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學案【學習目標】1、將大氣圈和地球表面作為一個整體,來認知大氣受熱過程。2、構建思維鏈: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為熱力環流;大氣水平運動就是風。3、繪制海陸間大氣環流模式圖;會畫近地面的風向。4、了解并遵循相關地理原理,為生活服務或指導生產實踐。【學習重難點】1.太陽輻射加熱地面,地面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2.大氣通過大氣逆輻射對地面起保溫作用。【預習新知】大氣的受熱過程1.兩個來源(1)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2)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地面長波輻射。2兩個過程名稱 具體過程 結果地面增 溫過程 大部分A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到達地球表面 使地面增溫大氣增 溫過程 地面增溫后又以B地面長波輻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氣傳遞熱量 使大氣增溫3.兩大作用(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層中水汽、云層、塵埃等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C大氣逆輻射把熱量傳給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1)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使地面的氣溫日較差減小。(2)臭氧能強烈吸收紫外線而使大氣增溫;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強烈吸收紅外線而使大氣增溫。(3)大氣逆輻射始終是存在的,且白天氣溫高,大氣逆輻射更強。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1.大氣長波輻射:對流層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增溫,產生大氣長波輻射。2.大氣逆輻射:大氣輻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3.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把熱量傳給地面,補償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大氣熱力環流1.大氣運動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2)形成過程①A地受熱,空氣膨脹上升,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D處空氣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②B、F地冷卻,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C、E處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③水平運動: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氣由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大氣的水平運動——風1.風的形成過程2.風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2)根本原因:地面受熱不均。3.高空中的風和近地面的風比較類型 受力 風向 圖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風 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 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風 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 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鞏固訓練】陰陽型日光溫室是在傳統塑料薄膜日光溫室的北側,借用后墻,增加一個同長度但采光面朝北的塑料薄膜溫室,采光面朝南的溫室為陽棚,采光面朝北的溫室為陰棚。左圖示意我國某地域冬季晴天在陽棚和陰棚內分別檢測到的土層深度5cm、10cm、15cm處土壤溫度日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陽棚的塑料薄膜主要作用是( )A.增加太陽輻射量 B.提高地面輻射強度C.吸收地面長波輻射 D.阻止內外空氣熱交換【小題2】表示陽棚和陰棚內土層深度10cm處土壤溫度的曲線分別是( )A.③和④ B.③和⑤ C.②和⑤ D.②和④【小題3】若該地陽棚上的塑料薄膜逐漸被黑色尼龍網所取代,則該地將進入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晴空回波通常是雨后天晴時地表水汽蒸發,使空氣濕度增加,懸浮于近地面的大量水珠對電磁波產生反射形成的。下圖示意2017~2019年北京地區晴空回波頂高度與地面氣溫對比逐日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11至13時晴空回波頂分布高度,與下列大氣現象密切相關的是( )A.大氣逆輻射強 B.近地面風力強C.大氣對流旺盛 D.