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上期末復習專題2水和溶液知識點一、 水的組成1. 實驗儀器:水電解器,直流電源。2. 實驗裝置:如圖3. 實驗現象:(1)通電后,兩個電極上都有氣泡產生。(2)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壁b內產生的氣體體積小,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a內產生的氣體體積大,且玻璃管b與比玻璃管a產生氣體的體積比大約為1:2。4. 氣體的檢驗:玻璃管b中的氣體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玻璃管a中的氣體被移進火焰時能夠燃燒,火焰呈淡藍色,如氣體量少可能發出爆鳴聲,證明是氫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水氫氣+氧氣5. 實驗結論:(1)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2)水在通電的條件下發生了分解反應,生成了氫氣和氧氣。6. 水分子的構成:7. 氫氣和氧氣的性質、用途比較氧氣 氫氣物理性質 相似點 通常狀況時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溶于水,收集時都可用排水法。不同點 比空氣重,收集時用向上排空氣法。 比空氣輕,是最輕的氣體,收集時用向下排空氣法。化學性質 燃燒 可助燃。 有可燃性。氧化還原性 氧化性(M代表金屬,非金屬,如等) 還原性(MO代表金屬氧化物,如等)兩者聯系:用途 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充氫氣球,做燃料,冶煉金屬。8. 氫氣性質和制法:知識點二、 物質在水中的分散1. 溶液:(1)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我們稱之為溶液。(2)特征: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濃度和性質都相同。穩定性:外界條件不變時,溶質溶劑不會分離。2. 懸濁液和乳濁液:(1)懸濁液: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里而形成的物質。(不穩定、不均一)(2)乳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物質。(不穩定、不均一)(3)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純凈物:只有一種物質。乳化:在油脂與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潔精,能使油脂的細小的液滴均勻懸浮于水中形成乳濁液的現象。知識點三、物質的溶解1. 物質的溶解性:(1)物質溶解的能力:一定條件下物質能夠溶解的數量是有限的。(2)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質在同一種溶劑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②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③同一種物質在同一種溶劑中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2. 是否飽和溶液:(1)飽和溶液:在一定的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2)不飽和溶液:在一定的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3)相互轉化:(4)濃溶液和稀溶液:①溶有較多溶質的溶液。②溶有較少溶質的溶液。3. 溶解度:(1)定義: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為這種溶質 在 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單位(g)(2)溶解度的含義:已知某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其含義是指該物質在此溫度下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時所溶解的溶質質量。(3)溶解度與溶解性的關系:4. 溶液的配制:(1)溶質質量分數:溶質的質量和溶液的質量之比。(2)結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質是不含結晶水的化合物。(3)溶液的稀釋、濃縮:①稀釋:稀釋前后溶質質量不變②濃縮: A增加溶質;B蒸發溶劑C兩者混合知識點四、 物質的分離1. 物質的結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質以晶體的形式析出的過程。2. 常用分離方法:(1)蒸發結晶:適用與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比較小的固體物質。(2)降溫結晶:又叫冷卻熱飽和溶液結晶法。適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較大的固體物質。(3)其他幾種常用的分離方法:1、沉淀法(明礬的凈水作用,活性炭的凈水作用。)2、過濾:適用范圍:分離固體與液體混合物的操作。3、蒸餾:給液體加熱使它變為蒸汽再使蒸汽冷卻,凝成液體的方法。①蒸餾燒瓶內液體體積不超過其容積的2/3。②加熱前應在蒸餾燒瓶中加入幾粒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液體暴沸。③加熱蒸餾燒瓶時必須墊石棉網。3. 結晶水合物:(1)結晶水:有些晶體從水溶液中結晶析出時,往往要結合一定量的水。這部分存在于 吸 出晶體中的水叫結晶水。(2)結晶水合物:含有結晶水的晶體。如藍色硫酸銅晶體,也叫無水硫酸銅,膽礬或藍礬。(3)性質:風化:結晶水合物在干燥的空氣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結晶水的現象。潮解:某些晶體在空氣里會逐漸吸收空氣里的水分,變潮濕直到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為飽和溶液甚至稀溶液的現象。重點題型精煉題型一、水的分布1.透水磚是一種綠色環保建材,透水性好。如圖所示,用透水磚替代傳統的混凝土路面磚,有效減少了地面積水。從水循環的過程分析,道路鋪設透水磚主要有利于( )A.水汽輸送 B.降水 C.下滲 D.地表徑流2.