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杜鵑圓舞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欣賞《杜鵑圓舞曲》,熟悉作品的旋律,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讓學生展開豐富的音樂想象。過程與方法:欣賞樂曲《杜鵑圓舞曲》,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3/4拍的韻律節奏以及三拍子舞曲的特點。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聽辨出《杜鵑圓舞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緒和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并能用不同的動作加以表現。教學重點: 感受三拍子樂曲的特點,引導學生聽辨樂曲、感受樂曲、表現樂曲教學難點: 感受樂曲不同的情緒以及舞曲輕快活潑的特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鋼琴、電子琴 手風琴、打擊樂器、頭飾等教學環節:一.組織教學:1.聆聽歌曲《嘀哩嘀哩》,邊拍手邊進教室。2.師生問好二.導入:師:愉快的音樂課又和同學們見面了!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春天到了,同學們最想做什么事???你們知道嗎?有一只可愛的小鳥已經安奈不住自己的心情正在和小伙伴們嬉戲玩耍呢!你們喜歡小鳥嗎?今天也有一只可愛的小鳥飛到了我們面前,你們聽,它來了!師:播放杜鵑的叫聲師:你們聽,它是誰?誰能模仿布谷的叫聲?生:模仿師:帶領學生一起用柯爾文手勢邊做動作邊模仿布谷的聲音師:介紹布谷鳥。布谷鳥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杜鵑。它也是報春鳥,不僅告訴我們春天來了,同時也能給我們帶來了美妙的音樂。讓我們一起隨琴聲向小杜鵑打個招呼吧!生:聽琴唱布谷設計意圖:創設情境,通過聆聽,模仿激發學生的興趣三.感受體驗:欣賞《杜鵑圓舞曲》聆聽音樂,體驗第一樂段音樂生:初聽師:隨音樂做打招呼的動作生:觀察老師在做什么?在音樂的什么位置做的動作?師:請學生聽音樂做打招呼的動作生:聽音樂做互相打招呼的動作師:填詞演唱第一段旋律生:隨電子琴伴奏模唱第一樂段旋律師:請同學邊唱邊加上動作生:聽音樂邊唱邊表演師:出示三角鐵,為樂曲伴奏生:聆聽,并伸出小手模仿老師伴奏的動作師:請部分有興趣想體驗用三角鐵伴奏的同學隨音樂感受節拍特點,其余同學跟老師隨音樂做聲勢感受音樂節拍特點師生合作,男生和老師合作邊唱邊用聲勢和三角鐵伴奏;女生邊唱邊表演師:為第一樂段擬名——“歌唱”設計意圖:通過聆聽,表演,演唱、打擊樂器的運用,引導學生感受第一樂段的音樂情緒,以及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并體驗三拍子的節拍特點。2. 聆聽音樂,體驗第二樂段音樂師生:一起聆聽第二樂段音樂,想象音樂表現的音樂形象。師:創設情境,帶領學生邊聽音樂邊運用律動的手法表現音樂形象,體驗音樂情緒的變化。師:出示旋律圖,啟發學生說出旋律圖所表現的音樂形象生:伸出小手跟老師一起隨音樂劃旋律線師生:聆聽音樂,通過律動和劃旋律線再次體驗音樂情緒,表現音樂形象師生結合音樂形象為樂曲擬名——“玩?!?br/>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結合旋律線圖,運用律動的手法體驗、表現音樂形象,加深對樂段的理解。3.聆聽音樂,體驗第三樂段師:創設情境,觀看視頻,感受圓舞曲的節奏特點師:介紹圓舞曲——也叫華爾茲,是三拍子的舞曲生:學習舞步和簡單的動作,了解舞會的基本禮儀,男生學習邀請舞的動作師:請一名學生做舞伴,示范表演生:聽音樂,模仿表演師:給第三樂段擬名——“飛舞”設計意圖:運用視聽結合的方法,了解圓舞曲的節拍特點,在模仿表演中了解參加舞會時的一些禮儀,在互動中體驗第三樂段音樂形象。4.聆聽第四樂段師:創設情境,聆聽第四樂段這一樂段與前面的哪個樂段相似?你還記得他的名字嗎?這首樂曲哪個樂段出現了兩次?設計意圖:通過聽,唱,動作分析出樂曲的曲式結構。5.完整聆聽,深入表現師:出示樂曲結構圖生:總結小杜鵑給我們帶來了幾支圓舞曲?分別是什么?設計意圖:完整聆聽,運用唱,律動,跳舞方式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鞏固拓展1.介紹樂曲,了解作曲家《杜鵑圓舞曲》是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作,這首管弦樂合奏的《杜鵑圓舞曲》是根據同名鋼琴曲改編。2.聆聽鋼琴版本的《杜鵑圓舞曲》師生:聆聽鋼琴演奏的《杜鵑圓舞曲》思考:鋼琴版本的《杜鵑圓舞曲》速度,聲音跟之前聆聽的管弦樂合奏有什么不同?給我們帶來哪些感受?3.認識單簧管,聆聽單簧管音色4.完整聆聽樂曲《杜鵑圓舞曲》音樂游戲:首先分成紅,橙,藍三個組,分別是歌唱圓舞曲、玩耍圓舞曲和飛舞圓舞曲,然后當學生聽到自己組代表的音樂形象時就進行表演,其他學生跟老師隨音樂做伴唱、伴奏、劃旋律線和律動等形式表現音樂設計意圖:通過音樂游戲這種形式完整聆聽音樂可以促動學生養成認真聆聽音樂的習慣;教師通過此形式可以觀察到孩子們對本節課所學內容掌握情況,比如:曲式結構的掌握以及各樂段音樂形象的理解與表現。5.聆聽手風琴演奏的《杜鵑圓舞曲》片段,感受其音色特點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師:手風琴演奏第一樂段旋律生:聆聽,感受設計意圖:通過聆聽不同演奏樂器演奏的《杜鵑圓舞曲》,啟發學生感受到不同的樂器音色所帶來的不同音樂感覺。五小結:師生互動,聽音樂《杜鵑圓舞曲》離開教室!板書設計:杜鵑圓舞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