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森林狂想曲》教學設計1、教學內容人音版新教材四年級音樂下冊第五單元《森林狂想曲》。二、教材分析本課是人音版新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風景如畫的音樂教學內容,這個單元的內容都是和大自然有關,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引導學生愛護森林,保護環境。本課《森林狂想曲》則是根據主題旋律、樂器音色等方面進行樂段的聽辨,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記憶力。三、學情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系統掌握了一些音樂的基本知識,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還有一些音樂記號,也有了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創編能力和模仿能力,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系統地學習,以獲得更多的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加深對音樂的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四、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樂曲《森林狂想曲》,感受由大自然音響與音樂完美結合所帶來的美妙體驗,豐富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愛護森林,保護環境。2.通過“聲勢”律動、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聽辨并記憶樂曲各段主題旋律,感受樂曲情緒。3.能夠完整聆聽樂曲,掌握主題出現的順序及次數。五、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能夠完整聆聽樂曲,聽辯樂曲主題。2.難點:聽辨各段主題旋律,掌握主題出現的順序及次數。六、教學方法聆聽法、模唱法、律動法、問答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七、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卡片 絲帶 沙槌 碰鐘八、教學過程(一)師生演唱問好歌。(二)發聲練習。1=C-F 2/4 5 5 5| 3 3 3| 1 3 5 3 |1 —||La lala la lala lala lala la —(三)熱身活動。(師彈奏《森林狂想曲》主題音樂,講解要求,生律動熱身。)【設計意圖】在熱身活動中讓孩子們對主題的音樂建立有意注意,在感官上加深印象,看似玩的過程中完成對主題的輪廓記憶。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四)新課導入。師:“同學們太棒了,你們到過大森林嗎?你所知道的大森林是什么樣的呢?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進入美麗的大森林,我們一起來聽聽看這首關于森林的狂想曲你都聽到了什么 ”(聆聽歌曲片段并揭示課題《森林狂想曲》。生自由回答,師總結。)【設計意圖】以談話的方式帶學生進入教學內容,以之前記憶的主題輪廓為基礎,懷著好奇心開始“審視”樂曲,對于樂曲學習是好的開始。(五)新課教學。1.分段聆聽。(1)聆聽樂曲主題。a.設問:“在音樂中有沒有讓你覺得熟悉的旋律?聽后什么感覺呢?”(師總結并點出主題旋律。)b.跟琴“la”音模唱旋律。(PPT出示主題曲譜。)C.律動表演樂曲主題部分。(播放音樂,聽到主題旋律時,師引導學生模仿吹笛子動作表演。設問:“這段旋律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除了這段旋律你還聽到了哪些旋律?”)【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思考、模唱再到嘗試唱譜,由教師引導學生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自主學習、強化記憶主題旋律。(2)聆聽樂曲主題。a.初次聆聽主題旋律。(師彈奏主題旋律,生仔細聆聽。)b.再次聆聽主題,師生手劃旋律線。(師引導生手劃旋律線感知旋律走向。)【設計意圖】反復聆聽下,由教師引導學生手劃旋律線感知樂曲主題的旋律走向,以體驗為主的切入式教學,學生更容易掌握。c.設問:主題旋律是用什么樂器演奏?它有什么音色特點?(播放小提琴主奏主題,師總結—小提琴音色明亮細膩,優美婉轉。)d.對比聆聽小提琴與木吉他演奏的主題。(對比聆聽不同樂器演奏的主題,聽辯音色特點。)e.分組模唱主題。f.絲帶律動表演主題。【設計意圖】在多維音樂活動中,通過聆聽、模仿、體驗達到感知,記憶和理解主題。(3)聆聽樂曲主題。a.師:“除了主題和主題,你從我的琴聲中還捕捉到了哪段旋律?它有什么旋律特點?”(師串聯彈奏主題,主題,主題。)b.打擊樂器表演主題。(部分學生上臺用沙槌、碰鐘表演主題,其余學生配合表演聆聽主題。)2.完整聆聽樂曲。(1)師彈奏樂曲第一部分,學生聽辯主題出現順序。(師按照樂曲主題、、出現順序彈奏旋律,生聽辯各主題出現的順序并用動作回答。)