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寫道:“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詩詞中的“湘江北去”體現水循環的環節是( )A.蒸騰作用 B.大氣降水 C.地表徑流 D.水汽輸送3.分布在地球各處的水處于不斷運動和相互轉化之中。如圖為部分水循環的示意圖,下列有關水循環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環節②代表水汽輸送,環節③代表降水B.水會不斷地循環,無需提倡節約用水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氣態形式存在于大氣中D.水循環中,水僅在固液兩態之間相互轉化4.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水,地球上的水通過水循環不斷地被利用。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海洋水可以通過水循環轉化為湖泊水 B.地表徑流水量一定與植物蒸騰量相等C.水循環的環節只有蒸發、凝結和降水 D.人類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資源是海洋水5.在下列四種情況中,水循環不夠活躍的是( )A.赤道附近 B.森林覆蓋良好的水庫區 C.東海海域 D.沙漠地區6.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不斷地循環,如圖甲所示。(1)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水在陸地和海洋表面不斷地蒸發成水汽,植物的 作用也向大氣輸送了一部分水汽。(2)降水損失量是指降水后被地表吸收、滲透的水量。如圖乙所示為不同地表降水損失量隨時間變化圖。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損失量不同的水循環環節是 。(選填“地表徑流”“地下徑流”或“下滲”)7.水的循環示意圖中,序號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如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1)序號②表示水循環中的 環節;(2)下列三個地區,水循環最活躍的是 (填字母)。A.冰川廣布的南極大陸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區C.森林覆蓋良好的水庫區題型二、水的組成8.如圖是利用注射器進行電解水的創新實驗,其中電極插入注射器筒內。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作用是增強水的導電性B.反應一段時間后,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分數減小C.實驗成功時,左邊注射器收集到的氣體體積約是右邊的2倍D.與電源負極相連端產生的氣體具有可燃性9.電解水實驗反應一段時間后,用燃著的木條檢驗生成的氣體,記錄的現象如下表。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兩電極 正極端的玻璃管 負極端的玻璃管現象 有氣泡 體積為5.15mL,木條燃得更旺 體積為10.38mL,氣體燃燒A.通電前應將玻璃管內空氣排盡B.兩電極產生氣泡的速率不相同C.正極氣體為氧氣,負極氣體為氫氣D.本實驗可說明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10.下圖為水電解過程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構成的B.這個微觀示意圖說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成的C.水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說明水分子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D.以上微觀示意圖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11.氫能源是一種高效環保的能源,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更好的催化劑和技術手段,以降低電解水獲得氫氣的成本。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水分解得到氧氣和氫氣說明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B.電解水時兩個電極上產生氣體的體積比為2:1(或1:2)C.電解水發生的反應為分解反應D.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和質量不發生改變12.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物質,且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相互轉化之中。(1)圖1為水循環示意圖,請回答珊溪水利樞紐工程是溫州人民的“大水缸”,從文成珊溪水庫調水到瑞安,主要是對 的改變。(2)圖2是電解水簡易裝置,小科通過實驗,知道水是由 組成,其中檢驗在陽極產生氣體的方法是 。(3)課后,在老師的幫助下小明對水的電解實驗裝置進行了創新改進(圖3),對比圖2和圖3,你認為改進后的優點有哪些?(至少寫出1條) 。(4)圖4是水電解的微觀示意圖,其中反應過程的正確順序是 。(填寫字母)13.如圖所示為電解水實驗的裝置圖,電解水時,常在水中加入氫氧化鈉來增強溶液的導電性,而氫氧化鈉在此過程中不會變成其他物質。(1)由圖可知 (選填“a”或“b”)管中的氣體是氧氣。(2)若b管產生5毫升氣體,則a管產生氣體約 毫(3)在電解過程中,氫氧化鈉的溶質質量分數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題型三、物質在水中的分散情況14.碘在下列三種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據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物質 碘溶劑 水 酒精 汽油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A.將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會形成碘的水溶液B.將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當外界條件不發生變化,久置以后不會分層C.