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八年級上冊科學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1、2節 水的初步知識一、核心素養關鍵任務【核心概念1】 水的循環閱讀教材 P3 結合右圖,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上的水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布在 、 、 和 中。(2)海洋水體和陸地水體通過水循環和各環節聯系在一起,如圖: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⑧ ,⑨ 。目前,人類修建水庫主要是改造上述水循環中的⑤ 環節。(3)水循環分為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① 內循環:湖泊水蒸發、冰川 成大氣水,植物 成大氣水,水蒸氣通過 回到陸地上;② 內循環:海洋水 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降水回到海洋;③ 循環:海洋水蒸發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 到內陸,內陸的大氣水通過降水回到陸地上,陸地上的水下滲到地下,陸地水通過 和地下徑流回到海洋。(4)水循環的成因:水的物理性質,即 (內因); (外因)(5)水循環的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 得到補充和更新。使地球上的發生了密切的聯系。(6)地球上主要水體的平均更新周期:更新最快— ,更新最慢— 。【探究實踐1】 水的電解和水分子的構成1.水的電解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對照右圖完成下列任務。(1)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里 水,接通直流電。(2)仔細觀察 :水的顏色、狀態為 ,兩個電極上出現了 ,兩支玻璃管內液面 ,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比約為__ ___。(3)用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開活塞,觀察到,該氣體是 ;所在的玻璃管與電源 相連。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開活塞,觀察到 _。該氣體是 ;所在的玻璃管與電源 相連。實驗結論:水 +2.水分子的構成(1)從微觀上來看,水是由 構成。氧氣由 構成,氫氣由 構成。(2)思考:水分子是如何變成氫分子和氧分子的呢?科學研究表明,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 構成。每個水分子含有 和 。每個氫分子含有 ,每個氧分子含有 。因此,每兩個水分子電解后分解生成了4個氫原子和二個氧原子,原子重新組合生成 個氫分子和 個氧分子。電解水的微觀模型如下圖所示:(3)科學推理:水分子由 構成的,因此可以說水是由 組成的。二、核心素養落實任務(一)基礎性作業1.如圖表示水循環中的海陸間循環,其中丙、丁分別表示陸地水和海洋水,則環節①表示的是( )A.水汽輸送 B.徑流C.蒸發、蒸騰 D.降水2.從太空傳來的照片顯示,地球大部分面積被水體覆蓋,其中最龐大的水體是( )A.冰川水 B.海洋水 C.河流水 D.大氣水3.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種資源,但地球上的陸地淡水只占總水量的2.53%,如圖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和人口數量各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示意圖,可見( )A.亞洲水資源總量最多,不存在水資源缺乏問題 B.全球水資源的分布是平衡的C.水是循環的,沒有必要擔心水資源不足 D.亞洲水資源人均擁有量最少4.2022年超強臺風“軒嵐諾”北上經過浙江省東部海域,為全省大部地區帶來狂風暴雨,“臺風雨”體現了水循環的環節是( )A.水汽輸送 B.下滲 C.水汽輸送和降水 D.蒸發5.學校科學興趣小組在討論“水”的話題,大家積極參與,話題如下(1)上圖表示自然界的水循環。其中①表示 ;(2)水循環的動力除了地球的吸引力外還有 。(3)“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的狀況有所改善,據圖回答。“南水北調”工程改變水循環中的環節是 (填序號) 。6.如圖是電解水實驗裝置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說明水由氫和氧組成B.圖中a試管內收集的氣體是氫氣,可以燃燒C.a試管內氣體與b試管內收集的氣體的質量比約為2:1D.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可以加快水分解的速率7.小科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水電解實驗。小科在電解器的a、b兩玻璃管里加滿水,接通直流電源,一段時間后,a、b兩管內的液面如圖所示。請回答。(1)若玻璃管a內產生約10毫升氣體時,理論上玻璃管b內產生約 毫升氣體。(2)小科用點燃的火柴接近 a 玻璃管上方的尖嘴,慢慢打開活塞,可觀察到 。(3)通過本實驗得出水是由 組成。8.如圖是水電解時的微觀粒子模型,由該圖可知( )A.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 B.