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教學課題 花非花學科 音樂 年級 六年級 時長 1課時教學背景分析 這首歌曲的歌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做的古詩,黃自先生為其配曲。《花非花》在曲式結構上采用起承轉合式四句體樂段,體現我國舊體詩歌一種句間的邏輯關系,四個樂句配以四句歌詞相得益彰,每一樂句都是相等的兩小節。整首歌曲的節奏不緊不松,律動從容,但有一種幽雅、深邃感;旋律線流暢,起伏不大,旋律進行以二度、三度音程為主,輔以四度以上的跳進,表達的感情深切卻不纏綿,表現了歌曲的迷離和朦朧之美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歌曲,使學生了解此曲作者、歌詞以及歌曲背景,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與呼吸在歌曲中的運用,為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2、使學生掌握歌曲的旋律、音準及語言的準確性。 3、了解本詩的作者,感受我國豐富的古詩文化,喜愛學習古詩古曲等民族音樂。重難點 1、通過學習歌曲,使學生了解此曲作者、歌詞以及歌曲背景,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與呼吸在歌曲中的運用,為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2、使學生掌握歌曲的旋律、音準及語言的準確性。教學方式與策略 自主體驗,引導分析,互動交流。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內容 活動意圖 時間分配一、 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發聲練習。1=C至1=G 發聲練習 5分鐘二、講授新課 1、導入新課 出示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讓學生說說詩的作者是誰? 揭題“今天,老師也為大家帶來了一首白居易的詩。不同的是,是用歌聲來表現詩句的,我們一起欣賞!” (聆聽“花非花”) 介紹歌曲作者黃自 黃自(1904—1938年),字今吾,江蘇川沙人。1916年入北京清華學校開始學習音樂。他是我國20世紀20年代成長起來并在美國留學深造、于20世紀30年代活躍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作曲家,以自己平生所學,熱情地投入到音樂創作、音樂教育等領域,培養了賀綠汀、劉雪庵、陳田鶴、江定仙等一大批音樂家,為我國20世紀30年代的專業音樂院校建設、音樂教育事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他在中國近代音樂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 出示圖片,介紹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gui)(今山西渭南北)。 了解曲作者黃自,代表性作品有《花非花》、《點絳唇·賦登樓》、《南鄉子》、《玫瑰三愿》、《春思曲》等 5分鐘教唱歌曲 a、先用“lu”模唱。 b、按節奏讀歌詞。 c、學生輕唱歌詞。 (注意音準,尤其是高音部分,需要較強的氣息控制。延音記號,Re處1拍半,結尾Do處3拍) 完整唱詞。(有強弱的演唱,首先要注意弱音開頭,不要唱的太重,中間部分的由強到弱,結尾部分的漸弱要控制好,每一句的吐字要掌握好。) 15分鐘3、歌曲唱法和情感處理。 4.再唱歌曲,用歌聲表達詩中的惆悵柔美。 5.請生說說歌中的P和漸弱起的作用,師總結 6.分組演唱。 隨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請生討論這首詩的意思,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總結,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詩中的惆悵柔美,對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弱音記號: p 弱 pp 很弱 漸強記號:f 漸弱(漸慢)記號:> 10分鐘三、課堂小結 5分鐘板書設計 花非花 弱音記號 p 漸強記號 f 漸弱記號 >教學特色與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感受音樂與詩歌結合得完美貼切、珠聯璧合,對以我國古典詩詞為題材的聲樂作品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學生能夠詠唱三首古詩詞,知道珍惜光陰和美好事物的道理。學生能夠用頭聲位置、有氣息支持的聲音背唱《花非花》。學生能夠完整的演唱歌曲,并結合力度記號進行有感情的演唱。 總體來說,在教學中可通過分析詩詞、朗讀詩詞進而分析音樂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也可采用引入有關詩詞或文學作品的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歌曲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