將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攪拌后,可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D.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能力不同15.下表是碘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若要除去衣服上沾上的碘污漬,最好選用( )溶劑 水 酒精 苯(有毒) 汽油碘的溶解性 微浴 可溶 易溶 易溶A.水 B.酒精 C.苯 D.汽油16.學生早餐時最常飲用的是鮮榨豆漿和牛奶,豆漿中常有黃豆固體小顆粒。從物質在水中的分散情況看,豆漿和牛奶分別是( )A.懸濁液、溶液 B.溶液、乳濁液 C.懸濁液、乳濁液 D.溶液、懸濁液17.下列概念間的關系符合如圖所示關系的是( )選項 X Y Z① 溶質 溶液 溶劑② 易溶 微溶 可溶③ 飽和溶液 稀溶液 濃溶液④ 懸濁液 乳濁液 混合物A.① B.② C.③ D.④18.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液體”,下列對這些“液體”的認識,正確的是( )A.鹽放進水中,鹽水就是均一、穩定、透明的純凈物B.汽水倒入杯中會有大量氣泡溢出,說明氣體不能溶于水C.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當于溶劑,油污相當于溶質D.一杯鹽水敞開放置較長時間會有晶體析出,可判斷它是懸濁液19.老鴨湯是一道以美味著稱的傳統湯菜,制作原料主要有鴨、水、調料等。(1)烹飪時,下列調料中與水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有 ____。(選填字母)A.食鹽 B.料酒 C.植物油 D.胡椒粉(2)為確定燒好的整鍋鴨湯咸淡情況,可用調羹舀一勺湯進行品嘗,因為一勺湯與整鍋湯的咸淡情況是一致的,這體現了溶液 的特點。20.小科一家人高高興興地住進新裝修的房子里,一段時間后,小科家人經常頭痛、喉嚨痛、眼睛紅腫發炎等。到醫院檢查之后,發現身體不適的原因是新裝修的房子里一些家具的板材、加工時用的膠水中含有有害氣體----甲醛,它會緩慢地釋放出來,進入房間的空氣當中,從而危害房間內人的呼吸道和眼睛等器官。請回答:(1)如果空氣的成分中氮氣為80%,氧氣為20%,那么空氣可以類似地看成是一種 。(選填“溶液”、“懸濁液”、“乳濁液”)(2)當有害氣體甲醛進入空氣后,此時所形成的混合物中 可以看成溶劑, 可以看成溶質。題型四、物質的溶解和溶解度21.下表為氫氧化鈣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溫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溶解度/g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38 0.116 0.106A.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B.30℃時,氫氧化鈣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C.20℃時,將1g氫氧化鈣投入到99g水中,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的質量為100gD.將40℃時氫氧化鈣的飽和溶液降溫至20℃,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變22.如圖所示為蒸發氯化鈉溶液的過程,其中①→②→③為恒溫過程,③→④為升溫蒸發過程,②溶液恰好為飽和狀態,分析實驗過程,可以作出的正確判斷是( )A.在①→②過程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保持不變B.在②→③過程中,氯化鈉的溶解度不斷增大C.在③→④過程中,水的質量分數不斷增大D.在②→④過程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先不變后增大23.下圖是對某固體物質的溶液在一定溫度下進行恒溫蒸發操作的實驗記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乙中的溶液為飽和溶液B.丁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于丙C.給丙溶液升高溫度,固體一定會溶解D.甲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24.概念圖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間的聯系,如圖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聯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為無色透明B.②為水C.③可通過增加溶劑實現轉化D.④通過降低溶液溫度一定能實現轉化25.為探究硝酸鉀(KNO3)的溶解性,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實驗過程)結合硝酸鉀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溫度/℃ 10 20 30 40 50 60KNO3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A.①③中的溶液均為不飽和溶液 B.②③中溶液的質量:③>②C.②③④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③>②>④ D.④中析出晶體的質量是0.9g26.“天氣瓶”和“彩球溫度計”是兩款可以獲知天氣冷暖變化的現代居家飾品。(1)圖甲為“天氣瓶”,當外界溫度降低時,瓶中晶體增多。由此可推測瓶中晶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 。(2)“彩球溫度計”可用于粗略地測量環境溫度。它是由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和密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液體組成。乙、丙所示是同一支彩球溫度計在不同環境中彩球穩定后的分布情況,則 所示環境溫度較高。(選填“乙”或“丙”)27.