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遵循邏輯思維規則關于概念關于判斷關于推理含義基本特征方法:定義、劃分含義和基本特征語言表達方式簡單判斷復合判斷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第二單元 單元結構準確把握概念第五課第六、七課核心問題:什么樣的思維是合乎邏輯的思維第四課正確運用判斷有效進行推理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一概念的含義二概念的基本特征4.1 概念的概述本課知識框架基本特征(內容)內涵外延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1.全同關系2.屬種關系3.種屬關系4.交叉關系1.矛盾關系2.反對關系表達: 語詞含義概念【課標要求】【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科學精神:理解概念的含義與特征,正確運用概念,搜集經典概念,分析其內涵和外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發揚科學精神,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公共參與:遵循規則,正確進行下定義、進行劃分。1.理解概念的含義;把握概念與語詞之間的關系。2.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理解概念的內涵及外延;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的關系2.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預習提綱一、概念的含義1、事物的屬性及其分類是什么?2、什么是概念?概念具有什么性質?3、概念是如何表達出來的 ?概念與詞語有什么關系?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什么是概念的內涵?(2)什么是概念的外延?(3)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關系?2、不同概念間的外延關系(1)、什么是相容關系?分為哪些情況?(2)、什么是不相容關系?分為哪些情況?如果不能明確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誤解。《新論·鄙名第十七》載:莊里有人字其長子曰盜,次子曰毆。盜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盜,吏因縛之。其母呼毆毆喻吏,遽而聲不轉,但言毆毆,吏因毆之,盜幾至于殪。思考:這種情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給我們什么啟示?母親與官吏對“盜”和“毆”兩個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盜”母親理解為“長子之名”,官吏理解為“盜賊”;“毆”母親理解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為“毆打”。如果不能明確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誤解。“盜”與“毆”情境探究舉例:1.配鑰匙師傅:你配嗎?2.食堂阿姨:你要飯嗎?3.快遞小哥:你是什么東西?4.垃圾分揀阿姨:你是什么垃圾?第一目概念的含義1.屬性 P22-1①含義:事物的性質和關系統稱為屬性。“草莓是紅色的”。其中“紅色”是“草莓”的性質。“5大于4”,這里“大于”表示的是“5”與“4”的關系。②分類:事物的屬性可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屬性本質屬性非本質屬性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外部既為某事物具有,也可能為其它事物也可具有的屬性。(22頁做標記)一、概念的含義事物泛指一切思維對象,既可以指自然界中的對象,如日月星辰,風雨等,也可以指社會現象中如政治、經濟、文化等,還可以指思維中的對象,有概念、判斷、推理、想象、直覺等。有一天,柏拉圖與學生們散步。一個學生問柏拉圖:“您說,人是什么?”柏拉圖說:“人是兩腿直立的動物。于是有一個調皮的學生,抓來一只雞,問柏拉圖:“請問老師,這是人嗎?”柏拉圖覺得自己的說法有漏洞。連忙修正自己剛才的說法:“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腿直立的動物。”又有一個學生,找來了一只拔光了羽毛的雞,在柏拉圖面前高高舉起,問老師:“這只沒有羽毛的雞,難道是您說的人嗎?”請列出人的屬性,并概括人的概念?有眼睛、有耳朵、有四肢能直立行走能用肺呼吸能血液循環能思維并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揭示“人”的本質屬性其他動物也可能具有,屬于非本質屬性√①含義: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②特點: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P23相關鏈接最后一句)例:“人”這個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個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屬性;另一方面又不專指某個具體對象,比如張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例: P23相關鏈接在表示“人”這個概念時,“能思維并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屬性。人的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人們認識了這些本質屬性,才能產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觀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觀事物本身,它們之間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一、概念的含義2.概念 P22-11、“動物”這個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不同動物(如馬、牛、羊等)的個性特征,只抓住了“動物”所共有并且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屬性;另一方面,又不專指某個具體對象(如貓、狗),而是指所有的動物。這表明( )①概念具有抽象性 ②概念具有生動性③概念具有概括性 ④思維具有間接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動物”的概念是舍去了不同動物(如馬、牛、羊等)的個性特征,只抓住了“動物”所共有并且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對動物本質屬性的概括和抽象,故①③符合題意。生動性是形象思維的特征不是概念的特征,故②不符合題意。思維具有間接性是指思維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現象,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題目強調是“動物”概念而不是思維,故④不符合題意。A一、概念的含義3、概念的表達例如:“母親”和“媽媽”“Mother”是不同的語詞,但表達的是同一個概念;去世的說法有逝世、圓寂、駕崩、仙逝、走了、歸天、過世例如:“方便”“意思”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達著不同的概念。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但并非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都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非一一對應)。①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多詞一義)②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一詞多義)【注意】任何概念都必須通過語詞來表達,但并非每一個語詞都表達概念。①一般,漢語中的實詞都表達概念,而虛詞(除連詞外)不表達概念。 ②孤立的助詞和嘆詞通常不表達概念。