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人文地理》第四單元 中國各族人民的家園第一課 國土與人民【中國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 。中國與英國、蒙古、美國海陸位置的不同之處:英國是大西洋上的 ;蒙古是亞歐大陸上的一個 國家;美國:和中國一樣都是 ,但其大陸兩側都瀕臨海洋,東臨 ,西臨 。經緯度位置: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 ,小部分地區位于 。北回歸線自西向東橫穿我國以下省級行政區: 。半球位置: 。中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及其優勢(1)特點:中國是一個 的國家。(2)優勢:【中國的疆域】我國南北跨緯度大,所以冬季 ;東西跨經度大,所以東西 ;陸地面積: 平方千米,幾乎與 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僅次于 和,居世界 。3.海域與島嶼: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 平方千米。 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島, 為中國面積第二大島。大陸海岸線北起 邊境的 ,南到 邊界的 。日本隔海與中國相望,浙江省臨 海。【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劃】1.我國實行三級行政區劃,分為 、 、 ,共 個。 包括 個省、 個自治區、 個直轄市、 個特別行政區。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和 是特別行政區,享有“ 權”。我國政府制定了“ ”政策,祖國內地實行 制度,香港和澳門保持原有的 制度。解決 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2.我國省級行政區域之“最” : 面積最大; 跨經度最廣; 跨緯度最廣;最東、最北是 ;最南是 ; 緯度最高, 緯度最低;最西的是 ;陸上鄰國最多的是 。鄰省最多的是 。【眾多的人口】1.中國是世界上人口 的國家,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密度 的國家。2.中國人口密度的分界線:3.中國人口分布特點:【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民族數量:中國是一個由 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族人口數量最多,其余 55 個民族人口數量少,一般稱為 。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 族。民族分布格局:各民族呈現“ ”的分布格局。漢族人口遍及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 地區;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 地區。其中,少數民族分布最廣的是 。 (行政區)少數民族(種類)分布最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是我國各民族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 ,又 。各民族在建筑、飲食、服飾、風俗、節慶、藝術、體育等方面的文化精粹,共同組成了 。例如,藏族 、苗族 、傣族 、侗族 。【第一課填圖練習】在空白圖上,填出我國的四個至點、四大海域、兩大島嶼、14個陸上鄰國、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2.寫出以下行政區的全稱、簡稱、行政中心(省會)3. 寫出以下行政區的簡稱4.讀“我國人口密度圖”和“我國東西部面積、人口比例圖”,回答問題。(1)從圖中可知,人口密度最小的兩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 和 。(2)我國 地區人口密度大, 地區人口密度小。人口分界線是A ——B 。(3)判斷:影響我國人口分布主要自然因素有地形、氣候和水源條件等。 ( )可將東部人口大量遷移往地廣人稀的西部地區緩解東部用地緊張。( )第一課 國土與人民【中國的地理位置】位于亞歐大陸東部,東部瀕臨太平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腹地,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島國;內陸;海陸兼備;大西洋;太平洋;中緯度、北溫帶;低緯度、熱帶;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東省、 臺灣省。東半球、北半球。(1)海陸兼備;(2)東部瀕臨海洋, 氣候濕潤, 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 有利于與各國海上往來和發展海洋事業;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 通過陸上交通可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往來。此外,幅員遼闊的國土,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的疆域】南北溫差大;時差約4 小時(東早西晚);960 多萬;整個歐洲;俄羅斯;加拿大;第三位300萬;臺灣島;海南島;中朝;鴨綠江口;中越;北侖河口;東;東;【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劃】1.省、自治區、直轄市;34;23;5;4;2;北京;香港;澳門;高度自治;一國兩制;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臺灣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海南??;黑龍江?。缓D鲜。缓邶埥。缓D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眾多的人口】最多;較高黑河—騰沖一線。分布很不均勻,東密西疏。【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 ;漢;少數民族;壯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東部和中部;西南、西北和東北;回族;云南省共同創造;既相互交融;多元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奶制品;吊腳樓;潑水節;大歌【第一課填圖練習】1-3 略 對照課本和圖冊 4.西藏自治區;青海??;東部;西部;黑河;騰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