下表為兩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請回答:溫度/℃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氯化鉀 34.0 40.0 45.6 51.5 56.7硝酸鉀 31.6 63.9 110 169 246(1)40℃時, 將 30 g 氯化鉀加入到 50 g 水中, 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飽和”或“不飽和”)。(2)將 20℃時硝酸鉀和氯化鉀的兩種飽和溶液升溫至 60℃,則升溫后兩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 是:硝酸鉀 氯化鉀(填“>”“<”或“=”)。題型五、溶液的計算28.下列關于 a、b 數值的比較中,a 一定小于 b 的是( )A.不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b%B.同一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溶解度為 b 克C.某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向其中加入少量該物質后,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b%D.某物質的溶解度在低溫時為 a 克,高溫時為 b 克29.在某溫度下,向80g水中分三次加入氯化鉀(KCl)固體,充分溶解。加入的氯化鉀的質量與所得溶液的質量如圖所示。(1)該溫度下,氯化鉀的溶解度為 g(2)步驟③所得溶液的質量m為 g。(3)假設步驟①、②、③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分別為a、b、c,則它們的大小關系是 .(用“>”、“=”或“<”表示)30.某同學進行硫酸銅晶體(化學式為CuSO4·5H2O)的制備和生長實驗,配制了某溫度時的硫酸銅熱飽和溶液,靜置、冷卻到室溫,觀察晶體的生長,如圖。(1)能判斷原硫酸銅溶液已飽和的方法是____。A.觀察顏色,溶液藍色較深B.溶液冷卻,有藍色晶體析出C.蒸發少量水,有藍色晶體析出D.加入硫酸銅晶體,晶體質量不變(2)現稱取49克無水硫酸銅溶于水,配成150克某溫度時的熱飽和溶液,再冷卻到室溫,共析出50克硫酸銅晶體,請計算該室溫時硫酸銅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31.用毛筆蘸取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畫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凈,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樣,一幅精美的竹片畫就制成了。(1)稀硫酸在烘干的過程中成為濃硫酸,使富含纖維素的竹片呈現黑色或褐色,這是利用了濃硫酸的 性,在這個過程中竹片發生了 變化(選填“物理”或“化學”)。(2)直接用濃硫酸在竹片上畫花具有危險性,必須將濃硫酸進行稀釋。在實驗室把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稀釋成5%的稀硫酸,需用量筒量取 毫升的蒸餾水,稀釋時需要的玻璃儀器有燒杯、膠頭滴管、量筒和 。32.t℃時,將質量均為a克的甲、乙兩種溶液進行恒溫蒸發。甲、乙析出晶體的質量與蒸發溶劑的質量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B點對應的乙溶液是 (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2)圖中A點對應的甲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100%。(從a、m、n中選擇,用代數式表示)33.在電解水實驗中,往往加入少量硫酸以增強水的導電性。小科分別在等量的蒸餾水中加入不同體積的同種硫酸,利用如圖甲所示的置做了三次實驗,測出收集20毫升氫氣所需的時間,記錄的數據如下:序號 1 2 3蒸餾水的體積/毫升 200 200 200加入硫酸的體積/毫升 10 5 2收集20毫升氫氣所需的時間/秒 396 578 1231(1)圖甲中的A端為電源 (填“正”或“負”)極。(2)小科發現:每次實驗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中,產生氣泡的速度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乙所示。請結合上述實驗數據說明曲線變化的原因: 。(3)若實驗中將100克4%的硫酸溶液通電一段時間后,硫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變為5%,則被分解的水的質量為 。34.由于水的導電性很弱,為了增強水的導電性,做電解水實驗時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固體(在水電解過程中,氫氧化鈉質量和性質都不發生變化)。把180克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為1%的溶液進行電解,電解結束后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為1.5%。(1)180克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溶質氫氧化鈉的質量為多少 (2)在水電解過程中,有多少克水被電解了 (3)在配制1%的氫氧化鈉溶液時,不會引起溶液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偏小的是____。A.量筒量取水時仰視B.燒杯用蒸餾水潤洗后直接配制溶液C.轉移已配好的溶液時,有少量液體濺出D.將稱量好的氫氧化鈉轉移到燒杯中,有部分灑落在桌上題型六、物質分離與提純35.下列混合物的分離方法不正確的是( )A.泥沙和食鹽(溶解和過濾) B.水和酒精的混合物(蒸餾)C.硝酸鉀中混有少量食鹽(降溫結晶) D.汽油和水(過濾)36.“生命吸管(Lifestraw)”是一種快速獲取野外飲用水的吸管裝置。內裝有多種過濾器,其中濾網可去除大部分顆粒物;活性炭和離子交換樹脂可去除異味與重金屬離子;超濾膜可濾除99.99%的細菌和病毒。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凈化后的水屬于純凈物B.濾網起到過濾的作用C.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異味D.若無生命吸管,生活中殺滅細菌和病毒可以用煮沸的方法37.如圖為粗鹽提純時過濾的裝置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漏斗中的液面應與濾紙邊緣相平B.在這個操作過程中玻璃棒起到了攪拌的作用C.