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嘎達梅林》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聆聽男低音獨唱《嘎達梅林》,感受歌曲情緒、男低音音色及旋律特點。并能通過彈奏歌曲旋律進一步體驗、表現作品。(2)聆聽馬頭琴五重奏《嘎達梅林》,了解馬頭琴,感受馬頭琴音色、樂曲段落結構、主題每次的不同變化,并能用電子琴隨樂曲彈奏主題,進一步體驗、表現樂曲。過程與方法:通過講述嘎達梅林的英雄壯舉,不僅使學生了解嘎達梅林,更激發學生英雄情懷與學習熱情。通過聆聽、劃旋律線感受作品,并以電子琴彈奏歌曲旋律、樂曲主題的方式更深一步體驗、表現作品。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深刻了解、聆聽感受、彈奏表現嘎達梅林的英雄形象,激發學生的英雄情懷與家國情懷。教學重點:聆聽兩首不同表現形式的《嘎達梅林》,感受作品情緒、表現特點,并能電子琴彈奏歌曲旋律、樂曲主題。教學難點:聽辯器樂作品中主題每次的變化,并用電子琴分聲部彈奏。教學地點:電子琴教室。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電子琴。學生用具:電子琴、歌(樂)譜片。教學過程:一、聆聽故事《嘎達梅林》,激發英雄情感與學習熱情。(播放課件)師:“這里是我國北部蒙古族地區著名的科爾沁草原。截至在80多年前,這里的牧民一直在這片美麗的草原上幸福而平靜的生活著。可是當時這里的達爾罕王公勾結腐朽的民國政府以“放墾”為由,出賣牧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勇敢的進行武裝起義。1931年4月5日,也是清明節這一天,嘎達梅林率領的僅存30余人抗肯隊伍在洪格爾河北岸準備渡河南去。此時,正值冰雪融化,大大小小的冰塊順流翻滾,后邊又有敵軍追擊,嘎達梅林下令強行渡河,他本人和兩位首領擔任掩護任務,戰士有的被冰塊撞倒在水中,有的中彈身亡,登上對岸的僅有20余人。突出重圍后,嘎達梅林發現還有一部分戰友未來得及突圍,于是他再次單槍匹馬殺進重圍營救戰友,這時敵軍以占領了洪格爾河南北兩岸,起義軍受到兩面夾擊,在激戰中,敵人的一發子彈擊中了嘎達梅林,英雄就這樣倒在水中,鮮血染紅了整個洪格爾河,獻出了年僅38歲的年輕生命而英勇犧牲。多少年過去了,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依然被嘎達梅林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著,于是創作了一首民歌就叫做《嘎達梅林》,深沉而悲壯的旋律流傳在科爾沁草原上,后來人們又根據這首民歌改編成許多器樂曲或其它各種版本的聲樂曲,讓后人永遠記住、懷念這名為了保衛蒙古族牧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而揭竿起義的民族英雄嘎達梅林”。二、聆聽兩首不同表現形式的《嘎達梅林》(一)聆聽男低音獨唱《嘎達梅林》1.帶著如下問題聆聽歌曲《嘎達梅林》(1)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2)“男低音”的音色特點是怎樣的?2.邊劃旋律線邊聆聽歌曲,感受歌曲旋律特點并劃分樂句。(1)歌曲旋律特點是怎樣的?(2)歌曲旋律可分為幾個樂句?3.指名彈奏歌曲旋律。4、全體隨歌曲彈奏旋律。(二)聆聽馬頭琴五重奏《嘎達梅林》:1.簡介馬頭琴(播放課件)馬頭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樂器。因琴頭雕刻成馬頭狀而得名。其音色悠揚、深沉、寬廣,充分體現蒙古族的性格與內涵。提問預習內容:(1)樂曲可分為幾個段落?(2)主題出現了幾次?(3)每次主題在音區、音色、速度、伴奏樂器、表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3.邊聽樂曲邊板書總結記錄如上問題。(播放課件)師:首先出現的是引子部分,馬頭琴激越的演奏立刻波動人的心弦,定音鼓的有力敲擊,引出馬頭琴低沉哀婉的旋律,把人們帶入遙遠的回憶......低音弦樂引出主題第1次,進入A段。弦樂頓促的節奏引出主題第2次,進入B段。弦樂急促的號角聲引出主題第3次,進入C段。這是尾聲,鼓樂齊鳴,節奏有力,速度加快,仿佛號召戰士們勇往直前。馬頭琴悠揚的琴聲預示著勝利的到來,最后樂曲在馬頭琴模仿疾馳的馬蹄聲中結束。4.找三組同學,每組兩人,一個彈旋律聲部,一個彈伴奏聲部,分別彈奏三次主題。5.全體學生分主旋和伴奏兩個聲部連起來彈奏三次主題(中間格8拍)6.最后完整聆聽、表現音樂,在出現主題時隨音樂分聲部彈奏主題。三、總結提升:同學們,嘎達梅林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這節課我們聆聽英雄、歌唱英雄、演奏英雄,不僅提高了我們的音樂技能,更激發了我們的家國情懷、英雄情懷。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是由許多其他像嘎達梅林這樣的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和鍛煉,為家邦的昌盛、為民族的復興,做一名像嘎達梅林一樣的真正民族英雄!板書設計:嘎達梅林段落 次數 音區 音色 速度 伴奏樂器 情緒A 1 低 低沉 慢 鋼琴+弦樂 悲傷、懷念B 2 高 高亢 中 弦樂+定音鼓 歌頌、抒情C 3 中 渾厚 快 弦樂+定音鼓 齊心協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