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課時 1 授課類型 新授課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屬于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一節內容,是繼第一章《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之后,過渡到地球的各個圈層環境的第一個內容,由宏觀層面的知識過渡到具體要素,本節屬于大氣章節的基礎知識。課標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是“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聯系”。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借助于圖、表地理資料,能夠用自己理解的話對知識進行表達,并聯系到生產生活實際加以理解和應用。學情分析 本階段的學生經歷了第一章節的學習,對地理學科的宏觀知識有了大致了解。大氣是日常生活中經驗豐富的要素,學生的了解度較高,能夠充分調動初中已有知識和實際經驗。因此,在學習中,容易參與,積極性較高。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理解大氣的存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對流層和平流層、電離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樹立人類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觀念和意識。 綜合思維:利用地理資料分析說明大氣的成分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以及大氣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 區域認知:能運用圖表掌握大氣圈層的空間結構。 地理實踐力:通過地理讀圖分析,分析大氣垂直分層中各層的氣溫特征,理解各層氣溫變化的原因,并能聯系實際知道全球氣溫上升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讀圖、閱讀和概括能力。教學目標 1、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大氣的組成及其與生產、生活關系。 2、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3、注重培養學生地理觀察能力以及對圖表、數據的閱讀和分析技能。教學重點 說明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和生活的聯系。教學難點 分析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與人類活動的聯系。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圖文結合法、多媒體教學輔助法 學法:課前預習,合作探究教(學)具 教材、課件、相關資料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學案 學生:課前預習,閱讀教材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教學意圖新課導入 新課講授 【新課導入】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2012年10月14日,奧地利“墜落人”鮑姆加特納在美國西南部乘坐太空艙升空。約3小時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隨后,他從那里跳下,4分鐘后才打開降落傘,成為第一個自由落體速度超音速的人(圖2.1)。他配備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絕緣,密封的內層中填充加壓氧氣;頭盔內有液氧系統,護目鏡中裝有溫度調節器。 提問:39千米高空的大氣與地面大氣有哪些不同?鮑姆加特納為什么需要配備特制宇航服?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宇航服主要是為了適應39千米高空大氣稀薄、溫度低的環境。由于地球引力減弱,高空大氣與近地面大氣相比,密度降低、氧氣和水汽含量減少。 【新課講授】 一、大氣的組成 教師:我們生活的大氣環境中主要成分有什么呢? 1.大氣成分 學生:閱讀讀課本P28頁,說出低層大氣的主要成分。 如今的大氣成分是地球長期演化的結果,在短時期內不會有明顯的變化。 低層大氣組成:干潔空氣、水汽、雜質。 學生閱讀課本,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基礎知識。 問題1:讀圖2.2,干潔空氣的成分有哪些?干潔空氣的成分的占比分別是多少? 展示圖片,讓學生讀圖,獲取和解讀信息。 學生:在25千米以下的干潔空氣中,主要成分是氮氣(78%)和氧氣(21%),以及少量其他氣體,其他氣體還包含少量的氫、氖、氯、氤、臭氧等 2.低層大氣的作用 【成果展示】分小組上臺展示介紹。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和相關知識,談談你對各種氣體的認識(可從該氣體對生物體、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討論),分組討論(5分鐘)。 第一組:氧氣 氧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并參與有機物的燃燒、腐敗和分解過程,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廣,占地殼質量的48.6%,是豐度最高的元素。 第二組:氮氣(N2) 氮是生物體的基本元素,無色無味氣體,它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其化合物可用肥料。氮是一種較穩定的元素,通常對氣候和環境并不產生危害。 第三組:臭氧(O2) 臭氧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大氣增溫;減少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 第四組: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另外,它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強,使氣溫升高,所以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五組:水汽(H2O)與雜質 大氣中的水汽和雜質含量很少,卻在天氣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大氣中的水汽和雜質含量,因時因地而異。 水的地理意義: 水的相變,產生云、雨、霧、雪等一系列天氣現象。 雜質的地理意義: 大氣中的雜質作為凝結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小結展示: 大氣組成成分主要作用干潔大氣氮氣地球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氣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物質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長波輻射臭氧吸收紫外線,保護生物免受傷害水汽水汽的相變,各種天氣現象雜質凝結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3.人類活動與大氣污染 問題:讀圖2.3通過北京優良天氣和污染天氣的對比,什么原因造成的? 學生:是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是造成大氣成分和含量的主要原因。 小結: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進入大氣,會影響大氣的成分和含量,產生大氣污染,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造成不利影響。 【案例】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與人類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和讀圖2.4獲取信息。 