粗鹽提純的正確順序是溶解、過濾、蒸發D.利用該裝置可以把粗鹽水變成純凈水38.如圖是海水曬鹽的工藝流程示意圖,有關該過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蒸發池中的海水是氯化鈉的飽和溶液 B.母液是氯化鈉的飽和溶液C.結晶池中固體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加 D.海水進入貯水池,海水的成分不變39.小東為提純含少量泥沙的粗鹽,實驗操作流程(a)和查閱的氯化鈉溶解度數據(b)如下:(1)該實驗溶解氯化鈉時,加入水的合適的量約為 (選填“10”“30”或“60”)mL.(2)該實驗利用泥沙和氯化鈉溶解性的不同進行提純,操作Ⅲ的名稱是 (3)關于蒸發敘述不正確的是____(填編序號)A.器材安裝的順序是從下到上依次安裝B.用溫度計攪拌可以防止蒸發過程中食鹽飛濺C.當液體蒸干時停止加熱,用坩堝鉗夾取蒸發皿放置在石棉網上40.小璐同學從學校附近中河里取出渾濁水樣進行實驗。①將水樣靜置,用如圖裝置進行過濾,其操作不規范的是 (填序號)。a用玻璃棒引流b濾紙邊緣高出漏斗c漏斗末端頸尖緊靠燒杯內壁d將濾紙濕潤,使其緊貼漏斗內壁e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輕輕攪動以加快過濾速度②向過濾后所得水樣中加入一定量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 性除去雜質和異味。③在處理后的水樣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蕩,觀察到泡沫較少,浮渣較多,說明該水樣屬于硬水。④生活中常用 (填“煮沸”“靜置沉淀”或“過濾”)的方法進行殺菌消毒,并起到降低水的硬度的作用。⑤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必須愛惜水。下列做法有利于保護水資源的是 (填序號)。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提倡使用節水器具C.工業上冷卻水重復利用 D.園林澆灌用滴灌、噴灌答案1.C【解析】從水循環的過程分析,道路鋪設透水磚主要有利于下滲;故答案為:C.2.C【解析】毛澤東詩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中的湘江,它流經湖南省省會長沙,最后與其它三條河流一起匯入洞庭湖。 大氣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發變成水蒸氣返回大氣,一部分下滲到土壤成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著斜坡形成漫流,通過沖溝,溪澗,注入河流,匯入海洋。這種水流稱為地表徑流。湘江的水與其他河流的水匯入洞庭湖與地表徑流的形式相似,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3.A【解析】A. 圖中環節②代表水汽輸送,環節③代表降水 ,A正確;B. 水會不斷地循環,但是淡水資源有限,所以需提倡節約用水,B錯誤;C. 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態形式存在,C錯誤;D. 水循環中,水在固、液、汽兩態之間相互轉化,D錯誤;故答案為:A.4.A【解析】海洋水是地球上最龐大的水體,海洋水可以通過水循環轉化為湖泊水,故A正確;一般情況下, 地表徑流水量與植物蒸騰量不相等,故B錯誤;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等,故C錯誤。人類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即河流水、湖泊水和部分地下水,故D錯誤。故選A。5.D【解析】A.赤道附近,太陽輻射強水的蒸發強烈,附近水域又多所以水循環活躍,A錯誤;B.森林覆蓋良好的水庫區,滿足條件水源充足,森林中植物蒸騰作用強使水從液態到氣態,水循環活躍,B錯誤;C.東海海域,水源充足,東海緯度在中低緯度熱量輻射充足,水循環活躍,C錯誤;D.沙漠地區,缺少水源,干燥的氣候使沙漠地區很少有降水,水循環非常不活躍,D正確。故D符合題意。6.(1)蒸騰(2)下滲【解析】(1)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水在陸地和海洋表面不斷地蒸發成水汽,植物的蒸騰作用也向大氣輸送了一部分水汽。(2)由圖可知,不通地表降水損失量為草地<泥土地<瀝青路面<普通混凝土磚,四種地表的最大區別是水的滲透情況不同,因此造成地表降水損失量的是下滲過程。7.(1)水汽輸送(2)C【解析】(1) 序號② 箭頭從海洋上空云層指向陸地上空云層,表示云層由海洋上空進入到陸地上空所以表示水循環中的水汽輸送環節;(2)A、 冰川廣布的南極大陸,氣溫低、蒸發弱、降水少水循環不活躍,A錯誤;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區 ,沙漠地區缺水,水循環極不活躍,B錯誤;C、 森林覆蓋良好的水庫區 ,水資源豐富,森林又能促進水的蒸騰,所以是水循環較活躍的地區,是三選項中最活躍的,所以選C。8.B【解析】A.在水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作用是增強水的導電性,故A正確不合題意;B.反應一段時間后,溶質的質量不變,但是水分解后質量變小,則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分數變大,故B錯誤符合題意;C.實驗成功時,左邊注射器與電源負極相連,生成氫氣,右邊注射器生成氧氣,則左邊注射器收集到的氣體體積約是右邊的2倍,故C正確不合題意;D.與電源負極相連端產生的氫氣具有可燃性,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9.D【解析】A、為防止空氣對生成氣體檢驗的干擾, 通電前應將玻璃管內空氣排盡 ,不符合題意;B、 兩電極產生氣泡的速率不相同,正極產生氣泡速率比負極慢,不符合題意;C、 正極氣體為氧氣,負極氣體為氫氣 ,不符合題意;D、 本實驗可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符合題意;故選D。10. C【解析】A. 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構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A正確;B.水分子分解為氧原子和氫原子, 說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成的,B正確;C. 水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 ,說明水分子中有氫原子和氧原子,C錯誤;D. 