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鄉間的小路》教學設計【課型】歌唱綜合課【教學內容】五年級上冊第5課“故鄉”《鄉間的小路》、《小村之戀》【教學理念】本節課把“故鄉”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旨在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設計、音樂活動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下,通過聆聽、學唱、自學、討論等方式學唱、表現歌曲《鄉間的小路》,并能動手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在日本美麗的風光襯托下欣賞《小村之戀》,讓學生在音樂的聆聽、演唱、編創、表演等各種實踐中,抒發對“故鄉”的情感。【教材分析】《鄉間的小路》是臺灣著名音樂人葉佳修代表作品,是一首上世紀70年代流傳甚廣的臺灣校園民謠。他以簡約的曲調和歌詞,歌詠鄉間自然小景,在他的歌中涌動著歡樂與童真。《鄉間的小路》曲調輕松活潑,描繪了一幅浪漫愜意的夕陽牧歸圖,如詩如畫,令人沉醉。日本歌曲《小村之戀》是一首帶再現的二段體歌曲。第一樂段的旋律進行平穩,極盡纏綿的同時,將家鄉的“小河”“山岡”“藍天”“花香”水墨畫般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第二樂段思鄉之情奔涌而出,情緒表達酣暢淋漓。結尾處再現第一樂段的第1樂句,更使全曲首尾呼應。作者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美麗的故鄉風光,表達了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和愛戀之心。【學情分析】五年級處于小學階段的高年級時期,他們具備一定音樂素養,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增加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魅力吸引學生,了解他們的成長特點,掌握他們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點,加深對音樂理解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探索音樂世界。【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兩首歌曲在風格、情緒表達上的不同。學生能夠感受到校園歌曲朝氣蓬勃,樸實明快,積極向上的特點,而本課欣賞曲情緒表達酣暢淋漓。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對比、合作討論、演唱等形式,學唱歌曲《鄉間的小路》并為歌曲伴奏;欣賞《小村之戀》。知識與技能:能用圓潤的聲音準確地演唱歌曲《鄉間的小路》并用打擊樂器和凳子等為歌曲伴奏。【教學準備】打擊樂器、鋼琴、課件等【教學重點】能用圓潤的聲音準確地演唱歌曲《鄉間的小路》。【教學難點】八分休止符,三連音和切分節奏的把握,準確地演唱歌曲。【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1.復習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師生伴隨著音樂一起律動。 2.學習詞曲作者葉佳修的另一首校園歌曲《鄉間的小路》。 此種方式能激發學生參與表現的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對學唱新歌產生興趣。二、學唱歌曲 1.出示圖片(伴奏音樂) 像這樣的鄉間小路,想必同學們都走過。當你走過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生答) 這段美麗的文字,由臺灣著名音樂人葉佳修所寫。葉佳修同學們知道嗎? 2.介紹作者:葉佳修,校園歌曲創作歌手,臺灣校園民謠的奠基人之一。 3.聆聽感受 (1)初聽歌曲范唱。 注意歌曲的演唱情緒,使你想到了怎樣的美景?歌曲是幾拍子的? (2)教師范唱 (3) 歌曲可分為幾個樂段? (生答)A B A+結束句 4.學唱歌曲 A段部分: (1) 用“la”哼唱A段旋律。 (2) 解決難點 八分休止符、三連音、切分節奏 (3) A段完整演唱 B段部分: 用“lu”哼唱B段旋律。 隨琴完整唱。 啟發學生兩個樂段演唱情緒有什么不同 A段旋律比較平穩,但節奏富于變化;B段音樂更富于活力,旋律在高音區流動,洋溢著舒暢、滿足、無憂無慮的樂觀情緒。 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緒來演唱歌曲。 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輕松地熟悉旋律,注重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聆聽、發現,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體會歌曲表達的情感。三、表現歌曲 1. 自選打擊樂器(包括學生自制打擊樂器)并編創節奏為歌曲伴奏:三角鐵、碰鐘和雙響筒等(在伴奏中加入動物的聲音)。 2.邊唱邊做自然行走的動作,表現走在鄉間小路上的愉快心情。 通過多種形式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內心對歌曲的情感。四、 拓展延伸 1.了解“校園歌曲”。 70年代臺灣校園歌曲的流行對中國大陸流行音樂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到了80年代的時候,我們中國大陸也開始流行校園歌曲了,校園歌曲又稱“校園民謠”,它的旋律簡單優美輕松活潑,清新自然,易學易唱,貼近生活,常用來反映校園生活。 2.欣賞《小村之戀》。 日本歌曲《小村之戀》是一首帶再現的二段體歌曲。第一樂段的旋律進行平穩,極盡纏綿的同時,將家鄉的“小河”“山岡”“藍天”“花香”水墨畫般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第二樂段思鄉之情奔涌而出,情緒表達酣暢淋漓。結尾處再現第一樂段的第1樂句,更使全曲首尾呼應。 3.《鄉間的小路》和《小村之戀》在地區風格和情緒表達上的不同。 《鄉間的小路》:臺灣校園歌曲,曲風樸實、清新。 《小村之戀》:日本歌曲,通俗唱法優美纏綿戀鄉之情。 深化情感,鼓勵學生關注、熱愛音樂。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唱和欣賞了以“故鄉”為主題的歌曲,從你們的歌聲中充分感受到大家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和愛戀之心。 同學們課后可多去搜集、多聆聽有關故鄉的歌曲,我們一起伴隨著歌曲《鄉間的小路》,開心地離開教室。同學們再見! 用多種方式抒發對“故鄉”的情感,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附: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在理解歌詞、掌握歌曲節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表現歌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鄉間的小路》是一首流傳甚廣的臺灣校園民謠,因此學生也比較熟悉。在教唱時歌曲的學唱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學生就能掌握,因此在演唱形式和情緒上我采用了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比如表演唱等,我讓學生自己設計演唱的形式和適合歌曲情緒發展的律動,并用打擊樂器創編節奏為歌曲配伴奏,使學生有了自由發揮的機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很濃。在歌曲學會之后再拓展欣賞另外一首日本歌曲《小村之戀》,讓學生了解通俗唱法的風格,同時通過聆聽感受到《鄉間的小路》和《小村之戀》在地區風格和情緒表達上的不同,使學生對那個年代的校園生活、社會背景等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這樣就更有助于使學生的情感貼近音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