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二節地球和地球儀(1)新課標要求學習本部分后,學生能夠通過設計、制作簡易地球儀模型。本部分由地理工具和地理實踐兩方面內容組成。地球儀和地圖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習內容,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創設活動場景。在“做”的同時也要強調“用”。例如:利用地球儀和地圖上的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地理工具的內容可以獨立教學,也可以與其他主題內容結合起來學習。地理實踐的內容可以結合“內容要求”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求加以實施。課標解讀通過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過程,學習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過程,同時學會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生、演變和發展。培養認真學習的態度,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學習目標2.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3.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1.通過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趣導入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呢?假如不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地球衛星圖片等,也沒有人告訴你地球的形狀,單憑你十多年來的生活經驗,你直觀感受到的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激趣導入觀看圖片,了解地球的形狀任務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形狀是球體,在今天看來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因為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在遠古時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題。我們的祖先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任務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如斗笠,地如覆盤”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過程:任務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古代人由于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著的一個巨大的鍋。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地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任務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后來,人們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一個球體,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任務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任務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20世,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任務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衛星照片平均半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活動看誰算得快!1.我國是世界第三大國,算算看,地球的表面積是我國陸地面積的多少倍。(提示:我國的陸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2.飛機是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算算看時速800千米的飛機多長時間才能繞赤道一周。任務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制作簡易地球儀材料: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部分材料可用替代品)任務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撥動地球儀,可以看見它是繞著一根軸轉動的。這根軸代表地軸。任務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思考:地軸是真實存在的嗎?地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叫兩極。其中對著北極星方向的叫北極,它是地球上的最北點。與北極對應的點叫南極,是地球上的最南點。任務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1.地球儀上有一些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線,如經線和緯線。2.地球儀上存在地軸,地球上實際不存在地軸。3.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當地球按照比例縮小到地球儀大小時,各部分的差別可以忽略不計,于是地球儀就成了一個真正的球體。課堂練習讀右圖,完成下題1.地球儀中的直線是什么線?具有什么特征?( )A.緯線;相交于南北兩極B.經線;相交于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C.緯線;相互平行的圓圈D.經線;一條經線能繞地球一周課堂練習讀右圖,完成下題2.一個人要想在最短時間內跨越所有經線,他應選擇的地點是( )A.0°緯線上 B.南極點C.北回歸線 D.0°經線上課堂小結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和地球儀地球的形狀:球體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平方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概念:人們依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做的地球的模型作用:作業布置完成本課時配套練習冊相關習題。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