【教師活動】結合教材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化圖,要求學生觀察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規律,并結合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其濃度上升的原因。從中歸納出人類活動會影響大氣成分,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會排放大量污染,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產生不利影響。 【學生活動】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快速升高,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積的減少,這樣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得多而吸收得少。在此過程中,明白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危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環境保護,選擇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師小結: 1.如果二氧化碳繼續增加,地球持續不斷變暖,對人類生存將產生嚴重影響。它將使極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世界上許多的桑田將變成滄海。 2.氯氟烴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正在損害大氣的臭氧層,導致全世界皮膚癌發病率上升和全球氣溫增高。 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危害是全球性的,目前,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紛紛采取措施,保護全球的大氣環境。 【活動】 了解大氣含氧量減少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大氣中氧氣含量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科學研究發現,適當的缺氧環境利于激發運動員的運動潛力。但含氧量太低會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國已建成甘肅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興隆、云南呈貢等國家級高原體育訓練基地。 1.在中國地圖(地圖冊)上找到表2.1(見課本)所列的高原訓練基地的位置。 2.在非洲地形圖上,找出這兩個國家,歸納它們共同的地形特點。由此,你能推測這兩個國家中長跑運動員成績優異的原因嗎 【過渡】:在之前我們學過,地球內部存在分層,地球內部存在哪些分層?大氣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分層呢? 二、大氣的垂直分層 展示圖片,讓學生指出大氣的垂直分層。 教師:下面我們帶著一下問題進入大氣的垂直分層的學習大氣垂直分層的依據,以及各層的名稱,各層大氣的溫度特點,氣流運動特點,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聯系等方面根據以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7分鐘)。 讀圖2。1“大氣的垂直分層”圖,并閱讀課文,帶著以下問題,總結大氣各層特點。 1.地球大氣分層依據? 2.對流層與緯度的關系? 3.對流層和平流層的氣溫隨高度變化特點?原因是什么? 4.對流層和平流層大氣與人類有何關系? 5.電離層與人類關系? 【教師活動】借助板書、課件和思維導圖歸納知識體系,劃分地球大氣垂直結構,整理其溫度變化、運動狀況、物質組成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讓學生填寫以下表格: 【問題】讀課本P32-33頁找出問題的答案 為什么平流層適合飛機飛行 無線電通信利用了哪層大氣的特性 【學生活動】補充筆記,口述對流層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活動關系最為密切;平流層利于飛機飛行,臭氧能夠吸收紫外線,是生物的保護傘;高層大氣中的電離層有利于無線電短波通訊。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首先我們掌握了大氣的組成和大氣各個成分的作用,然后我們了解了大氣的垂直分層,明白了平流層和對流層的差異,這是需要同學們去區分和重點掌握的。 【課堂練習】 隨著電影《中國機長》的熱映,川航3U8633航班緊急迫降的事跡展現在大眾面前。飛機從重慶起飛,在9800米高空,風擋玻璃無預警脫落,劉傳健機長借助自己一百多次來回飛川藏線的經驗和從業30年的技術,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機人的生命。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擋風玻璃脫落時,飛機正處于大氣的( C ) A.平流層 B.電離層 C.對流層 D.高層大氣 2.機長迫降時面臨的困難主要有( B ) ①被風擋玻璃砸傷 ②機內溫度過低 ③飛機顛簸強烈 ④太陽輻射太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圖為“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5.圖中正確表示大氣層氣溫垂直變化的曲線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6.對無線電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義的電離層位于( D ) A.Ⅰ層頂部 B.Ⅱ層底部 C.Ⅱ層中部 D.Ⅲ層 情景教學,啟發學生思維,通過這樣的極限運動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檢測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使學生建立干潔空氣的概念 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由學生自己填寫總結表格,引導學生關注大氣成分對自然環境和生命活動等的影響。 大氣的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污染,使大氣的成分發生了越來越明顯的變化 讓學生理解大氣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活動探究,增加課堂互動,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 結合生活實際,繪制示意圖,加強知識梳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板書設計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一、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 二、大氣的垂直分層作業及拓展 書面作業:課后練習題 拓展作業:鼓勵他們收集相關資料,如高海拔地區的居民如何加強氧氣循環以適應缺氧環境,在平原地區如何模擬低氧環境訓練以提高運動員成績等思考與改進 可以對課堂中的表格進行閱讀批改,發現學生上課情況,并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在下節課中進行,加深鞏固,并且選擇幾個針對的習題進行訓練。 主要反思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關注學生課堂反映狀況,可以適當的在課后與學生進行交流以此提升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與把握,為更好的教學互動做準備。 在講解中需要抓住主線,細碎的知識點由學生課前預習,教師也可將知識點歸納整理,放置在導學案中,在課堂之上以檢測為主,講授為輔。可以在PPT上出一些填空題,將知識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講解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