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五下第六單元《花鼓》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內容:1.唱:《鳳陽花鼓》2.聽:鋼琴獨奏《花鼓》教學目標:1.用優美動聽的聲音哼唱旋律,感受音樂中人們活潑快樂的情緒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2.哼唱主題曲譜,加深對樂曲的了解和認識。進一步養成靜心聆聽音樂的習慣,了解民族民間音樂是音樂家創作音樂的素材和源泉,音樂的發展需要傳承與創新,音樂無國界,只有世界的才是永恒的。3.通過熟知主題,了解音樂的變化,知道音樂家在創作音樂時分別采用了安徽和江蘇兩首民歌的素材,借鑒了西方復調音樂的創作方式。4.利用生活(自制花鼓)和身邊的物體(桌子當鼓)、紅領巾當紅綢舞動旋律,表現音樂中鑼鼓的節奏,初步嘗試合作表演,感受、表現音樂,在音樂的創作和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感悟和表現能力,進一步感知音樂的能力。教學重、難點:1.哼唱主題主旋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2.感受音樂的不同主題和復調音樂的創作3.分析對比音樂的段落,嘗試用音樂的語言來記錄。4.用不同的方式合作表演,感受、表現音樂,在音樂的創作和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感悟和表現能力,進一步感知音樂的能力。教具準備:1. 精心制作課件2.自制花鼓;桌子當鼓;準備兩根紅領巾當紅綢3.鳳陽花鼓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同學們好,歡迎來到音樂課堂,我們將一起渡過快樂的音樂40分鐘。首先,請欣賞老師為大家帶來的一段表演。1.《鳳陽花鼓》配樂2.道具:鳳陽花鼓3.師介紹鳳陽花鼓:最初,是勞苦的人民用來賣藝討生活的,如今,花鼓發展成了一種民間歌舞表演藝術。2006年為收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模仿老師的表演敲一敲自制的花鼓。出示節奏:X - X X5.音樂家瞿維介紹,揭題著名的音樂家音樂家瞿維就采用了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素材創編了器樂作品《花鼓》,請欣賞音樂。二、音樂欣賞(一)第一部分1.欣賞主題1師:接下來,讓我們欣賞《鳳》片斷,你能聽出是用哪種樂器演奏的嗎?交流:鋼琴 ,被稱為是“樂器之王”2.再次欣賞,要求:聽音樂,在心里默唱,再次熟悉音樂。3.揭示:這是第一部分的主題音樂4.感受主題:唱詞、擊鼓5.完整聽第一部分:主題一在這一部分出現了幾次?每次出現都一樣嗎?音樂的情緒如何?(2次;第一次高音區,第二次低音區;活潑歡快)6.長音處的變化:豐富、飽滿7.再次聽音樂,手勢感受長音處一連串音符的變化8.小測試9.我的評述(二)第二部分1.完整聽音樂思考:音樂可以分成幾部分?有沒有熟悉的音樂?2.第二部分情緒有變化嗎?好像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3.仔細聽聽,這段音樂中隱藏了一首什么民歌?1)揭示:《茉莉花》2)對比分析音樂旋律,跟琴唱一唱.4.參與表現5.我的評述(三)第三部分1.仔細聽,主題一在這一部分出現了幾次?分別在哪個音區出現的?2.第三部分除主題一的旋律你還能聽出什么音樂?3.跟第一、二部分相比,音樂的情緒又有怎樣的變化?更熱烈激動。揭示:這樣的兩個主題同時出現在音樂中,稱為“復調”4.參與表現5.我的評述(四)其他部分過渡:完整聽音樂,樂曲除了這三個部分,還有其他音樂嗎?分別出現在什么位置?引子、連接、尾聲1.引子聽音樂——學節奏——合作2.連接與引子相同3.尾聲聽音樂——學節奏——表演4.綜合表演5.我的評述三、拓展下課。小結:這是一首采用中國地方民歌為素材,借鑒西方音樂的復調音樂的創作方法,中西結合,發展、創新民族音樂的作品,像這樣的作品我們的音樂教材中還有很多,如《牧童短笛、瑤族舞曲、春節序曲》等,請同學們課后注意搜集和欣賞這類作品,做傳承和創新音樂的接班人。教學反思:《花鼓》是我國早期具有成熟民族風格的鋼琴獨奏曲。作者瞿維作于1946年,在創作時借鑒和應用西方傳統的音樂創作技法,又從中國的民間音樂中汲取豐富的養料,尋求與人民大眾所熟悉的欣賞習慣相適應的創作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區域性風格和地方特點,它所表現的音樂形象貼近時代、反映潮流、富有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展示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風貌。它為后人創作富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曲和刻畫時代精神,樹立了典范。