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第四節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本節要點能完成“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的實驗,會制訂實驗方案,獲得實驗數據,得出測量結果,有分析實驗誤差的意識,能完成實驗報告。復習導入1.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步驟是什么?2.怎樣求未知物體的密度?放、撥、調、測、讀、收進行新課知識點一量筒和量杯的使用1.量筒和量杯的用途實驗室中常用來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也能測量固體體積。量杯量筒量筒量杯2.量筒和量杯上的刻度(1)單位:mL(毫升)1mL=1cm3=10-6m31L=1dm3=10-3m31L=1000mL(2)分度值:量筒或量杯上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數值數值越小,測量結果越精確(3)最大測量值:量筒或量杯最上面的刻度值所對應的數值分度值:0.5mL分度值:50mL最大測量值:50mL最大測量值:1000mL刻度均勻刻度不均勻3.量筒的使用方法(1)選:認清量筒標度單位、最大測量值和分度值,根據被測物體的體積和測量精度選擇合適的量筒。(2)放:使用量筒測量體積時,應將量筒放在水平臺面上。(3)讀:若液面出現下凹或上凸情形,讀數時,視線應與下凹液面的最低處或上凸液面的最高處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下凹液面讀數上凸液面讀數(4)記:記錄的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4.量筒的誤差分析平視讀數正確俯視讀數偏大仰視讀數偏小仰小俯大知識點二測量固體的密度1.測量固體體積想一想:對于形狀規則的固體,我們如何測量它的體積?用刻度尺測量相關長度,再用體積公式進行計算對于形狀不規則的固體(如小石塊),又該如何測量它的體積??排水法①向量筒內注入適量水,記下水面的位置V1;②再將固體用細線系住慢慢放入量筒并浸沒在水中,記下水面位置V2;③被測固體的體積V=V2-V1思考:如果固體不能自行沉入水中,又該如何測量?沉墜法將被測固體和能沉入水的重物系在一起(重物系在下面)V=V2-V1針壓法用針將固體全部壓入水中V=V2-V1排水法、沉墜法和針壓法適用于不吸水且不溶于水的固體沉墜法和針壓法如何測量吸水或溶于水的固體體積呢?埋沙法①向量筒內倒入適量細沙,搖勻且使細沙表面平整,記下體積V1 ;②放入固體后再搖晃量筒,使細沙埋住固體且細沙表面平整,記下此時體積V2 ;③被測固體體積V=V2-V1思考:如果固體太大,不能放入量筒中,又該如何測量?溢水法①把燒杯裝滿水,且以剛好不溢出為準;②把固體緩慢浸沒在燒杯內的水中,同時用另一容器承接溢出的水;③用量筒測出承接到的水的體積V就是被測固體體積。2.測量固體密度【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天平、燒杯、量筒、量杯、細線、不規則小石塊等。【實驗步驟】①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調節天平平衡;②用天平測量并記錄小石塊的質量m;③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將此時液面的刻度值V1記錄到表格中;④將小石塊用細線系住,浸沒在量筒的水中,將此時液面的刻度值V2記錄到表格中;⑤重復以上步驟②③④,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減小誤差【實驗數據】小石塊的密度測量數據記錄表實驗次數 小石塊的質量m/g 放入石塊前量筒中液面的刻度值V1/mL 放入石塊后量筒中液面的刻度值V2/mL 小石塊的體積V/cm3 小石塊的密度ρ/(kg·m-3)第1次第2次第3次……【交流討論】1.實驗中,能否先利用量筒測出小石塊體積,然后用天平測量?不能,因為固體上會帶有水,會使質量的測量值偏大,最終計算出的密度值偏大。2.實驗中測量出現誤差的原因是什么?實驗測出的總體積V2不僅包含小石塊和水的體積,還包含水中細線的體積,所以體積的測量值會偏大,計算出的密度值會偏小。知識點三測量液體的密度【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天平、量筒、燒杯、鹽水【實驗步驟】①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調節天平平衡;②在燒杯內倒入適量鹽水,用天平測量并記錄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1;【實驗步驟】③從燒杯中倒出一些鹽水到量筒中,再用天平測量燒杯和剩余鹽水的總質量m2,并將結果記錄到表格中;④讀出倒入量筒中的鹽水體積V,并將結果記錄到表格中;⑤重復以上步驟②③④,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減小誤差【實驗數據】鹽水的密度測量數據記錄表實驗次數 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1/g 倒出一些鹽水后燒杯和剩余鹽水的總質量m2/g 倒入量筒中的鹽水質量m/g 倒入量筒中的鹽水體積V/mL 鹽水的密度ρ/kg·m-3第1次第2次第3次……【交流討論】1.實驗中,能否先測空燒杯的質量,再測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然后將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測體積?不能,因為燒杯內液體無法全部倒出,會有少量殘留,所測液體體積會偏小,導致所測密度偏大。2.若先用量筒測液體體積,再將液體全部倒入燒杯中測質量,會導致什么?量筒內有液體殘留,所測液體質量偏小,會導致所測密度偏小。學科綜合如何挑選一個果汁多、口感好的柚子?柚子是人們喜食的水果之一。賣柚子的果農說:柚子好不好吃,與其所含水分的多少有關,所以盡量挑偏“重”一點的,這樣柚子的果汁多,成熟度高,吃起來也比較甜。請查閱資料,了解柚子樹的生物學特征及柚子的營養價值。結合查閱的資料,從學科綜合的角度分析果農的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課后習題1.只測一次,要求較準確地量出 90 cm3的酒精,請你在下列四種規格的量筒中,選出適當的量筒( )A.