海岸地形,洋流流向趨向一致D.減小海灘開敞度,加速海岸侵蝕25.圖示海灘淤積最嚴重的海岸線段是( )A.Ⅰ~Ⅱ B.Ⅱ~Ⅲ C.Ⅲ~Ⅴ D.Ⅵ~Ⅶ參考答案1.C2.A3.B4.B5.D6.D7.C8.C9.D10.C11.D12.C13.A14.C15.D16.D17.C18.A19.C20.C21.C22.D23.A24.B25.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