一、概念的含義(概念與語詞的關系--語詞是概念的物質外殼)小結:概念與屬性、語詞的關系項目 概念與屬性 概念與語詞關系 ①事物的屬性可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 ②本質屬性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 ③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①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但并非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非一一對應)②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③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結論 把握概念,就是 把握其本質屬性 對概念和語詞進行區分,避免概念的混淆事物的本質屬性概念思維的內容(反映對象)思維的形式(作出的反映)語詞體現為表達物質載體(標識這一反映的符號)小結:概念與屬性、語詞的關系:2、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人”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動物。”他的錯誤在于( )A.沒有深化認識,發展認識B.沒有正確反映人的本質屬性C.沒有揭示人的全部屬性D.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B一、概念的含義3、小王元旦時給好朋友發了一個紅包。朋友:你這是什么意思。小王:沒什么意思,意思意思。朋友:你這就不夠意思了。小王:小意思。朋友:你這人真有意思。小王: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朋友:那我就不好意思了。讀懂了他們的對話,你也就懂得了哪些道理( )①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②不同的詞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③如果不作區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④并非一個詞語在任何場合都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D一、概念的含義第二目概念的基本特征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內涵和外延⑴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例如:“人”這個概念,其內涵是“能思維并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動物”。商品的內涵就是指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⑵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例如:“人”這個概念,它的外延包括男人、女人;未成年人、成年人;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商品這個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水果、蔬菜、面粉、服裝、家電等。概念 內涵(是什么) 外延(有哪些)書籍 裝訂成冊的著作的總稱 歷史書、軍事書、農業書、醫學書、文學書等法律 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 《商法》、《經濟法》、《憲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建筑 人工建造的資產,屬于固定資產范疇 廟宇、宮殿、房屋、橋梁……物質 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空氣、書桌、磁場、生產力、國家正數 比0大的數 0.2、1、1.5、8、100……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內涵和外延(1)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2)概念的內涵確定,一定條件下,其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確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其內涵也可以因此而確定。(3)內涵與外延之間具有反變關系:內涵越深越多,外延越窄;內涵越淺越少,外延越寬。(補充)(3)內涵與外延的關系:例如: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內涵比三角形的內涵大,它在三角形內涵的基礎上增加了“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內涵,因而直角三角形的外延就比三角形的外延小。它在三角形的外延中排除了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反之,三角形的內涵比直角三角形的內涵小,其外延比直角三角形的外延大。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內涵和外延為了證明“白馬非馬”的論題,公孫龍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如果求“馬”,那么“黃馬”“黑馬”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如果求“白馬”,那么“黃馬”“黑馬”就不合要求。“馬”講的是馬的形體;“白”講的是“馬的顏色”。講顏色不同于講形體,所以“白馬非馬”。思考:你是否同意公孫龍的論證?為什么?情境探究(課本23頁)對公孫龍的論證,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①要知道一個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白馬”的內涵大于“馬”的內涵,因為“白馬”既要具有“馬”的一切屬性,還要具有“白”顏色這個屬性。因此從概念的內涵來看,“白馬”不是“馬”。②要知道一個概念究竟是在指“誰”,就要弄清楚這個概念的外延是什么。“白馬”的外延小于“馬”的外延。“馬”的外延可以涵蓋“黃馬”“黑馬”“白馬”等所有的馬,而“白馬”僅反映白色的馬。因此從概念的外延來看,“白馬”是“馬”的一種,二者是種屬關系,從外延角度看,“白馬”當然是“馬”。2、不同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1)相容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劃分標準: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全同關系屬種關系或種屬關系交叉關系類型指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指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為屬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指兩個概念之間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ABABABAB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1) 相容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的部分,依據所指范圍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關系分為:①全同關系、②屬種關系、③種屬關系、④交叉關系(2) 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的部分①矛盾關系②反對關系二、概念的基本特征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相容和不相容指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為屬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大屬小種)指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ABAB全同關系屬種關系種屬關系A>B學生和大學生A包含B關系A=B母親和媽媽、魯迅與周樹人A白馬和馬A包含于B關系兩個概念之間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BAB交叉關系A部分A=部分B黨員與教師、中學生與團員青年與工人(1) 相容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的部分,依據所指范圍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關系分為:①全同關系、②屬種關系、③種屬關系、④交叉關系提示:“樹”與“樹葉”是整體與部分關系,不是屬種關系“樹”與“松樹”是屬種關系思考:“樹”與“樹葉”、“樹”與“松樹”都是屬種關系嗎? 