大氣逆溫顯著【小題2】正常年份,北京地區晴空回波頂分布高度最大值可能出現在( )A.1至3月 B.4至5月 C.7至8月 D.10至12月下圖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小題1】表示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小題2】青藏高原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太陽輻射強但氣溫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氣吸收①輻射少 B.大氣吸收②輻射少C.地面吸收③輻射少 D.地面吸收④輻射少【小題3】在熱力環流圖中,四處氣壓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2020 年 11 月 24 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 12 月 17 日凌晨,“嫦娥五號”攜帶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著陸。下圖為“嫦娥五號”返回路線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嫦娥五號”升空過程中依次經過的大氣層是( )A.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B.高層大氣、平流層、對流層C.平流層、對流層、高層大氣D.對流層、高層大氣、平流層【小題2】“嫦娥五號”返回途中,可能發生的現象是( )A.甲—乙段出現雷雨天氣B.乙—丙段出現了臭氧層C.丙—丁段空氣對流顯著D.丁—戊段空氣密度增大讀下圖,甲圖表示某海濱地區海陸上空氣溫變化情況,乙圖表示同一地區海洋與陸地表面氣流變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有關甲圖描述正確的是( )A.虛線表示的是海洋氣溫曲線B.實線表示的是海洋氣溫曲線C.實線所示氣溫日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晝夜長短所致D.虛線所示氣溫日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緯度所致【小題2】由乙圖可知甲圖出現時間約為( )A.6時~18時 B.18時~次日6時C.9時~16時 D.16時~次日8時讀 “ 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 ” ,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燃燒柴草防御霜凍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強① B.增強② C.增強③ D.增強④【小題2】陰天的白天氣溫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層吸收了地面輻射B.云層反射太陽輻射較強C.云層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波長D.云層增強了大氣逆輻射【小題3】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會導致( )A.①減弱 B.②增強 C.③減弱 D.④增強北京某校學生在校園進行氣溫觀測實驗,選擇夏季晴朗天氣,上午 10 時將甲、乙、丙、丁四個透明玻璃箱裝置(下圖)放在校園空曠操場上,靜置兩小時后,觀察溫度計數值(初始溫度相同)。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推測四個裝置中溫度計數值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小題2】若使丙玻璃箱內氣溫上升更快,以下方法最可能有效的是( )A.在玻璃箱中加入更多的水B.在水中加入一瓶黑墨水C.用泡沫塑料包裹玻璃箱四壁D.將實驗時間調整到16時小孔在巴厘島情人崖(115°E,8°S)參加當地著名的滑翔傘項目,雖然上午10時已經抵達,但是等到14時,活動才正式開始。小孔猜想,這是為了等待形成較強的上升氣流以便滑翔傘能夠升空。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小題1】情人崖在14時形成較強上升氣流的成因是( )A.海風遇到地形阻擋,形成上升氣流B.午后陸地溫度高,加熱近地面大氣C.冷暖空氣相遇,形成上升氣流D.午后山風達到最強,陡崖處幾乎垂直上升【小題2】以下時刻和地點,最適宜開展滑翔傘運動的是( )A.0時的廣州塔 B.6時的高山山頂C.10時的廣州塔 D.16時的高山山頂冰面覆蓋物、湖冰在湖泊和外界輻射交換過程中會產生重要影響。我國某湖泊冬季封凍期較長,湖冰上常有積雪覆蓋。2022年2月12日,一場大風給該湖湖冰表面帶來沙塵覆蓋;2月28日,一場大風吹散冰面的積雪和沙塵,使冰面成為裸冰。下圖示意此次天氣過程該湖湖水、湖冰、大氣系統輻射傳輸階段的變化情況。與積雪階段相比,沙塵階段沙塵反射率較低,但湖水吸收的太陽輻射較少。據此完成下題。【小題1】與積雪階段相比,沙塵階段沙塵反射率較低,但湖水吸收的太陽輻射仍然較少,主要是因為( )A.湖冰反射太陽輻射較多B.沙塵放出長波輻射較多C.湖冰吸收太陽輻射較多D.沙塵吸收太陽輻射較多【小題2】推測該時期內湖冰表層保溫作用最強、白天湖冰表層升溫最快的階段分別為( )A.積雪階段、裸冰階段 B.沙塵階段、裸冰階段C.沙塵階段、積雪階段 D.裸冰階段、積雪階段隨著城鎮化發展,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多年平均氣溫升高,易導致城市熱島現象。下圖為我國某城市多年平均氣溫增幅等溫線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圖中四地風速最大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小題2】熱島效應形成了市郊之間的熱力環流,近地面的風被稱為鄉村風。圖中四地至市中心的鄉村風風向是( )A.甲—東北風 B.乙—西南風 C.丙—東南風 D.丁—西北風參考答案1.答 案解 析2.答 案解 析3.答 案解 析4.答 案解 析5.答 案解 析6.答 案解 析7.答 案解 析8.答 案解 析9.答 案解 析10.答 案解 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