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美術中的比例》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解比例知識,并運用比例的形式美法則對簡單的物品進行分析,能夠有意識地發現生活和藝術作品中比例的美感。知道“黃金分割比”,運用“黃金分割比”美化自己的生活。2、過程與方法:以體驗、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引導學生根據所學“黃金分割比”的知識,設計一個比例關系適宜、有藝術性且裝飾美觀的花瓶。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比例這一形式美法則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識,樹立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了解美術中的比例知識,感受“黃金分割比”的美,并能夠找到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黃金分割比”。2、教學難點:靈活運用美術中的比例知識進行藝術實踐。三、教學過程1、引入新課,初步認知請學生看看圖片中有趣的情景,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觀察思考,談談自己的感受。師出示答案:由于人的比例縮小了,周圍的環境變大了,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存在著美感!那么,什么是比例,什么是帶有美感的比例呢?例:在數學中比例是一個總體中各個部分的數量占總體數量的比重,用于反映總體的構成或者結構。例如:鉛筆的比例是1:2。美術中的比例小知識:美術中的比例是指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比如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相互之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黃金分割比:把一條線段分成倆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的比等于另一部分與這部分的比,其比值約等于0.618.。因這種比例在造型上比較美觀而被稱為黃金分割。我們看看教材中“小知識”欄目對黃金分割比的介紹。讓學生看書,了解“黃金分割比”的特點。出示課題:美術中的比例2、初步觀察分析教師: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隱藏著“黃金分割比”。出示《溪山行旅圖》中山的圖片。猜一猜,這幅畫下面會出現什么事物或景物?你猜到的景物的比例會是什么樣 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并發言。師再次提問:仔細看你發現了什么?生回答有山、樹、馬、人。教師總結:畫家為了突出表現大山高聳的事實,把人物、樹等相對畫小。這是中國畫中常說的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法則。并對《溪山行旅圖》的內容進行解說。維魯維斯把人體的自然比例應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總結出了人體結構的比例規律。黃金分割是建筑師最常用的方法,在古羅馬、古希臘的建筑中就經常使用“黃金分割比”。讓我們來欣賞下這些建筑,看看這些建筑為什么這么美。學生觀看建筑的圖片,欣賞各種建筑的美,分析建筑的美:雄偉、精細等。(教學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初步了解“黃金分割比”的特點。)進一步分析建筑的“黃金分割比”。提問:為什么巴黎圣母院和泰姬陵的建筑分割是這樣的?設計師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學生進一步分析建筑中的分割和布局,找到建筑中的“黃金分割比”,再次分析建筑的美。學生回答:這樣設計會使建筑更加和諧、美觀,富有韻律感。(教學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能讓學生明白“黃金分割比”可以幫助建筑設計師傳達出想要表達的設計情感。)3、深入觀察分析你能簡單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帶有美感比例的嗎?學生通過經驗、回憶或觀察教室周圍的環境,找到符合“黃金分割比”的實物。(教學意圖:通過之前所學內容,找到生活中的黃金分割,進而鞏固所學知識。)4、深入欣賞藝術作品中的比例欣賞書本中的古希臘雙耳瓶,并請各小組討論找到雙耳瓶中的比例,說一說為什么古代人要這么設計瓶子呢?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從局部觀察到整體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比例在畫面中的重要作用。學生欣賞不同的瓶子圖片,師提問:你喜歡哪一個瓶子?為什么?學生通過對比,進一步體會比例在藝術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師總結:比例不同,產生的視覺效果也不同,美感就會不同。看看教材中展示的學生作品,你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分析學生作品(教學意圖: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讓學生選出滿意的作品,這也是一次審美的過程。)教師:我也要做一個漂亮的花瓶,大家看看我的這個花瓶怎么樣?如果感覺不合適,你能幫我將它改成一個比例關系合適的瓶子嗎?學生分析教師示范的花瓶,會發現花瓶外形的比例關系不合適。(教學意圖:找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思考、發現的過程。)四、藝術實踐教師:請你用之前所學的美術比例知識,設計一個比例關系合適有藝術性,且裝飾美觀的花瓶。學生自由選擇工具和材料進行創作。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學生在制作和繪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學生的作業分層次進行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五、作品展示展示、欣賞學生的作品,組織學生交流創作體驗。六、拓展延伸今天,我們學習了美術中的比例。希望你們能在生活中運用“黃金分割比”,讓生活變得更具有美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