第1組:“《史記》的作者”與“司馬遷” 第2組:“動物”與“馬”(包含關系) 第3組:“馬”與“動物”(包含于關系)第4組:“中學生”與“球迷”下面每組概念之間有什么關系?全同關系屬種關系種屬關系交叉關系【注意】判斷屬種關系的技巧:(補充)(1)是否處在同一類事物中;(2)是否有共同的屬性;(3)用“B是A”判斷,若成立就是,否則則不是。【注意】種屬關系識別方法:在種屬概念之間加一個“是”可以構成一個合乎情理的句子。如:臺灣同胞——中國人,臺灣同胞是中國人,合理,這是種屬關系;而車輪胎——汽車,車輪胎是汽車則是不通的,所以二者不是種屬關系,是全異關系 。誤區警示:不能將概念間的外延關系混同于事物之間的關系。不能將概念間外延上的屬種關系混同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例如:1.“中國”與“北京”的關系:是全異關系,不是屬種關系。(不能認為北京在中國內,所以就認為二者是屬種關系。)2.“人”與“成年人”的關系:是屬種關系。人與四肢、軀干等各個器官之間: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AB全異關系矛盾關系ABCA+B=C如:“有效合同”+“無效合同”=合同反對關系ABA+B<CC如:“輸”和“贏”輸+贏<比賽結果,比賽結果除了輸和贏外,還有平局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不同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相容和不相容(2) 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的部分①矛盾關系 ②反對關系不相容關系:如果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表示為:A+B=C表示為:A+B < C反對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矛盾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例:生和死、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同一事物有且只有對立的兩種情況,也就是非此即彼)例:“輸”和“贏”(同一事物除了這兩種對立的情況還有其他情況)如:語文與數學辣椒與蘋果李子與梨子ABAB探究與分享:P25◆ 成年人 未成年人◆ 輸 贏上述每組概念之間有什么關系?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這一組概念是矛盾關系,因為:成年人+未成年人=人;輸和贏這一組概念是反對關系;因為輸+贏<比賽結果,比賽結果除了輸和贏外,還有平局。【特別提醒】對兩概念間的關系是矛盾關系還是反對關系的判斷,關鍵是看它們對于屬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質。若有,即為矛盾關系;若沒有,則為反對關系。“團員”和“非團員”“輸”和“贏”“婦女”和“律師”“大學生”和“學生”“中國人”和“臺灣人”“商品”和“勞動產品”“工廠“和”工人“矛盾關系反對關系交叉關系種屬關系屬種關系【知識鞏固】判斷以下各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屬種關系?應該是(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工廠”和“工人”之間的關系很容易被錯誤地理解為屬種關系。這一錯誤的實質在于將概念間的外延關系混同于事物之間的關系,認為工廠里有工人,所以認為“工人”這個概念的外延應該在“工廠”這個概念的外延里面。種屬關系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小結: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項目 相容關系 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含義 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部分 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類別 全同關系 屬種關系 種屬關系 交叉關系 矛盾關系 反對關系闡釋 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 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被另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 兩個概念之間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 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規則/公式 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B都是A 所有的B是A ,有的A不是B 所有的A是B ,有的B不是A 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 A+B=C A+B圖示舉例A.西紅柿B.番茄A.水果B.香蕉A.老虎B.動物A.中學生B.團員A.團員 B.非團員C.所有人A.東 B.西C.方向課堂小結概念的概述含義及表達基本特征(內容)內涵外延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全同關系屬種關系種屬關系交叉關系矛盾關系反對關系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關系關系概念與屬性概念的表達概念與屬性、語詞的關系是什么,質的規定有哪些,量的規定易錯易混1.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2.同一個語詞只能表達同一個概念。3.概念的外延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4.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各種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5.黑與白是反義詞,我們會說有人顛倒黑白,但卻不能說非黑即白,因為二者是矛盾關系。6.相容關系分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概念的外延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 黑、白不是顏色的全部,二者是反對關系。相容關系分為全同關系、種屬關系或屬種關系、交叉關系。1.甲組同學用圖表示兩個概念外延之間的關系。下列組合中符合下圖示意的是( )A.S: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P:基本政治制度 B.S:國體 P:政體C.S:侵權責任 P:違約責任 D.S:擔保物權 P:質權D【解析】根據圖顯示,S與P為屬種關系,即一個概念(S)的外延包含著另一概念(P)的全部外延。A: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基本政治制度是種屬關系,A不符合題意。B:國體與政體共同構成國家制度,屬于全異關系中的矛盾關系,B不符合題意。C:民事法律責任分為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兩者屬于外延關系中交叉關系,D不符合題意。D: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和質權,擔保物權與質權是屬種關系,D符合題意。C【解析】:散文家和詩人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屬于交叉關系,故C入選。ABD:選項ABD均不是交叉關系,與題意不符,故ABD不選。2.下圖能正確表達散文家和詩人外延關系的是( )A B C D3.根據概念的外延之間的關系,下列選項對應正確的是( )①全同關系。S:黨員干部 P:國家公務員②屬種關系。S:大學生 P:學生③矛盾關系。S:唯物論 P:唯心論④反對關系。S:紅的顏色 P:綠的顏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并非所有的國家公務員都是黨員干部,二者不是全同關系學生包含大學生,S與P是種屬關系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符合矛盾關系的定義綠色和紅色只是眾多顏色中具有全異關系的兩個,二者是反對關系4.(2024·海南海口·統考)從概念的外延關系來看,下列示例中正確的是( )DA.C.B.D.人身權人格權所有權他物權物 權財產權債 權著作權商標權知識產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