【設計意圖】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要開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樂曲基本掌握的情況下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樂曲結構梳理和概括,開發學生音樂想象力的同時又鞏固了對樂曲主題旋律的記憶和聽辯。(2)分小組按主題表演全曲。小組任務:各主題分別出現幾次?【設計意圖】在分段聆聽和記憶旋律后,進行不同主題不同動作的整體聆聽,讓學生把記憶的旋律片段有效整合,對樂曲進行整體把控。3.師簡介樂曲創作背景。(6)小結收獲。師:“同學們這節音樂課即將結束,能分享一下你們本節課的收獲嗎?”生:“……”師:“真的很不錯,你們在快樂中收獲了知識,通過聆聽懂得了要愛護森林,保護環境。老師為你們鼓掌!”(7)下課。隨《森林狂想曲》絲帶律動離開教室。九、板書設計森林狂想曲主題 7次主題 4次主題 2次主題出現順序: -----十、課后反思本課是人音版新教材四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風景如畫的音樂教學內容,這個單元的內容都是和大自然有關,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引導學生愛護森林,保護環境。本課《森林狂想曲》則是根據主題旋律、樂器音色等方面進行樂段的聽辨,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記憶力及音樂鑒賞能力。現將本節課教學情況作如下反思和分析:(一)教學目標設定符合音樂鑒賞的標準。針對本堂課的內容,我設計的三維教學目標依次為:1.通過聆聽樂曲《森林狂想曲》,感受大自然音響與音樂完美結合所帶來的美妙體驗,豐富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愛護森林,保護環境。2.通過多維音樂活動、模擬演奏動作、小組合作、打擊樂器伴奏、舞蹈等多種方式聽辯并記憶樂曲各段主題旋律,了解主奏樂器及主題出現的順序、次數。3.能夠完整聆聽樂曲,感受各主題情緒。教學重點是能夠完整聆聽樂曲,聽辯樂曲各主題。教學難點是聽辯并記憶樂曲各段主題旋律及出現的順序及次數。(2)教學環節合理。1.遵循欣賞課的教學規律,以“玩”促學。在課堂之初,在看似玩的活動中讓學生建立對主題旋律的有意注意,由淺入深的形成對主題旋律的記憶。2.聆聽賞析作品,以固定律動、樂器突破難點。在音樂聽辯中以各主題不同的音樂情緒為主線,規定各主題的表演動作和方式,并自始至終的貫穿于整個課堂中,這就讓學生在理性思維上對樂曲各主題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在課堂尾聲再由學生直接聽辯教師琴聲中的各主題出現順序時就顯得水到渠成的感覺。3.多維度的表現音樂。在整個作品賞析中,有空間運動的聽辯,律動參與感知,模唱主題表演,打擊樂器表現,小組合作聽辯等多維度的表現感知音樂。4.拓展延伸,升華主題。對于全曲的分主題表演和情境表演,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同時達到了對樂曲的賞析,做到了完完全全的“聽透”了音樂。(三)多種方式參與,豐富音樂課堂。1.多媒體輔助教學。以ppt、圖片、影像等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創設一個直觀形象的學習環境。2.絲帶、打擊樂器增添音樂色彩。在聽賞音樂的過程中,讓學生用絲帶、打擊樂器感知樂曲情緒,并為主題旋律伴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課堂效果良好。3.生生互動,小組合作,師生互動閃耀課堂。樂曲不同主題不同情緒,通過生生合作,“小老師”引導,小組合作聽辯,教師與學生互動舞蹈等方式,表現音樂,讓整個課堂更加完整,并隨之推向高潮。(四)課堂亮點。1.教學設計完整,能以活動滲透,完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針對主題旋律記憶,旋律聽辯,主題出現的順序、次數和樂曲情緒與各主題的演奏樂器與形式等課堂難點均在有針對性的音樂活動中進行,并且做到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沒有出現枯燥、乏味的純理論性的講解,課堂“活”而不亂,收放自如。2.課堂容量大,形式多樣,氣氛活躍,教師自身素養高。以教師彈奏為主體的聆聽手段,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樂曲的旋律以及各主題情緒的區別,相對于單一的音頻播放,豐富了聆聽的多樣化,而且對于學生的聽覺刺激較為深刻,對旋律記憶更加有利。在活動的設計中能很好的使用教室空間,道具及打擊樂器來活躍課堂氣氛,為課堂服務,使課堂“動”了起來,使學生的參與感加強,豐富了教學的多樣化。3.生生互動,小組合作,師生互動形式多樣,評價機制完善。(五)自我評價與不足之處。整堂課下來,突破了自我,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解決了重難點,學生“聽懂”了這首曲子,能夠區分各主題并哼唱,課堂節奏流暢,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參與度也不錯。不足之處是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感覺略有美中不足。未來還需不斷努力,追趕超越,繼續前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