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為了適應《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 一核四層四翼”的要求, 結合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科性質和特點,針對高一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重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力求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引領學生正確認識各種社會現象,能為自己將來的生活與實踐做一點有價值的指導,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二、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明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科學精神: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弘揚科學精神。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特點和指導思想。公共參與:通過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三、教學內容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及歷史任務闡述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分析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從國際環境、國內階級力量對比、社會性質等方面分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地位作用及革命道路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背景、過程及其在中國革命中的領導地位。闡述中國共產黨選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特點和指導思想解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闡述其特點包括領導階級、革命對象、動力、前途等。分析指導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意義講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分析勝利的原因及意義,強調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四、教學重難點重點: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及兩大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難點:為什么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歷史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五、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通過合作探究解決教學難點。講授分析法:教師系統講授相關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視頻輔助法:播放相關視頻片段,如《建黨偉業》、《復興之路》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思維導圖導入本課議題,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內容,自然過渡到新課。新課講授議題一:內憂外患謀出路,路在何方?分析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及主要矛盾,探討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議題二:艱辛探索復興路,為何屢遭失敗?介紹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嘗試及其失敗原因。議題三:另辟新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路就在這里!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地位作用及革命道路選擇。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特點和指導思想。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其重大意義。合作探究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探究。各組分享觀點,教師進行總結點評。七、總結提升引導學生總結本課所學知識,明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強調學生應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主干知識梳理1、基本國情: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兩大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3、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①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②帝國主義道路不允許走。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為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維護其在華特權,它們絕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競爭對手。③封建勢力不愿意走。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④民族資產階級沒能力走。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弱小,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4、五四運動的意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5、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1年,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6、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有了主心骨7、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統一戰爭、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8、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9、中國革命分兩步走①原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②內容: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③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相互銜接。10、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對比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哪區別 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權(決定性)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革命前途 資產階級共和國、資本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社會所屬世界革命范疇 世界資產階級革命 世界無產階級革命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對中國的意義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對世界的意義③新中國的誕生,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的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12、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對比不同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 社會主義革命革命對象不同 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革命性質不同 資產階級性質 無產階級性質相同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領導力量相同 都由無產階級領導所屬世界革命范疇相同 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聯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相互銜接。13、在革命斗爭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14、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7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本節課內容理論較強,內容較多,通過靈活運用教學資源,尤其是引導學生通過情景視頻結合教材分析,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不足之處:雖然也嘗試采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法,但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性仍有待提高,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仍然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有就是忘記黑板板書了。九、練習1.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上寫道:“30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該碑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據此下列解讀正確的是(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民主革命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③新民主主義革命目的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④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2.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抗日戰爭的勝利應使中國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但中國既不可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可能立即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說明( )①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②新民主主義革命要以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為目標②中國革命的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也必然是相互銜接的④社會主義革命為實現中華民族解放展示了美好前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1964年重訪嘉興時,曾為南湖革命紀念館題詩紀此盛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其作用在于( )①從此,中國人民在斗爭中有了主心骨②標志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開始覺醒③確立了黨的執政地位,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④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由于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古老而創造了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要實現文明賡續、偉大復興由此面臨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推翻三座大山,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A.半封建→階級矛盾→推翻封建主義→爭取人民解放B.半封建→民族矛盾→推翻封建主義→實現人民幸福C.半殖民地→民族矛盾→推翻帝國主義→實現國家富強D.半殖民地→階級矛盾→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5.《新民主主義論》是毛澤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怎樣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基本問題,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描繪了一幅嶄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美好藍圖,宣告了一種新的國家(社會)制度將要在中國大地上出現。這種“新民主主義國家”( )①建立的是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本主義制度②是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暫時的國家形式③是一個獨立的、徹底的社會主義社會④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10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升旗儀式,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周年。30.2萬名各界群眾齊聚天安門廣場,共同見證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莊嚴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鴉片戰爭后,中國受到了列強的欺凌和壓迫,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這既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條件,也給予了世界上許多追求社會主義的國家和人民以鼓舞和勇氣。結合材料,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有關知識,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參考答案:1.B【詳解】①③: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民主革命;從革命前途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目的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①③正確。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②錯誤。④: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④錯誤。故本題選B。2.B【詳解】①③:抗日戰爭的勝利應使中國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但中國既不可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可能立即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說明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也必然是相互銜接的,①③正確。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主要體現之一即就革命前途來說,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②表述錯誤。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已經實現中華民族解放,因此,社會主義革命為實現中華民族解放展示了美好前景的說法是不準確的,④錯誤。故本題選B。3.B【詳解】①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其作用在于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從此,中國人民在斗爭中有了主心骨,①④符合題意。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還只是少數人有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中日甲午戰爭以后,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②錯誤。③:1949年確立了黨的執政地位,本題強調中國共產黨的產生,③錯誤。故本題選B。4.A【詳解】A:半殖民地涉及的是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要求爭取的是中華民族的獨立;半封建涉及的是廣大人民同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要求爭取的是人民解放,A正確。B:半封建涉及的是階級矛盾,推翻封建主義是為了實現人民解放,B錯誤。C:推翻帝國主義是為了實現民族獨立,C錯誤。D:半殖民地涉及的是民族矛盾,D錯誤。故本題選A。5.C【詳解】①:這種“新民主主義國家”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①不選。③:新民主主義國家是獨立的民主主義社會,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③不選。②④:這種“新民主主義國家”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們在內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是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暫時的國家形式,②④正確。故本題選C。6. ①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結束了封建專制政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6分,如答到: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給6分)②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③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為意義類,找不同客體,分別對誰有意義。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可聯系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結束了封建專制政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關鍵詞②: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條件→可聯系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關鍵詞③:給予了世界上許多追求社會主義的國家和人民以鼓舞和勇氣→可聯系對世界的意義;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等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