以上微觀示意圖中,水分子變為氫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D正確;故答案為:C。11.A【解析】水分解得到氧氣和氫氣說明水是由氧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A錯誤。電解水時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B正確。水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反應物是一種,生成物是兩種,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C正確。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和質量不發生改變,D正確。12.(1)地表徑流/d(2)氫和氧;用帶火星的木條靠近氣體,若復燃則為氧氣(3)不接觸氫氧化鈉溶液,操作安全(4)bca【解析】(1)水庫的建立會改變地表的水流情況,所以對地表徑流有影響。(2)電解水實驗結論是水由氫和氧組成。因為氧氣有助燃性,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所以可以用這種方法檢驗氧氣。(3)相較而言避免了與液體接觸,操作更加安全。(4)水電解的微觀過程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再組合成新的分子。13.(1)b(2)10(3)變大【解析】(1)電解水時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為2:1,b中氣體體積少,為氧氣;(2)a為氫氣,電解水時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為2:1, b管產生5毫升氣體,則a管產生氣體約10毫升;(3) 在電解過程中,水電解,溶劑質量變小,溶質質量不變,氫氧化鈉的溶質質量分數變大。14.A【解析】A.根據表格可知,碘在水中溶解性為微溶。但是大量的水就可以溶解少量的碘,從而形成碘的水溶液,故A錯誤符合題意;B.碘在酒精中溶解性為可溶,那么少量的碘放入大量酒精中會形成穩定的溶液,如果外界條件不變,那么久置不會分層,故B正確不合題意;C.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為易溶,將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攪拌后,可形成均一、穩定的溶液,而溶液就是混合物,故C正確不合題意;D.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15.D【解析】A、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小,不是洗凈衣服上的碘污漬的最佳選擇,故A不正確;B、碘在酒精可溶,能除去碘污漬,但不是洗凈衣服上的碘污漬的最佳選擇,故B不正確;C、苯有毒,不能做洗凈衣服上的碘污漬的溶劑,故C不正確。D、碘在汽油中易溶,是洗凈衣服上的碘污漬的最佳選擇,故D正確。故選:D。16.C【解析】豆漿為難溶性固體分散水,形成的是懸濁液,牛奶是難溶性液體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乳濁液;故選C。17.D【解析】A、溶液由溶質和溶劑組成,Z應該是溶液,XY應該是溶質和溶劑;故A錯誤;B、易容、微溶、可溶、三者是并列關系,故B錯誤;C、溶液包含了濃溶液和稀溶液,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是交叉關系,故C錯誤;D、懸濁液、乳濁液都屬于混合物,故D正確。故選:D。18.C【解析】A.鹽放進水中,鹽水就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混合物,故A錯誤;B.汽水倒入杯中會有大量氣泡溢出,說明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減小,故B錯誤;C.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當于溶劑,油污相當于溶質,故C正確;D.一杯鹽水敞開放置較長時間會有晶體析出,可判斷它是溶液,故D錯誤。故選C。19.(1)A;B(2)均一【解析】(1)食鹽和料酒都能溶于水形成溶液,故A、B符合題意;植物油是不溶于水的液滴,形成乳濁液,故C不合題意;胡椒粉是不溶于水的固體顆粒,形成懸濁液,故D不合題意。故選AB。(2)確定燒好的整鍋鴨湯咸淡情況,可用調羹舀一勺湯進行品嘗,因為一勺湯與整鍋湯的咸淡情況是一致的,這體現了溶液均一性的特點。20.(1)溶液(2)氮氣;甲醛【解析】(1)如果空氣的成分中氮氣為80%,氧氣為20%, 空氣和溶液均一穩定特點類似,所以空氣可以類似地看成是一種溶液;(2)當有害氣體甲醛進入空氣后,空氣中氮氣含量最高,此時所形成的混合物中氮氣可以看成溶劑,甲醛可以看成被溶解的物質即溶質。21.D【解析】A、 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不符合題意;B、 30℃時,氫氧化鈣的溶解度為0.153克,則該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不符合題意;C、 20℃時,將1g氫氧化鈣投入到99g水中,氫氧化鈣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質量小于100g ,不符合題意;D、 將40℃時氫氧化鈣的飽和溶液降溫至20℃,溶液中溶質和溶劑質量都不變,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變 ,符合題意;故選D。22.D【解析】A.在①→②過程中,氯化鈉的溶質質量不變,而溶劑的質量減小,根據“溶質質量分數=”可知,氯化鈉的溶質質量分數變大,故A錯誤;B.在②→③過程中,氯化鈉溶液在同一溫度下保持飽和狀態,因為溶解度不變,所以溶質質量分數不變,故B錯誤;C.在③→④過程中,由于有未溶的晶體存在,因此溶液始終飽和。由于溶解度的增大,所以溶質質量分數增大,而水的質量分數減小,故C錯誤;D.在②→④過程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先不變后增大,故D正確。故選D。23.D【解析】A.同樣蒸發10克水,丙只析出了1克溶質而丁析出了2.5克溶質,因此乙屬于不飽和溶液。故選項錯誤。B.丙和丁都屬于飽和溶液,溶液溫度不變的情況下,溶質的質量分數等于,兩燒杯中的質量分數相等,故選項錯誤。C.