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念故鄉年級:七年級課時:一課時教學目標:1.以情感為切入點,讓學生從不同國家、不同形式的音樂作品中初步感受與體驗對故鄉的思戀之情。2.學唱《念故鄉》,能用連貫的氣息、圓潤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體驗合唱的層次感及和聲的美感。鍛煉學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展示歌曲的能力。3. 引導學生在體驗歌曲的情感中理解、掌握歌曲中附點節奏在作品中的作用,體會旋律創作手法中重復、對比所帶來的情感變化。教學重點:學生幾乎還未離開過自己的家鄉,他們的年齡層次、閱歷等缺乏思念故鄉的情感體驗,對歌曲的感受和理解不足,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同學感受和體驗音樂。教學難點:1.《念故鄉》全曲合唱對初一的學生在第一課時學習時會有些難度,可以在作品的A段嘗試。2. 激發同學有感情、有力度變化的演唱歌曲。思鄉的感情不只要深入同學心理,還要讓他外化,用歌聲表達出來,這是個難點。教學過程1、 導入(2分鐘)先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來聽一個音樂片段,你有什么感受或者說旋律告訴你什么?(馬思聰小提琴《思鄉曲》主題一,能回答出淡淡的憂傷、傾訴、思念即可)【教師引導】思鄉,故名思議:思念故鄉。我們還只是十三、四歲的孩子,幾乎沒離開過自己的故鄉,也不可能有著強烈的思鄉之情,那我們可以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來感受和體驗那濃濃的思鄉之情。二、新課教學1.自新大陸交響曲(3分鐘)一百二十年前,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應邀來到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執教,在美國停留的三年期間里,他非常想念自己的故鄉,于是創作了一部著名的四個樂章的《自新大陸交響曲》,先請同學們聆聽它的第二樂章,聽一聽音樂的情緒怎樣?(播放視頻片段,音樂情緒優美、深沉、表達思念之情)【教師引導】我們今天要學唱的歌曲《念故鄉》,它的旋律也是出自于此,詞作者李叔同擅長“西樂中用”,20世紀初,曾編寫了大量的學堂樂歌作品,《念故鄉》正是他結合當時我國的國情填詞而成。2. 學唱《念故鄉》(1)《念故鄉》低聲部學唱(5分鐘)A教師出示低聲部樂譜,帶領學生唱譜一遍,有錯誤的地方及時糾正,教師可通過示范及手勢幫助學生唱準確。B視第一遍識譜情況,采用WU哼唱第二遍,并用手勢輔助音高。C第三遍學生師生配合,學生低聲部鞏固,教師輕哼高聲部,初步體驗二聲部合唱效果。(為A樂段二聲部體驗作準備)。(2)《念故鄉》高聲部學唱(15分鐘)A請同學們完整欣賞歌曲,找出歌曲中樂段變化和重復的部分。【教師補充】歌曲為大調式,有3個樂段,共6個小樂句,我們試著分段演唱,(能看出重復部分)。師生共同分析歌曲。第一、第二樂句是有變化的重復;第三、第四樂句為中部,兩句完全重復,音區較前2樂句有提高,情感有所提升,與前后形成對比;第五、第六樂句為變化再現,呼應了開頭;結尾擴充了一個樂句,拉寬、重復了第六句的尾部。B【小組合作】分小組自主學習:1 A 2 B 3 A’4 A 5 B 6 A’7 A 8 B 9 A’C 9個小組連著展示唱譜。D附點節奏。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有很多附點節奏的運用。【教師引導】為什么會使用這么多的附點節奏?附點節奏的使用帶來了歌曲怎樣的效果?(范唱附點節奏和八分音符的第一樂句,并且身體做示范)【學生回答】附點節奏,旋律平緩、悠長、舒展,是對故鄉的神往相思,是對親人的訴說衷腸。讓我們隨著附點節奏一起朗讀第一段歌詞,并考慮該如何演唱這首歌曲?(第一段歌詞非常準確地體現了旋律所蘊含的思鄉之情,二者配合,愈顯得純美悠長;第二段歌詞后面部分力度加強,結尾表達“恢復舊山河”情緒要激動、飽滿。)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確實,力度的強弱在歌曲的表達表現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們下面在完整演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好了。(3)完整演唱(8分鐘)為了歌曲的層次變化,同學們在演唱前,先試一試下面的演唱方案,然后展示完整演唱。1,4,7組嘗試A樂段兩聲部合唱。2,5,8組嘗試B樂段輪唱。3,6,9組嘗試A’樂段齊唱。(4)齊心協力露一手(5分鐘)同學們三種演唱形式演繹的非常好,也能表達出歌曲的思鄉情感,還有其他一些演唱形式(獨唱、重唱……)請看大屏幕,你來露一手。(選擇搭配、優化得分)3. 拓展延伸(5分鐘)剛才我們欣賞、學唱、演繹了一些優秀的思鄉作品,其實古今中外,思鄉是一個共通的話題,音樂、文學、繪畫、舞蹈……都有他們表達思鄉情感的獨特手法和魅力。播放思鄉沙畫三、小結故土、鄉情,是魂牽夢縈的掛念、是美好而又懷念的情感,今天,我們只是初步進行了體驗和感知。我相信,無論天涯、無論海角,那些故鄉的歌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上。今天的課到此結束,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