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調皮的小鬧鐘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本課教學圍繞《調皮的小鬧鐘》中特殊的音響效果來設計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音樂中神奇而美妙的鐘表形象。面向全體學生,引導他們高效率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提高他們對探究音樂本體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音樂要素的關注,對音樂的熱愛之情。(二)理論依據以北京市欣賞教學內容設計的思路為理論依據。抓住作品情緒、節奏的特點以及樂曲中出現的有趣的聲音,結合學生原有儲備設計教學內容、活動。二、教學背景(一)教學內容分析此曲也譯作《打切分音的鐘》、《打切分節奏的鬧鐘》,由美國作曲家、指揮家安德森作于1945年。同年夏季由波士頓通俗管弦樂團首次演出。樂曲為C大調。四四拍。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寫成。樂曲開始用木魚聲模擬鐘擺的走動聲。開始它很有規律,帶有裝飾音的主題從第四拍進入,它剛剛進行了一個樂句,就出現了切分節奏,但它很快又恢復了正常。木魚在主題出現切分音之后,主題進行到了第二句尾時,它像開玩笑似的,也來了一個切分節奏,此后,經常出現這種切分現象。這種偶爾出現的裝飾音和切分節奏,在單調乏味的四分音符節奏的進行中,表現出一種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緒。主題之后,是第一插部,它轉成了G大調,旋律以附點音符為特色。前幾個樂句都是從八度大跳開始,活潑而有生氣。主題再現,接第二插部。樂曲進行中不時插入鬧鐘的響鈴聲和不規則的走動聲。當主題第三次出現時,加有反復后接尾聲。有的音樂版本在結尾時摻以雜音,表現主人公搖晃、敲打小鬧鐘,結果適得其反,鐘的毛病更多了,氣的主人把它摔在一邊,使得樂曲具有更為風趣的性格。安德森是當代美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1945年的一天,安德森房間里的一臺小鬧鐘出了毛病,它走走停停,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寫下了《調皮的小鬧鐘》這首漫畫式的描繪性標題樂曲,它幽默而詼諧。作曲家筆下的小鬧鐘似乎厭倦了正確的呆板的“滴答”聲響,別出心裁的試著發出“摩登”的切分節奏,最后陷入毀壞的困境。(二)學生情況分析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1. 學生喜歡聆聽輕松幽默的樂曲。過程與方法方面:學生對視聽感受法、聽辨法、講授法、啟發法、已經比較熟悉了,對探究法、還需要教師的指導。知識與技能方面:1.我校一年級學生具備識讀簡單節奏的能力,而本首作品中的切分節奏學生沒有接觸過。2. 學生具備表現樂曲的能力。(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在動靜結合感受與欣賞樂曲的教學方式下,采用1.聽辨法:聽辨主題旋律出現的次數。2.聽辨法:聽辨情緒和節奏的變化,提高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受能力。3.聽唱法:學習樂曲的主題旋律。4.講授法:介紹作品和作曲家。(四)技術準備1. 在課前采用Mp3ABCup軟件為歌曲剪輯2.在課前制作了PPT教學課件3. 在課前采用畫圖工具制作譜例4. 在課前采用overture制作音頻5. 在課前采用Adobe Audition錄制音頻6. 在課前采用會聲會影截取視頻(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問題 對策音樂要素中的內容容易混淆 教師用聽辨、分析、講解的方法,使學生了解作品。小鬧鐘調皮的節奏也就是樂曲中出現的切分節奏以及附點節奏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 教師完成切分節奏以及附點節奏的部分,學生打橫拍與教師配合,合奏表現。三、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聆聽管弦樂曲《調皮的小鬧鐘》,在欣賞形象的器樂曲中獲得興趣,使學生更加熱愛音樂熱愛生活。(二)“過程與方法”目標聽辨法:聽辨主題旋律出現的次數。聽辨法:聽辨情緒和節奏的變化,提高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受能力。聽唱法:學習樂曲的主題旋律。講授法:介紹作品和作曲家。(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 能夠感受到情緒、節奏帶給我們的不同音樂形象。2. 知道樂曲的結構。四、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分辨樂曲的結構。(二)教學難點體會、感受不同的音樂情景五、教學過程(一)主題旋律:環節目標:學習主題旋律,導入本課教學。設計說明:通過學唱主題旋律,加深對主題旋律的記憶和感知。活動1.1 —— 聽聽主題旋律表現的是生活中的什么聲音?活動1.2 —— 模仿鬧鐘走動的節奏活動1.3 —— 學唱主題旋律活動1.4 —— 表現主題旋律邊唱邊用平穩的節奏表現主題旋律。聽老師的小鬧鐘走的節奏還平穩嗎?活動1.5 —— 出示課題(二)完整聆聽:環節目標:知道主題旋律在樂曲中出現的次數。設計說明:完整聆聽樂曲,聽辨主題出現的次數。活動2.1 —— 完整聆聽(1)完整聆聽樂曲,聽聽主題旋律一共出現了幾次?(三)分段欣賞環節目標:了解樂曲的結構,知道樂曲每個部分所表現的情景。設計說明:分段聆聽樂曲,感受情緒、節奏帶來的不同的情景。活動3.1 —— 學習第二插部這次你又聽到了小鬧鐘的什么聲音?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情景?鈴聲一共響了幾次?表現樂曲的第二插部。活動3.2—— 學習樂曲的第一插部請你們來聽聽這段旋律的情緒是否發生了變化?這次又表現了什么情景?表現樂曲的第一插部。活動3.3 —— 歸納樂曲結構完整聆聽樂曲并排序。歸納樂曲結構。介紹回旋曲式。活動3.4 —— 了解作曲家介紹作曲家安德森。(四)完整表現環節目標:完整欣賞樂曲并表現樂曲。設計說明: 通過完整表現樂曲,進一步熟悉樂曲、掌握樂曲的結構。活動4.1 —— 完整表現樂曲活動4.2 —— 拓展視頻活動4.3 —— 總結(1)教師小結六、學習評價方式本課的學習評價方式以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通過聽辨的形式,學生自我檢測學習成果,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從而更好的達成教學設計的預期目標。教學設計特色說明1.準確分析教材教師以音樂為本,對作品進行了科學地分析。準確的分析了樂曲節奏的特點,以及不同的情緒、節奏帶給我們的不同的情景,掌握樂曲的結構。2.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激發學生學音樂。根據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審美的心理特征,我在設計本課時力圖創設有趣的故事情景。其次,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以聽賞為主,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聆聽音樂,圍繞“聽”展開豐富多彩的參與體驗活動和師生互動活動。有機的將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滲透在音樂審美體驗中,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從而引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激發學生表現的欲望。在教學方法上,我改變了一聽到底的方法,圍繞樂曲中小鬧鐘各種有趣的聲音展開聯想。通過創編歌詞“打切分音的小鬧鐘,da di da di da di di di di da”學生模仿演唱,加深對主題旋律的記憶和感知。始終圍繞音樂要素來分析樂曲不同的樂段,培養學生的聽覺思維能力。同時制作道具和題板、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檢測學生所學、聽辨主題旋律并記錄樂曲曲式結構。讓學生充分的模仿、體驗、感受與表現音樂。發展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