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3)使至塞上—八年級語文人教部編版上冊課前導學【基礎知識】一、作者簡介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贝碓娮鳌渡骄忧镪浴贰断嗨肌贰妒怪寥稀返?。著有《王右丞集》。二、寫作背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小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737年春,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王維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節度使幕府兼為判官。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便作于赴邊塞的途中。寫出塞時沿途景色,察訪軍情的情形。三、字詞釋義1.生字詞候騎(qí) 燕然(yān)2.理解詞義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里形容輕車簡從。問邊:慰問邊關守軍征蓬:隨風遠飛的枯蓬,此處為詩人自喻。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里是指大雁北飛。胡:古代泛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孤煙:指烽煙。據說古代邊關烽火多燃狼糞,因其煙輕直且不易為風吹散。長河:一說指黃河。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信的騎兵。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里指前敵統帥。【知識小練】一、選擇1.下面詩句中運用典故的一項是( )A.蕭關逢候騎 B.長歌懷采薇 C.月下飛天鏡 D.屬國過居延2.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通常規定每首八句,兩句一聯,共四聯。通常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頸聯,第三聯為頷聯,第四聯為尾聯。B.《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有“詩豪”之稱。蘇軾評價他的詩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br/>C.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D.白居易,字樂天,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二、詩歌鑒賞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3.下列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敘事,交代了詩人出使塞上時輕車簡從、路途遙遠的情況和出使的目的。B.頷聯以景喻人,詩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C.頸聯寫塞外奇觀,其正確的朗讀節奏應該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D.尾聯寫詩人到了邊塞卻未遇到將官,表達了作者對都護沒有前來拜見自己的不滿。4.《而庵說唐詩》評價本詩時說:“‘大漠’‘長河’聯,獨絕千古?!闭堊屑毱纷x頸聯,完成下面的題目。(1)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描述該聯的畫面。(2)請從語言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賞析其“獨絕”之處。三、按要求填寫句子。5.大詩人東坡居士曾經盛贊王維的詩:“詩中有畫?!蓖蹙S《使至塞上》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清晰的線條、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壯麗的塞上風光圖。6.使至塞上(1)___________________,歸雁入胡天。(2)___________________,長河落日圓。(3)以傳神之筆勾畫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渾的壯美景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現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也暗示出戰事頻繁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據《史記·伯夷列傳》,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2.答案:D解析:A.律詩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B.王維有“詩佛”之稱,“詩豪”指劉禹錫。C.蘇軾是北宋文學家。3.答案:D解析:尾聯意指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后尚在前線未歸。4.(1)示例:浩瀚無邊的沙漠上,一縷孤煙扶搖直上,直插云霄;蒼茫暮靄中,滔滔河水綿延千里,一輪紅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線上緩緩下沉。(2)語言:“直”表現孤煙之高,于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寫出了塞上景色蒼涼雄渾的特點;“圓”表現落日之低、之圓,寫出景色壯闊、溫暖的特點。表現手法: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出了神奇的塞外風光,表現了詩人蒼涼孤寂的情感。5.答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6.答案:(1)征蓬出漢塞(2)大漠孤煙直(3)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4)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