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農家樂《打豬草》教學設計課題:五年級上冊 第3課《農家樂》課題 《打豬草》器樂曲 學科 音樂班級 課時 1 設計者一、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器樂曲《打豬草》由黃梅戲《打豬草》選段“對花”的曲調改編,以“對花”前奏改編A段,以“對花”第一、二段改編B、B’段,樂曲由“引子 A B A B’尾聲”組成。樂曲親切樸實,旋律動聽,以竹筒胡琴與三弦的對奏再現“對花”中的男女對唱情景,勾畫出在打豬草時俏皮幽默的對話,惟妙惟肖。該曲汲取了傳統黃梅戲音樂特點,加以特色的鑼鼓伴奏,充分體現了戲曲特點,加以管弦樂的合奏,使傳統音樂更加新穎、時尚,令人耳目一新。學情分析: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開始步入小學高段的學習階段,對戲曲知識已經有過一些認識和了解,通過觀看黃梅戲的視頻,去直觀地加深對黃梅戲的認知。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分辨樂器音色的能力,但是要了解作品中竹筒胡琴和三弦的音色是如何表現《打豬草》里的兩個人物形象,還是需要通過老師的引導和自己的探索才能掌握。另外,五年級學生會開始在意其他同學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有時候不敢勇于表現自己,因此,老師在課中要盡量與學生打成一片,共同去體驗表現音樂。二、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1、樂于參加與樂曲有關的音樂活動,愿意了解黃梅戲的相關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喜愛之情和自豪感。2、通過聽辨、模唱、模仿、表演、對比、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表現《打豬草》中所塑造的音樂形象。3、通過聆聽器樂曲《打豬草》,認識竹筒胡琴和三弦兩種民族樂器,能夠聽辨其音色特點,感受兩種樂器表現的音樂形象,體驗對奏的形式,熟悉主題音樂旋律。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感受特色曲風;體會竹筒胡琴與三弦演奏特點;體驗音樂對奏形式。 教學難點:音樂旋律模唱?!?br/>四、教學資源準備鋼琴、多媒體課件等。五、教學設計本課的設計重在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從總廓到局部,從粗聽、到細聽、到精聽,層層發現音樂特點,重音樂性、重聆聽,旨在引領學生學會如何欣賞作品、分析音樂;重在學生音樂體驗活動,通過徒手模擬樂器演奏,體驗主奏樂器竹筒胡琴與三弦。通過分角色對奏活動,認識音樂演奏形式、曲式進行等。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景導入 1、師生問好2、師黃梅戲表演師:同學們,今天是老師第一次與大家見面,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份見面禮,獻丑為大家帶來一段表演,你們歡不歡迎?3、引出課題師:剛剛表演的就是黃梅戲《天仙配》中的一小段,今天我們要欣賞到的這首樂曲就是由黃梅調改編的器樂曲《打豬草》。(板書:打豬草器樂曲) 生欣賞表演 由黃梅戲唱段引入課題可以使學生從課堂的開始就感受到黃梅調的氛圍,為后面即將欣賞的器樂曲做渲染。二、初聽全曲 1.初聽師:首先我們來聆聽一遍樂曲,同學們去感受一下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2.討論師:有的認為是歡快的,有的認為是優美的,那這首樂曲的情緒到底是哪一種,還是幾種都有呢,通過接下來的分段聆聽,讓我們一起來找找答案吧! 生聆聽樂曲。 通過設問樂曲情緒,為下面的分段聆聽做鋪墊。三、聆聽B段 1.聆聽B段師:音樂中有幾種樂器在主奏,分別是什么?2、聆聽竹筒胡琴和三弦音色,體會聲音特點竹筒胡琴---清脆明亮,稍顯尖銳;旋律線較長三弦---低沉,粗獷;旋律顆粒感強3、復聽B段(1)師:根據兩件樂器的聲音特點分角色演奏,男女該如何分配?(2)邊聆聽邊分角色徒手演奏師:聆聽中思考兩件樂器的對奏順序是怎樣的?4.分角色模唱師:這樣的對奏像是在描繪什么樣的情景?5.學唱《對花》片段(1)師彈唱《對花》師:那么小主人公們對唱的內容是什么呢,同學們好奇嗎?接下來讓老師來唱給你們聽(板書:對花)(2)簡介《打豬草》及《對花》(3)學唱《對花》師:同學們都知道黃梅戲來源于安徽,里面所用的語言是安慶的方言,所以有個別發音與普通話有些區別,我們要多多練習發音。6.小結師:B段音樂里的對奏再現“對花”中的男女對唱情景,勾畫出在打豬草時俏皮幽默的對話,惟妙惟肖。 生聆聽樂曲并思考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兩件樂器的音色特點生思考生分角色徒手演奏生思考兩件樂器的對奏順序生模唱并思考生聆聽生學唱《對花》 通過樂器音色特點引導學生理解對奏,并體驗對奏形式。通過學唱《對花》片段加深對旋律的認識和樂曲的理解。四、聆聽B’段 1.通過歌詞分析兩段的特點師:同學們思考這兩段歌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么?2.播放B’段討論:相同點:前后句基本相同; 不同點:對奏順序、旋律不同。 生聆聽B’段。引導學生說出B段與B’段的特點 先用歌詞比對,再聽旋律比對,由淺至深,引導學生一步步掌握相同點與不同點五、聆聽A段 1.聆聽A段師:這段音樂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2、復聽師:我們隨著音樂模唱,去感受A段音樂的情緒和前倆段是否相同? 生聆聽生聆聽感受情緒 引導學生對比A段與B、B’段的情緒六、復聽全曲 1.復聽全曲師:這一遍聆聽請同學們注意觀察A段音樂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2、曲式分析邊聆聽邊表演師:兩個A段和B、B’段的順序是怎樣的呢?小結師:這首器樂曲是用《對花》的前奏改編了A段,用《對花》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改編了B、B'段。這首樂曲由A、B、B’這三個樂段、加上一個小引子和小尾聲組成的。 生聆聽生討論并排序 完整聆聽,通過音樂活動進行曲式分析。從課始的初步模糊感性體驗,再到分段深入聆聽,此環節的完整復聽是對樂曲的深入理性分析。七、拓展與總結 1.欣賞黃梅戲《對花》2.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能欣賞這么多,陶金花和金小毛的精彩故事等著你們去了解,希望同學們回家完整地觀看。今天我們所欣賞到的這首器樂曲《打豬草》在傳統戲曲音樂的基礎上,加以西洋樂器的合奏,使這首傳統音樂更加新穎、時尚,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對黃梅戲的音樂感興趣,可上網站搜索,你一定會有更大收獲。 生欣賞。 本器樂曲改編自黃梅戲《打豬草》選段《對花》,在最后環節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讓學生欣賞黃梅戲《對花》,了解黃梅戲。通過簡要的總結式交流了解黃梅戲相關音樂特點,更是對本堂課器樂曲欣賞的梳理總結。八、板書設計 打豬草---對花器樂曲優美舒緩 俏皮幽默 引子 A B A B’ 尾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