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終曲》課題 《終曲》 授課單位 執教者教材版本 教材與課外課程重組 課型 欣賞課教學內容 1.感受與鑒賞圣桑作品《終曲》及《動物狂歡節》片段。 2.初步了解法國作曲家圣桑及其作品教材分析 《終曲》 法國圣桑--曾于1886年寫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終曲》是《動物狂歡節》中最后一首(十四)。作者在《終曲》中以生動的手法,描寫動物們在熱鬧的節日行列中,各種滑稽有趣的情形。 《終曲》由引子、雙簧管主題旋律、野驢由鋼琴飛馳般的演奏,描寫在遼闊的草原上,奔跑追逐的野驢。弦樂主題旋律、母雞由小提琴演奏快樂的歡叫之聲、袋鼠圣桑由兩合鋼琴交替奏出的裝飾的樂句,描述袋鼠輕快的動作、尾聲將樂曲推上了高潮)等部分組成,表現了最后所有動物一起活躍熱鬧的大團圓場面。最后匯集成歡樂的氣氛,在燦爛歡愉的高潮中結束。教 學 目 標 1.聆聽《動物狂歡節》的音樂片段,用動作感受音樂中的力度、速度所表現的動物形象。 2. 聆聽《終曲》分辨音區、樂器音色;想象并表現不同段落的音樂動物形象,能準確的哼唱主題旋律。 3. 學生在聆聽《動物狂歡節》組曲片段中,能準確表現音樂要素與音樂形象。教學重點 感受并表現音樂中的動物形象教學難點 能準確表現音樂要素所描繪的音樂形象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教師教學行為 學生與教師互動行為一、情境導入 看動物圖片 二、 聆聽感知 1.第五首作品——《大象》音樂(片段) 2. 第六首作品——《袋鼠》音樂(片段) 3. 第三首作品——《野驢》音樂(片段) 三、理解感悟 1.看視頻《終曲》動畫視頻。 2.聽唱主題旋律 3.聽辨主題旋律出現的次數。 4.完整聆聽《終曲》分析其他樂段。 四、聽看體驗 1. 欣賞《終曲》演奏視頻。 2學生說出看到的樂器。 3. 感知不同樂器對旋律的表現。 4.再次欣賞《終曲》演奏視頻。 5.學生隨著音樂進行表現。 五、知識拓展 1.了解法國作曲家圣桑 2.初步了解《動物狂歡節》十四部作品名稱 3、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樂曲聆聽、分析 4、拓展延伸:根據學生選擇的內容,進行知識拓展及延伸 看圖片,說動物,引出“動物狂歡節” 1. 聆聽《大象》的音樂片段。 2.聽音樂,猜猜誰來了?請你用動作表現出來。 3.師生互動,共同感悟音樂力度、速度 4.學生感受音樂速度力度的變化并隨音樂進行表演。 1)看袋鼠圖片,學生用動作表現袋鼠走路的特點 2)學生聆聽《袋鼠》 3)師生對比大象音樂,總結袋鼠的音樂力度、速度。 4)學生隨《袋鼠》音樂進行表演。 1)聽野驢是怎么來的?它的旋律有什么特點?(教師可以帶著學生用動作感受音高的變化) 2)學生總結音樂的特點說力度和速度的變化。 3)學生用手指動作表現野驢奔跑。 1. 觀看《終曲》的動畫視頻,感受音樂的情緒。 2. 聆聽音樂中的主題旋律;學生根據圖譜進行哼唱主題旋律,并用手勢感受主題旋律的音高。 3. 完整聆聽《終曲》音樂,聽辨主題音樂出現的次數。 4.完整聆聽《終曲》分析其他樂段 1)分別聆聽《野驢》、《袋鼠》、《母雞》音樂。 2)鞏固學過的知識:力度、速度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力。 3)感受新知:音樂作品中的樂器音色、音區的感知。 1. 欣賞《終曲》演奏視頻, 2學生說出看到的樂器。 3. 感知不同樂器對旋律的表現。 4.再次欣賞《終曲》演奏視頻 5.學生隨著音樂進行表現。 知識拓展,感受體驗 1 了解圣-桑及《動物狂歡節》 2 學生了解《動物狂歡節》的音樂作品; 3 學生選擇其中樂曲進行聆聽、分析。 課堂小結: 通過視覺創設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簡捷導入教學內容。 引導學生用動作初步感受力度速度的變化。 通過對比聆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力度、速度與動物形象之間的關系。 聆聽感受三段、對比音樂速度、力度的變化,讓學生理解動物形象與音樂要素的關系。 聽覺與視覺并進,增強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力。 通過聆聽《終曲》學生能準確的聽辨出主題旋律并哼唱;并能用動作表現出動物的音樂形象。 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及理解不同樂器表現得動物形象。 了解作曲家,對激發學生課后的延伸學習埋下伏筆。 備注 第四環節:我會根據上課班級的理解能力與課堂的節奏,對學生選擇樂曲進行進行聆聽、分析環節進行適當的添、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