作品題材新穎、內涵豐富生動,性格明快開朗,感情真摯淳樸,反映了新時代人們積極向上、開朗樂觀的精神風貌。音樂表現了一個民間熱烈的歌舞場面。樂曲開頭的引子,摸擬民間鑼鼓的節奏和音響:一段開場鑼鼓過后,仿佛場面已經打開,《鳳陽花鼓》的主題出來,歡悅的舞蹈正式開始:中間段是輕歌曼舞,曲調是《茉莉花》的演變,行板:中段過后,再現第一段的曲調,但通過新的鋼琴織體,音樂比開始時更為熱烈、歡騰。與此前的中國鋼琴曲相比,《花鼓》具有更濃重的民間氣息。是用鋼琴這件洋樂器表現中國鄉土氣的成功創作,開拓了鋼琴音樂美的新天地。“鳳陽花鼓”是源出于安徽鳳陽的一種花鼓舞,通常由男女二人表演,男演員手拿小鑼,女演員身背著橢圓形小鼓,邊敲打邊歌舞。鋼琴作品以安徽民歌“鳳陽花鼓”和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曲調為題材加以變化作為兩個主題,第次展現,并運用復調手法使兩個主題相互交織,不斷變化發展。貫穿全曲的鑼鼓節奏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們歡樂歌舞的場面以及無比喜悅的心情。《花鼓》全曲是按照快樂段——慢樂段——快樂段三部曲式的原則進行布局的。曲首14 小節的引子中采用中國最通俗、流行的鑼鼓節奏帶出了激奮的喜慶情緒, 這個節奏型引導著主題旋律的呈示、轉換、再現, 直到結束全曲, 始終為主題烘托出熱烈的氣氛。選用這樣的一首作品作為一師一優課的內容,本人覺得很具有代表性,也綜合的小學階段音樂欣賞課的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表現。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突出,容量安排適中,分塊學習,過程清晰,層層推進,難易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教學中以第一部分為重難點教學,通過聽、唱、動、演等形式反復感知主題一的旋律,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了音樂的重復和音區的變化,拿起小鼓敲一敲等感受音樂開始時那活潑歡快的旋律,了解第一部分的音樂取材于安徽民歌《鳳陽花鼓》,表現了一幅男女對舞的歡快場面;第二部分音樂通過聽辨和聲勢動作,感受到優美抒情的情緒,了解音樂取材于江蘇民歌《茉莉花》,展現的是一幅輕歌曼舞的場景;第三部分則是通過視頻現場欣賞的形式,引導學生分別關注不同的主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復調”的概念,這樣不同的主題使得音樂推向高潮,表現了一幅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教學的設計以參與表現為主線,在每一部分的學習中結合內容和音樂情緒的變化,設計了不同的聲勢動作和鼓點節奏,以男女聲音色的差異感知高低音區、復調的創作等音樂要素,通過“小測試”“我的評述”等版塊,當場鞏固學習的內容并學會恰當地表現和評價音樂。整節課融聽、唱、動、舞、演于一體,訓練了學生的多種感知,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對音樂的綜合評價和表現的能力。學生基本能完成本節課的任務,能力強的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聽辨、評述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遺憾的是:比較粗糙,細節不夠。一是課件的運行環境。由于時間比較趕,考慮也不夠周到,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網絡教室去反復試,音樂課中因為運用到大量的音樂和視頻文件,雖然也在同一運行環境的電腦中進行了操作和改進,但去網絡教室時仍然有沖突,同一音樂文件格式在前面幾張幻燈片中能正常播放,到后面就無法運行,花費大量的時間去一張張的重新插試;二是網絡教室的環境與音樂教室的環境還是有差異,前一節課結束后一節課就得跟上,不方便用琴,也無法用音樂凳來替代鼓,只能臨時用課桌代替,在學生的表演和律動中活動空間也不方便;三是老師自身的原因,由于最近連續合唱排練比較疲勞,上課示范時聲音很不好,不能給學生準確地示范,也直接影響上課的效果。需要不斷地調節自己。四是如能在平行班上試上磨煉下更利于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和客觀分析,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在教學中主題一的哼唱能用琴帶一帶可以唱得更好、更準;節奏圖譜的表演上再多點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一下,奏一奏,小組合作表現,讓學生更多、更好地參與進課堂的學習,更深地領悟音樂表現的形象和具有的鮮明的時代特征,學習新時代人們積極向上、開朗樂觀的精神風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