量程是 100 mL,分度值是 1mLB.量程是 200 mL,分度值是 2 mLC.量程是 50 mL,分度值是1 mLD.量程是 50 mL,分度值是 2 mLA2.在用量筒和細線測量一塊小石塊的體積時,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視量筒讀數為V1,再放入小石塊,然后蹲下身去仰視讀數為V2,則小剛測量的小石塊的實際體積( )A.等于V2-V1 C.大于V2-V1B.小于V2-V1 D.無法判斷C3.(1)小科同學用量筒測量石塊的體積。下面是他的實驗步驟:①讀出石塊和水的總體積;②把石塊輕輕地放入量筒中;③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的體積;④算出石塊的體積。正確的順序為___________(填寫步驟前的標號)。(2)如圖所示是利用量筒測量石塊體積的示意圖,石塊的體積 V=_______cm3。③②①④104.在做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到稱量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發現指針靜止時,位置如圖甲所示,則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_(選填“左”或“右”)調節使橫梁平衡。左(2)天平調節平衡后,測出空燒杯的質量為 28g,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食用油,測出燒杯和食用油的總質量如圖乙所示。將燒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體積如圖丙所示,則燒杯中食用油的質量為______g,食用油的密度為___________kg/m3。33.20.83×103(3)小明用這種方法測出的食用油密度與真實值相比______(選填“偏大”或“偏小”)。(4)小華認為不用量筒也能測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他進行了如下實驗操作:①調好天平,用天平測出空燒杯質量為 m0;②在燒杯中裝滿水,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 m1;③把燒杯中的水倒盡,再裝滿食用油,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食用油的總質量為 m2。食用油的密度表達式ρ=___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為ρ水)。偏大課堂小結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量筒的使用測量液體體積測量固體密度測量不規則固體體積表達式:測量液體密度表達式:布置作業1.從課后習題中選??;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教材P124~125“作業” 】自我檢測1.請完成“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實驗報告,在報告中說明你是如何測量小石塊和鹽水密度的。2.為了探究物質的某種特性,某同學在實驗中測得4組數據,見下表。(1)表中的空格應填_______,比較第1、2次的實驗數據,可得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的比值________;( )0.5相同(2)比較第2、3次數據,可得結論: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通常體積________;(3)比較第1、4次數據,可得結論: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通常質量________。( )不同不同3.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圖像,則這兩種物質的密度之比 ρ甲:ρ乙=_______。9:43020100302010V/cm3m/g甲乙4.用天平和量筒測一石塊的密度。在調節天平平衡時發現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左側,此時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_端調節使天平平衡;然后用調節好的天平測石塊的質量,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砝碼的情況、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a)所示,石塊的質量為______g;最后用量筒測出石塊的體積如圖(b)所示,則石塊的密度為__________kg/m3。若不小心將砝碼和石塊放反,則石塊的實際密度為__________kg/m3。右42.22.81×1032.52×103(a)(b)5.小明測量某種液體密度的主要實驗步驟如下:(1)用已調節好的天平測量出空燒杯的質量為m1;(2)將適量的待測液體倒入空燒杯中,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為m2;(3)將燒杯中的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液體的體積為 V。請根據小明的實驗步驟寫出計算該種液體密度的表達式___________。請分析小明的實驗步驟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優化措施。6.蠟塊會漂浮在水面上,用天平和量筒能不能測量它的密度呢?請寫出實驗設計和實驗步驟。實驗設計:先用天平測出蠟塊的質量,再將蠟塊用細針扎著浸沒在量筒內的水中,從而測出其體積,最后計算蠟塊密度。實驗步驟:(1)用天平測出蠟塊質量 m;(2)往量筒中裝入適量水,讀出液面刻度值V1;把細針扎在蠟塊上,手捏著細針將蠟塊壓入并浸沒在量筒的水中,讀出液面刻度值V2;(3)利用 計算蠟塊的密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測量小石塊和鹽水的密度.mp4 第四節 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pptx 量筒的使用方法.mp4 針壓法和助沉法測量固體體積.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