雖然絕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此物質由于不知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變化趨勢,給丙溶液升高溫度,固體不一定會溶解,故選項說法錯誤。D.從圖中可知,甲蒸發了10克水之后變成乙,乙沒有析出固體,因此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故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24.C【解析】A.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是無色透明的,故A不正確;B.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②表示溶劑,但不一定是水,也可能是酒精等,故B不正確;C.飽和溶液中增加溶劑,可以將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故C正確;D.不飽和溶液通過降低溫度不一定能變成飽和溶液。如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其飽和溶液降低溫度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為不飽和溶液,故D不正確。故答案為:C。25.D【解析】A.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g,則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鉀15.8g;因為10g<15.8g,所以①中的溶液為不飽和溶液。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10g,則6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鉀55g;因為20g<55g,所以③中的溶液為不飽和溶液,故A正確不合題意;B.②中出現晶體,因此為20℃時硝酸鉀的飽和溶液,則②中溶質質量為15.8g;③中溶質的質量是20g,則溶質質量③>②。溶劑的質量相等,根據“溶液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可知,②③中溶液的質量:③>②,故B正確不合題意;C.②③④中溶劑質量相等,溶質質量為③>②>④,根據“溶質質量分數=”可知,②③④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③>②>④,故C正確不合題意;D.1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20.9g,則1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鉀10.45g,那么④中析出晶體的質量是:20g-10.45g=9.55g,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26.(1)增大(2)乙【解析】(1)圖甲為“天氣瓶”,當外界溫度降低時,瓶中晶體增多。由此可推測瓶中晶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2)乙中的小球都下沉,說明小球的密度大于液體的密度;丙圖中有些小球是漂浮的,說明小球的密度小于液體的密度,說明乙中液體的密度小于丙中液體的密度,又因為密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液體組成,說明乙中的溫度高;27.(1)飽和(2)<【解析】(1)根據表格可知,40℃時氯化鉀的溶解度為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鈉40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鉀20g。因為30g>20g,所以所得溶液是飽和的。(2)20℃時,氯化鉀的溶解度為34g,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g,即溶解度氯化鉀>硝酸鉀。根據“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可知,此時硝酸鉀的溶質質量分數<硝酸鉀的溶質質量分數。當溫度升高時,二者的溶解度都增大,即溶質質量分數不變,因此60℃時,溶質質量分數硝酸鉀<氯化鉀。28.B【解析】A、在同一溫度下,不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小于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即aB、在同一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溶解度,即aC、飽和溶液中不再溶液該物質,即溶質的質量分數不變,即a=b,故C錯誤;D、若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則a>b,故D錯誤;故答案為:B。29.(1)27.5(2)102(3)a【解析】 (1)根據在某溫度下,向80g水中分三次加入氯化鉀固體,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鉀的質量為30g時,能形成102g氯化鉀溶液,說明某溫度下,8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2g-80g=22g氯化鉀,該溫度下,氯化鉀的溶解度為22g80g 100g=27.5g。(2)步驟②中溶液已達到飽和狀態,則加入的氯化鉀固體不能溶解,步驟③所得溶液的質量m為102g.(3)步驟①、②、③所得溶液分別為某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它們的大小關系是a30.(1)D(2)17%【解析】(1)A.觀察顏色不能說明溶液飽和,故A不合題意;B.如果溶液不飽和,在冷卻過程中達到飽和,繼續冷卻會析出晶體,故B不合題意;C.如果溶液不飽和,在蒸發過程中達到飽和,繼續蒸發會析出晶體,故C不合題意;D.加入硫酸銅晶體,晶體質量不變,說明硫酸銅不能繼續溶解,即溶液是飽和溶液,故D符合題意。故選D。(2)析出硫酸銅質量:50g×=32g,溶液中剩余硫酸銅質量:49g-32g=17g,溶液質量:150g-50g=100g,該溫度時硫酸銅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31.