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C.水分子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D.水電解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分子9.如圖所示是電解水的過程,微粒運動變化的先后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二)拓展性作業10.某科研團隊利用碳基吸收體(吸光性強)設計生產的一款人工增雨器,海水可通過海水通道到達碳基吸收體,如圖是它的結構示意圖。(1)頂端設計成像蘑菇一樣的傘狀結構,是為了 。(2)若在現實中大量投入使用該裝置,主要是對水循環的 環節施加影響。11.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下列資料是我國部分省市人均水量圖和水資源緊缺指標表。:緊缺型 人均水量/[立方米/(人·年)]輕度缺水 1700~3000中度缺水 1000~1700重度缺水 500~1000極度缺水 <500(1)上述資料顯示,浙江省屬于 缺水城市。(2)“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一個有效途徑。為了保護好各引水渠中的水源,下列做法中不正確的是 (填序號)。①在引水渠岸邊堆放垃圾 ②向引水渠中排放工業廢水③在引水渠兩岸植樹 ④向引水渠中傾倒生活污水(3)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浪費水的現象,例如水龍頭滴水、跑水的問題。如果一個水龍頭按每秒鐘滴2滴水,平均每20滴水為1 mL來計算,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是多少升 12.如圖所示,圖甲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圖乙為電解水生成氣體體積與時間的關系圖像,試回答下列問題:(1)若I管生成氣體A時,b應接電源的__________極。(2)用明火靠近氣體A,產生的現象是__________,說明該氣體具有的性質是__________ (填“可燃性”或“助燃性”)。(3)檢驗氣體B的實驗操作和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根據該氣體的__________ (填“化學性質”或“物理性質”)來檢驗的。13.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可以發生化學反應,請根據圖像回答問題。(1)圖甲是電解水的實驗,能收集到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氣體的試管是__________ (填字母)。(2)請在圖乙中用 “○”“●”表示反應后的生成物。四、整理任務(1.錯題原因分析、解決方法;2.存在的疑點及對策......)在本課時內容講解分析之后,根據學習活動中的實際情況進行整理。八年級上冊科學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1、2節 水的初步知識一、核心素養關鍵任務【核心概念1】 水的循環閱讀教材 P3 結合右圖,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上的水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布在 海洋 、 陸地 、 大氣 和 生物休 中。(2)海洋水體和陸地水體通過水循環和各環節聯系在一起,如圖:① 水汽輸送 , ② 降水 ,③ 蒸發 ,④ 降水 ,⑤ 地表徑流 ,⑥ 蒸騰 ,⑧ 下滲 ,⑨ 地下徑流 。目前,人類修建水庫主要是改造上述水循環中的⑤ 地表徑流 環節。(3)水循環分為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① 陸地 內循環:湖泊水蒸發、冰川 升華 成大氣水,植物 蒸騰 成大氣水,水蒸氣通過 降水 回到陸地上;② 海上 內循環:海洋水 蒸發 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降水回到海洋;③ 海陸間 循環:海洋水蒸發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 水汽輸送 到內陸,內陸的大氣水通過降水回到陸地上,陸地上的水下滲到地下,陸地水通過 地表徑流 和地下徑流回到海洋。(4)水循環的成因:水的物理性質,即 水的三態變化 (內因);太陽輻射、地心引力(外因)(5)水循環的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 淡水資源 得到補充和更新。使地球上的 水,大氣,巖石,生物 發生了密切的聯系。(6)地球上主要水體的平均更新周期:更新最快— 大氣水 ,更新最慢— 冰川 。【探究實踐1】 水的電解和水分子的構成1.水的電解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對照右圖完成下列任務。(1)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里 注滿 水,接通直流電。(2)仔細觀察 :水的顏色、狀態為 無色、液態 ,兩個電極上出現了 氣泡 ,兩支玻璃管內液面 下降 ,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比約為__1:2___。(3)用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開活塞,觀察到氣體燃燒,火焰呈淡藍色 ,該氣體是 氫氣 ;所在的玻璃管與電源 負極 相連。