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欣賞課《嘎達梅林》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欣賞《嘎達梅林》,感受音樂的悲壯的情緒,激起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熱愛。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和演唱《嘎達梅林》,初步感受其深沉、渾厚的音色和獨特的草原氣息。【知識與技能】感受歌曲《嘎達梅林》的情緒,認識馬頭琴及其音色特點。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欣賞民歌與馬頭琴的《嘎達梅林》。三、教學用具電子琴、多媒體四、教學過程師: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音樂課。請大家隨老師一起欣賞一段短片,然后回答老師的問題。(播放短片)師:今天要帶大家到我國最北部的高原地區看一看,哪里隨處可見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和奔馳在草原上的駿馬。曾有首詩這樣描寫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那里的人們居住阻塞蒙古包里,每天以畜牧業為主,牛羊肉、青稞酒、酥油茶是他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他們能歌善舞,更喜歡摔跤、射箭和騎馬,所以也被稱作“馬背上的民族”。師:看完短片,誰能告訴我這是我國的什么地方?那里居住的是什么少數民族?生:回答問題師:沒錯,說到蒙古族,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蒙古族最具特色、也最受當地人民喜愛的樂器,你們知道是什么嗎?生:馬頭琴師:這就是馬頭琴,它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師:現在就讓我們聽聽由馬頭琴獨奏的蒙古民歌《嘎達梅林》。請大家聽聽樂曲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放演奏視頻)生:回答問題師:老師個人覺得這首樂曲在節奏上舒展從容,穩健有力,而在旋律上又寬廣豪邁,莊嚴肅穆。為什么我會這樣說呢?因為我知道這首樂曲師在講述一段真是又悲壯的英雄故事。師:嘎達梅林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其中“嘎達”是他的名字,蒙古語的意思是家中最小的弟弟。而“梅林”是他的官職,相當于統領的頭銜。下面請一名同學為我們講講這個真是的故事。生:找學生朗讀故事師:嘎達梅林犧牲了,后人為了歌頌他,為他創作了這首歌曲。在就讓我們來欣賞這首歌曲《嘎達梅林》。同時請大家認真體會演唱者的聲音有什么特點?(播放《嘎達梅林》)生:回答問題師:這種低沉的音色就是美聲唱法中的男低音音色。(介紹男低音的特點)師:現在讓我們來學唱歌曲的第一段,親身體會一下歌曲所帶給我們的意境吧!(用聽唱、哼唱等方法來學唱歌曲)師:這首歌曲分為幾個樂句呢?生:兩個樂句師:這兩句旋律的行進方式是怎樣的呢?生:回答問題(分析兩個樂句的特點)師:這么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不同的演唱者也會演繹出不同的效果。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播放三段不同的演唱者所演唱的《嘎達梅林》并進行分析)師:三位歌唱家盡管處理歌曲的方式和情緒有所不同,但他們表達對英雄的崇敬和懷念之情都是一樣的。師:武裝起義以失敗告終了。嘎達梅林也戰死在殺場了。大草原最終還是被開墾了。這樣的結果是科爾沁草原大面積退化的原因。而我們北方的沙塵天氣,起因就是草原森林的退化造成的。不管怎樣,嘎達梅林是為了草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還是要記住這位草原英雄,并用歌聲贊美他、歌頌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