(1)脫水;化學(2)1960;玻璃棒【解析】(1)稀硫酸在烘干的過程中水分不斷蒸發逐漸變為濃硫酸,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將竹片中的氫、氧元素按水的比例析出從而使竹片碳化變黑,在這一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所以屬于化學變化;(2)①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稀釋成5%的稀硫酸的質量為:,則需要加水的體積;②稀釋濃硫酸在燒杯中進行要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及時散熱,則 稀釋時需要的玻璃儀器有燒杯、膠頭滴管、量筒和玻璃棒。32.(1)飽和(2)n/(n+m)【解析】(1)根據圖片可知,圖中B點在乙的圖像上,那么對應的乙溶液是飽和溶液。(2)根據圖片可知,A點溶質質量為n,溶劑質量為m,那么溶液質量為m+n,則此時溶質質量分數為:。33.(1)負(2)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電解消耗的水越多,硫酸濃度越大,電解水的速度就越快(3)20克【解析】(1)根據圖片可知,試管①內氣體體積大于②,則試管①內為氫氣,則與A端相連的電源為負極。(2)上述實驗數據說明曲線變化的原因: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電解消耗的水越多,硫酸濃度越大,電解水的速度就越快。(3)電解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那么得到:100g×4%=5%×(100g-x),解得:x=20g。34.(1)(2)(3)C【解析】(1)1%表示100份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1份質量的氫氧化鈉,溶質質量=溶液質量a%(2)在水電解過程中,氫氧化鈉質量不發生變化,當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為1.5%時,根據溶液質量求出溶液質量,所以電解水的質量為:原溶液質量-電解后溶液質量。(3)A.量筒量取水時仰視,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小,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大,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小。B.燒杯用蒸餾水潤洗后直接配制溶液,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大,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小。C.轉移已配好的溶液時,有少量液體濺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質質量分數不變。D.將稱量好的氫氧化鈉轉移到燒杯中,有部分灑落在桌上,會造成實際所取的溶質的質量偏小,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選:C。35. D【解析】A.泥沙難溶,食鹽易溶,通過 溶解和過濾方法分離,A正確;B. 水和酒精沸點不同,通過蒸餾方法分離,B正確;C. 硝酸鉀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增大,食鹽溶解度隨溫度升高增大不明顯, 硝酸鉀中混有少量食鹽 可以降溫結晶,C正確;D. 汽油和水分離可以靜置一段時間,汽油在上層,汽油和水都可透過濾紙,無法通過過濾實現分離,D錯誤;故答案為:D。36.A【解析】A.凈化后的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礦物質,屬于混合物,故A錯誤符合題意;B.濾網起到過濾的作用,故B正確不合題意;C.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異味 ,故C正確不合題意;D.若無生命吸管,生活中殺滅細菌和病毒可以用煮沸的方法,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37.C【解析】A.漏斗中的液面應低于濾紙邊緣,故A錯誤;B.在這個操作過程中玻璃棒起到了引流的作用,故B錯誤;C.粗鹽提純的正確順序是溶解、過濾、蒸發,故C正確;D.利用該裝置只能把不溶于水的大顆粒的固態去除,其中的小顆粒固體、色素和溶于水的雜質都無法去除,因此不能得到純凈水,故D錯誤。故選C。38.A【解析】A、蒸發池中若無晶體析出,則為不飽和溶液,析出晶體為飽和溶液 ,符合題意;B、 母液是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氯化鈉的飽和溶液 ,不符合題意;C、 結晶池中氯化鈉析出,固體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加 ,不符合題意;D、 海水進入貯水池,海水的成分沒有發生變化 ,不符合題意;故選A。39.(1)30(2)過濾(3)B;C【解析】(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而粗鹽的質量為10g,則那么最多需要水的質量為:100g×≈27.7g,需要水的體積大約27.7mL,那么加入水的合適的量約為30mL。(2)根據實驗過程可知,操作Ⅲ是將水和不溶于水的泥沙分離,因此為過濾操作。(3)A.蒸發時要使用酒精燈加熱,而酒精燈直接放在鐵架臺底座上不能調節高度,因此應該根據酒精燈的高度確定上面器材的高度,即器材安裝的順序是從下到上依次安裝,故A正確不合題意;B.溫度計是專用的測量工具,不能用溫度計攪拌,故B錯誤符合題意;C.蒸發時,待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應停止加熱,利用余熱將剩余水分蒸干,用坩堝鉗夾取蒸發皿放置在石棉網上,故C錯誤符合題意。故選BC。40.】be;吸附;煮沸;BCD【解析】①在過濾操作中,濾紙的邊緣要低于漏斗邊緣;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不能攪拌液體,則操作不規范的是be。②向過濾后所得水樣中加入一定量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雜質和異味。④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進行殺菌消毒,并起到降低水的硬度的作用。⑤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會造成水體污染,故A錯誤;B.提倡使用節水器具,可以節約用水,故B正確;C.工業上冷卻水重復利用,也可以節約用水,故C正確;D.園林澆灌用滴灌、噴灌,可以節約用水,故D正確。故選BC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