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開活塞,觀察到 帶火星的木條復燃_。該氣體是 氧氣 ;所在的玻璃管與電源 負極 相連。實驗結論:水 氫氣 + 氧氣2.水分子的構成(1)從微觀上來看,水是由 水分子 構成。氧氣由 氧分子 構成,氫氣由 氫分子 構成。(2)思考:水分子是如何變成氫分子和氧分子的呢?科學研究表明,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 原子 構成。每個水分子含有 兩個氫原子 和一個氧原子 。每個氫分子含有 兩個氫原子 ,每個氧分子含有 兩個氧原子 。因此,每兩個水分子電解后分解生成了4個氫原子和二個氧原子,原子重新組合生成 2 個氫分子和 1 個氧分子。電解水的微觀模型如下圖所示:(3)科學推理:水分子由 氫原子和氧原子 構成的,因此可以說水是由 氫和氧 組成的。二、核心素養落實任務(一)基礎性作業1.如圖表示水循環中的海陸間循環,其中丙、丁分別表示陸地水和海洋水,則環節①表示的是( )A.水汽輸送 B.徑流C.蒸發、蒸騰 D.降水【答案】A【解析】海陸間循環是最大的水循環,水循環的途徑有降水,蒸發,植物蒸騰,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環節;所以①是水汽輸送,把海洋上空的水汽運輸到陸地上空;A正確;2.從太空傳來的照片顯示,地球大部分面積被水體覆蓋,其中最龐大的水體是( )A.冰川水 B.海洋水 C.河流水 D.大氣水【答案】 B【解析】地球上的水占地球總面積的71%;水資源中最多的水是海洋水,占97.53%;3.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種資源,但地球上的陸地淡水只占總水量的2.53%,如圖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和人口數量各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示意圖,可見( )A.亞洲水資源總量最多,不存在水資源缺乏問題 B.全球水資源的分布是平衡的C.水是循環的,沒有必要擔心水資源不足 D.亞洲水資源人均擁有量最少【答案】 D【解析】地球上的陸地淡水只占總水量的2.53%,淡水資源有限;雖然亞洲的水資源最多,但是因為亞洲的人口眾多,所以人均擁有的數量是最少的。4.2022年超強臺風“軒嵐諾”北上經過浙江省東部海域,為全省大部地區帶來狂風暴雨,“臺風雨”體現了水循環的環節是( )A.水汽輸送 B.下滲 C.水汽輸送和降水 D.蒸發【答案】 C【解析】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臺風雨體現了水循環中的水汽輸送和降水;5.學校科學興趣小組在討論“水”的話題,大家積極參與,話題如下(1)上圖表示自然界的水循環。其中①表示 ;(2)水循環的動力除了地球的吸引力外還有 。(3)“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的狀況有所改善,據圖回答。“南水北調”工程改變水循環中的環節是 (填序號) 。【答案】 (1)水汽輸送(2)太陽輻射(3)⑤【解析】水循環的成因有太陽輻射、地心引力,“南水北調”工程改變水循環中的環節是⑤水汽輸送。6.如圖是電解水實驗裝置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說明水由氫和氧組成B.圖中a試管內收集的氣體是氫氣,可以燃燒C.a試管內氣體與b試管內收集的氣體的質量比約為2:1D.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可以加快水分解的速率【答案】C【解析】A、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故選項正確。B、圖中a試管內收集的氣體是氫氣,可以燃燒,故選項正確。C、a試管內氣體與b試管內收集的氣體的質量比約為1:8,故選項不正確。D、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可以加快水分解的速率,故選項正確。7.小科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水電解實驗。小科在電解器的a、b兩玻璃管里加滿水,接通直流電源,一段時間后,a、b兩管內的液面如圖所示。請回答。(1)若玻璃管a內產生約10毫升氣體時,理論上玻璃管b內產生約 毫升氣體。(2)小科用點燃的火柴接近 a 玻璃管上方的尖嘴,慢慢打開活塞,可觀察到 。(3)通過本實驗得出水是由 組成。【答案】(1)5。(2)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3)氫和氧。【解析】(1)若玻璃管a內產生約10毫升氣體時,理論上玻璃管b內產生約5毫升氣體。(2)小科用點燃的火柴接近 a 玻璃管上方的尖嘴,慢慢打開活塞,可觀察到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3)通過本實驗得出水是由氫和氧組成。8.如圖是水電解時的微觀粒子模型,由該圖可知( )A.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 B.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C.水分子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D.