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觀測風》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教學課時 2課時 備課教師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理解風的概念,包括風向和風速的定義,并能熟練運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學會制作簡單的風旗和風向標,并能正確使用它們來測量風向和風速。 能夠根據風旗和風向標的測量結果,對照蒲福風力等級表,準確判斷風速的等級。 了解風對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風的作用和可能帶來的災害。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掌握風的觀測方法,包括利用風旗和風向標測量風向和風速。 幫助學生理解風向和風速的概念,并能準確判斷和記錄。 組織學生進行室外實地觀測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在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準確測量風向和風速,并對測量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釋。 培養學生在觀測風的過程中保持耐心、細致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克服外界干擾因素的影響。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直觀演示法教學準備及手段 多媒體課件,包含豐富的風的圖片、視頻、動畫,以及風向圖、蒲福風力等級表等。 準備充足的制作風旗和風向標的材料,如輕薄的布、硬紙板、訂書器、大頭針、硬吸管等。 為每個小組準備一份實驗記錄表格和學習單。 選擇合適的室外觀測場地,確保學生的安全和觀測活動的順利進行。教 學 流 程 動態修改部分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一段狂風呼嘯的視頻,視頻中展示樹木被吹彎、旗幟飄揚、塵土飛揚的場景。 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才我們在視頻中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描述視頻中的景象,可能會提到風很大、東西被吹得亂飛等。 教師進一步引導:“那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風的現象呢?” 學生回憶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風的情景,如放風箏時感受到的風、吹風扇時的風等。 教師總結:“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它無處不在,但我們卻看不見也摸不著。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風的世界,學習如何觀測風。”(板書課題:觀測風) (二)知識講解,概念鋪墊 教師結合課件,向學生講解風的基本概念。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風是空氣流動產生的現象。空氣從高壓區域向低壓區域流動,就形成了風。” 提問:“那你們知道風是怎么形成的嗎?”引導學生思考。 介紹風向和風速的概念。 展示風向圖,向學生講解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并用手指向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說出對應的風向。 解釋風速是指風的大小,通常用風力等級來表示。展示蒲福風力等級表,簡單介紹不同等級風力的特點和表現。 強調風向和風速的重要性:“了解風向和風速對于我們的生活和科學研究都非常重要。比如,在航海、航空、氣象預報等領域,準確的風向和風速信息可以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三)小組討論,提出假設 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發放一張討論記錄表。 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我們要觀測風,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學生小組內展開熱烈的討論,記錄下小組成員的想法和假設。 教師巡視各小組,傾聽學生的討論,適時給予指導和鼓勵。 (四)實驗設計,明確步驟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和假設。 教師將各小組的假設匯總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和評價。 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可行的觀測方法,教師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細化,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 實驗一:利用地面物體觀測風向和風速 選擇一個空曠的室外場地,觀察周圍的樹木、旗幟、炊煙等物體的飄動方向和幅度。 根據物體的飄動方向判斷風向,根據飄動的幅度對照蒲福風力等級表估計風速。 實驗二:制作并使用風旗觀測風向和風速 準備材料:輕薄的布、硬紙板、訂書器、繩子等。 按照以下步驟制作風旗: 將硬紙板剪成一個長方形。 將輕薄的布剪成與硬紙板相同大小的長方形。 用訂書器將布固定在硬紙板上。 在硬紙板的頂部打一個小孔,系上繩子。 到室外空曠的地方,將風旗固定在一個穩定的支架上,觀察風旗飄動的方向和角度,判斷風向和風速。 實驗三:制作并使用風向標觀測風向 準備材料:硬吸管、硬紙板、大頭針、指南針等。 按照以下步驟制作風向標: 將硬紙板剪成一個箭頭形狀和一個尾翼形狀。 將箭頭和尾翼用大頭針固定在硬吸管的兩端,使箭頭能夠自由轉動。 在硬吸管的中間位置插入一根大頭針,作為指針。 使用指南針確定方向,將風向標放置在空曠的地方,觀察箭頭指向的方向,判斷風向。 教師強調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選擇安全的觀測場地、注意保護實驗器材、記錄數據要準確等。 (五)分組實驗,收集數據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各小組,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按照實驗步驟認真操作,仔細觀察地面物體、風旗和風向標的變化,記錄下風向和風速的數據。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環境的變化,如風向和風速是否穩定、周圍是否有障礙物影響觀測等。 (六)匯報交流,初步結論 各小組完成實驗后,整理實驗數據和觀察結果。 每個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實驗情況,包括實驗過程、觀測到的風向和風速數據以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教師將各小組的實驗數據匯總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和討論。 (七)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教師總結本次實驗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表現,強調科學探究的重要性和嚴謹性。 布置作業:“同學們,回家后繼續觀察風的變化,并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測量風向和風速。同時,思考一下風對我們的生活還有哪些影響?”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回顧舊知 教師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觀測風,誰能說一說風向和風速的概念?我們都用了哪些方法來觀測風?” 學生回答問題,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教師展示一些上節課學生實驗的照片或數據,再次強化學生對風向和風速的認識。 (二)深入分析,解決疑問 教師提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例如:“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觀測到的風向和風速會有所不同?”“如何提高風的觀測精度?”“風的變化與天氣有什么關系?” 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問題,教師參與到各小組中,傾聽學生的想法,并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提示。 各小組發表討論結果,全班共同交流和探討,教師進行總結和講解。 (三)拓展實驗,加深理解 教師提出一個拓展實驗:“探究不同地形對風的影響”。 選擇兩個地形不同的觀測點,如山頂和平地、山谷和山坡等。 在相同的時間內,分別在兩個觀測點使用相同的方法觀測風向和風速。 比較兩個觀測點的數據,分析地形對風的影響。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數據。 實驗結束后,學生分析數據,嘗試解釋實驗結果。 (四)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風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可能帶來的危害。 提問:“風在農業、交通、能源等方面有哪些應用?”“臺風、龍卷風等強風天氣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危害?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師展示一些與風的應用和危害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如風力發電、帆船航行、風災現場等,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 (五)課堂總結,知識升華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對風的觀測方法的深入理解、拓展實驗的收獲以及風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危害。 強調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 對學生在本節課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表揚積極參與、善于思考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繼續努力。 (六)課后拓展,探究延伸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國內外先進的風觀測技術和設備,并寫一篇簡短的介紹文章。 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相關的小實驗或探究活動,如制作更精確的風測量儀器、研究不同季節風的特點等,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持續熱情和興趣。教學反思: 通過《觀測風》這兩節課的教學,學生對風的觀測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實驗操作和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實驗環節,部分學生對實驗器材的操作不夠熟練,影響了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在討論環節,個別學生參與度不夠高,思維不夠活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