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森林狂想曲》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是擁有全世界第一張臺灣大自然音樂的光碟,是荒野探險家徐仁修、自然錄音專家劉義驊、自然觀察家楊雅棠、留美制作人吳金黛、金曲獎制作人及演奏音樂獎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為臺灣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樂創作。制作過程耗時5年,深入全臺山林實地錄音,共收集臺灣鳥類、蛙類、蟬類、蟲類、山羌、獼猴、飛鼠、溪流……等近100種臺灣自然聲音;新穎并充滿創意的制作概念,使樂曲中的自然音源與音樂的節奏、調性相合無間。本曲由三個不同的主題旋律伴著多種自然聲音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樂曲開始由弱到強似由遠及近的鳥聲、蛙聲……把我們帶到了美麗的熱帶森林。隨即奏響的第一主題節奏明快,旋律跳躍,似森林深處的溪水、山泉,緊接著笛子和小提琴輪流奏響主題,雖然一中一洋,但不感到異樣,配以輕快的伴奏配器,似乎帶有一絲喜悅的感覺,似乎是一個熱鬧的開場白。你可以聽聽各種大森林的動物,合著曲子有節奏地叫著,還有蛙的聲音。一場森林音樂會就要開始了…【教學目標】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樂,能輕快活潑哼唱主題旋律。2、能分辨出主題A、B、C三段主題旋律,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3、感受森林的無盡魅力與神奇,深刻體會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意識到保護環保意識從身邊建起,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從身心兩個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長,對于知識的追求也與日俱增。語言的發展也是如此。他們對各種知識和新鮮事物都很感興趣,同時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時他們對一些基本樂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教學內容】一、聽森林1.初步感受音樂①樂曲的情緒什么樣的?(歡快、優美)②在樂曲中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小鳥,青蛙,蟬,流水,風……)③你可以給這首樂曲起個名字嗎?(這描寫是什么地方呢)播放音樂,教師引導學生用動作感受音樂。2.介紹《森林狂想曲》師:提到這首樂曲,我要給大家講個故事。臺灣有位音樂家,有一天看了這樣一則新聞:在南美洲有一種體積很小的鳥,每年都從南美洲飛到北美洲去產卵下蛋,而當地的政府為了經濟利益,把大量的森林開采了,以至于小鳥越來越少,存活下來的也很瘦小。這位音樂家看到一個個生命就這樣沒有了深有感觸,決定做點什么。于是和幾個好友親自深入到森林采集各種自然聲音,再配上優美的旋律于是就形成了今天這首《森林狂想曲》。而這整整耗時了五年的時間。師: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觸呢?(保護環境)二、唱森林1.欣賞A主題師:老師先帶你們悄悄地進入森林聽聽第一段旋律是怎樣出現的,他又有什么變化呢?(力度從弱到強,我們離森林的距離越來越近)師:那它的情緒是什么樣的?(歡快 跳躍)(2)畫旋律線教師引領學生畫A主題的旋律線(3)模唱旋律師:現在你可不可以試著唱一唱?我們唱什么好呢?剛才我們聽到了好多的小動物聲音,你會模仿哪一個。學生用動物的聲音來模唱2.欣賞B主題師:我們先來聽聽下一段旋律是什么樣子的,還是歡快跳躍的嗎?(優美自由)(1)畫旋律線生帶著指旋律線師:像什么(四顆樹)師:那你可以直接用肢體動作表示嘛?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表現師:動作這么快就出來了,你們真厲害。提到舞蹈我們還需要互動和配合,你們可以怎么做到嗎?教師引導學生和同桌相對完成舞蹈動作跟著音樂做一遍。(3)模唱旋律接下來呢?唱一唱 換個動物(看旋律線)(4)聽辨樂器師:B主題在同學們的努力下我們也學會了。老師截取了用不同樂器演奏的B主題,我們來聽聽都有什么樂器呢?(笛子 小提琴 吉他)師:笛子是民樂,小提琴是西洋樂,兩者之間并不感到沖突反而聲音更加美妙,所以音樂是不分國界的。3.欣賞C主題師:兩段旋律我們都學會了,那接下來這段旋律它的情緒又是什么樣的呢(熱烈歡騰)根據先開始的經驗我們可以有什么樣的肢體動作?現在三個主題你們會不會唱了,回憶一下 情緒 動作三、辯森林在整首樂曲中,ABC三個主題分別出現了幾次?聽到之后快速的動作表現 然后告訴老師是哪個四、演森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歌曲。5、拓展森林找個你喜歡的課堂樂器一起和森林歌唱吧。(三角鐵,鈴鼓,沙錘)6、小結: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動植物更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為了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大家園,讓我們從現在起,做一個環保小使者,努力讓我們的家園更美麗。好不好?那么今天的森林之旅就到這里了。大家再見!音效BBCA音效BBC音效音效B音效BC音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