水電解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分子【答案】D【解析】A、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故A說法錯誤;B、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故B說法錯誤;C、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水分子中不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故C說法錯誤;D、水電解過程中產生了氫分子和氧分子,是新的分子,故D說法正確。9.如圖所示是電解水的過程,微粒運動變化的先后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答案】 A【解析】微粒運動變化的先后順序是:水分子先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氫原子結合成氫分子,氧原子結合成氧分子。(二)拓展性作業10.某科研團隊利用碳基吸收體(吸光性強)設計生產的一款人工增雨器,海水可通過海水通道到達碳基吸收體,如圖是它的結構示意圖。(1)頂端設計成像蘑菇一樣的傘狀結構,是為了 。(2)若在現實中大量投入使用該裝置,主要是對水循環的 環節施加影響。【答案】(1)增大水的表面積,加快水的蒸發(2)蒸發【解析】(1)頂端設計成像蘑菇一樣的傘狀結構,是為了增大水的表面積,加快水的蒸發。(2)若在現實中大量投入使用該裝置,主要是對水循環的蒸發環節施加影響。11.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下列資料是我國部分省市人均水量圖和水資源緊缺指標表。:緊缺型 人均水量/[立方米/(人·年)]輕度缺水 1700~3000中度缺水 1000~1700重度缺水 500~1000極度缺水 <500(1)上述資料顯示,浙江省屬于 缺水城市。(2)“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一個有效途徑。為了保護好各引水渠中的水源,下列做法中不正確的是 (填序號)。①在引水渠岸邊堆放垃圾 ②向引水渠中排放工業廢水③在引水渠兩岸植樹 ④向引水渠中傾倒生活污水(3)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浪費水的現象,例如水龍頭滴水、跑水的問題。如果一個水龍頭按每秒鐘滴2滴水,平均每20滴水為1 mL來計算,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是多少升 【答案】(1)輕度(2)①②④(3)解: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為 =8640 mL=8.64 L。答: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是8.64 L。【解析】(1)浙江省人均水量為2000立方米/(人·年),根據表示數據可知,浙江省屬于輕度缺水城市。(2)①在引水渠岸邊堆放垃圾 ,污染環境,不正確。②向引水渠中排放工業廢水,污染環境,不正確。③在引水渠兩岸植樹 ,正確。④向引水渠中傾倒生活污水,污染環境,不正確。故做法中不正確的是①②④。(3)如果一個水龍頭按每秒鐘滴2滴水,平均每20滴水為1 mL來計算,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8640 mL=8.64 L。答:一晝夜將流失水的體積是8.64 L。12.如圖所示,圖甲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圖乙為電解水生成氣體體積與時間的關系圖像,試回答下列問題:(1)若I管生成氣體A時,b應接電源的__________極。(2)用明火靠近氣體A,產生的現象是__________,說明該氣體具有的性質是__________ (填“可燃性”或“助燃性”)。(3)檢驗氣體B的實驗操作和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根據該氣體的__________ (填“化學性質”或“物理性質”)來檢驗的。【答案】(1)負 (2)氣體燃燒并產生淡藍色火焰 可燃性 (3)用帶火星的木條靠近該氣體,若木條復燃,氣體B是氧氣化學性質【解析】(1)由題意知,Ⅰ管產生氣體A、Ⅱ管產生氣體B,從圖乙可以看出反應后產生氣體A比氣體B多,因此氣體A是氫氣,b接電源負極。(2)氣體A是氫氣,具有可燃性,I管口用明火靠近后,產生的現象是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3)因為氧氣能支持燃燒,這是根據其化學性質來檢驗的。13.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可以發生化學反應,請根據圖像回答問題。(1)圖甲是電解水的實驗,能收集到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氣體的試管是__________ (填字母)。(2)請在圖乙中用 “○”“●”表示反應后的生成物。【答案】(1)B (2)如圖所示【解析】(1)試管A中氣體體積約為試管B中氣體體積的兩倍,可判斷A、B兩試管中氣體體積比為2∶1, 分別為氫氣和氧氣,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2)每2個水分子分解生成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每個氫分子由兩個氫原子構成,每個氧分子由兩個氧原子構成。四、整理任務(1.錯題原因分析、解決方法;2.存在的疑點及對策......)在本課時內容講解分析之后,根據學習活動中的實際情況進行整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