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背景——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西柏坡會議的召開1.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補充】解放戰爭1.渡江戰役——1949年4月21日,百萬雄師過大江,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2.解放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意義(1)國內: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獨立、統一的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即將誕生。(2)國際: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2.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西柏坡會議)【補充】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西柏坡會議——工作中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提出兩個務必原則——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1949年9月21日。2.地點:北平。3.規模: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參加會議。4.目的: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5.內容:(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2)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3)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4)會議還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補充】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刻著這樣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1)三年以來——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年)(2)三十年以來——以五四運動起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3)一千八百四十年——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6.性質: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7.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補充】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及作用。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作用:起臨時憲法的作用。2.為什么把《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代國歌 它是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誕生的革命歌曲,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旋律激昂,飽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感。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艱巨的民族復興任務,需要不斷振奮民族精神?!读x勇軍進行曲》能夠警示我們勿忘國恥,激勵我們為民族的復興、祖國的崛起而努力學習和工作。特別是今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許多挫折,我們還是應該居安思危,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政協(1)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2)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4.國歌、國旗、國徽的由來(1)國歌:徐悲鴻推薦以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曲《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政協會議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之前,將這首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做為代國歌。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將它定為國歌。(2)國旗:政協會議在應征的數千件國旗圖案中,對上海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進行修改,然后將它確定為國旗圖案。五星紅旗象征全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大團結。(3)國徽: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設計,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它象征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三)成立——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時間: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2.地點:北京天安門。3.過程: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宜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動電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54 門禮炮齊鳴28 響,毛澤東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隨后,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4.意義: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補充】54 門禮炮齊鳴28 響54門禮炮:一說當時統計我國有54個民族,象征在黨領導下的民族大團結;一說象征五四運動28響:象征著自1921年建黨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28年的偉大歷程(四)新中國的成立有什么歷史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2.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3.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4.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補充】1.如何理解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詞中所說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從鴉片戰爭開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為了反對侵略和奴役,爭取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頑強、可歌可泣的斗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又經過長達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了自己的主權。從此,中國人站立起來了。“站立起來了”的意思是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經過百余年不屈不撓的斗爭,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從此當家做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地位了,再也不是一個被他國欺辱的民族了,中國人民從此可以揚眉吐氣地列人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了!這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標志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一震撼歷史的宣告,既表達了毛澤東同志對中國歷史發展必然結論的真知灼見,也道出了中國廣大民眾自1840年以來就郁積多年的心聲、渴望,這一宣告,鼓舞和激勵著全體與會者,也震驚著整個世界。2.重大歷史事件與相關節日五四運動(5月4日青年節);南昌起義(8月1日建軍節);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10月1日國慶節)二、新政權的鞏固與經濟建設(一)政治上——恢復西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中央人民政府解放西藏的目的是什么 1951年,代表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進行談判和協商的主要人物是誰 為實現祖國的統一。阿沛·阿旺晉美。2.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3.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西藏和平解放。但長期以來,不斷有一些國家干涉中國內政,策動西藏叛亂,達賴喇嘛也出逃國外,進行分裂中國的活動,對此你有何看法 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維護祖國統一的問題上絕不會有絲毫讓步,企圖依靠外國勢力分裂祖國的活動是背叛祖國的可恥行徑,決不能讓其得逞,我們一定要與分裂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堅決維護祖國的領土完整。(二)軍事上——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彭德懷1.朝鮮戰爭初期,美國實行了一系列侵華措施,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抗美援朝的背景)(1)美國政府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2)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擴大侵朝戰爭;(3)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4)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2.面對如此強大的美國,中國為什么還要出兵朝鮮呢 (1)美國出兵侵略朝鮮,中朝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唇齒相依,我們不能坐視弱小的鄰國受強國的欺凌:(2)美國侵略軍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3)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3.抗美援朝的目的,性質、開始時間、參戰部隊、司令員、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性質:正義的反侵略戰爭(3)開始時間:1950年10月(4)參戰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5)司令員:彭德懷(6)經過: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還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7)結果: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4.戰斗英雄黃繼光和邱少云(1)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的代表有哪兩個 他們各有何英雄事跡 他們的事跡體現了什么精神 黃繼光和邱少云。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英勇犧牲;邱少云為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嚴守潛伏紀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體現了英雄們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的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2)人們為什么稱中國人民志愿軍為“最可愛的人” 他們具有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他們為保家衛國、支援朝鮮,赴朝作戰。他們在戰斗中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這場戰爭,伸張了正義,援助了朝鮮.保衛了祖國,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崇高的國際榮譽。因此稱為“最可愛的人”。(3)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國內人民的踴躍參軍和大力支持;志愿軍戰士和朝鮮軍民的英勇善戰;黨的正確決策、彭德懷的正確指揮,中朝人民的并肩戰斗;抗美援朝的正義性;國際正義力量的大力支持等。5.抗美援朝意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姑涝瘧馉巶ゴ髣倮?,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三)經濟上——土地改革(新解放區)1952年底基本完成1.土地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1)新中國成立時,還有占全國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區尚未完成土地改革。(2)全國土地改革前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總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處于無地少地狀態,這種狀況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3)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2.土地改革開始的時間、法律依據、內容、目的、實施過程,結果是怎樣的 (1)時間:1950年。(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4)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5)實施過程:1950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6)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3.土地改革的意義(1)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推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2)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3)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補充】1.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 不同: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義精神,減少了改革的阻力。原因: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的根源,它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討論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關系及共同歷史作用。關系: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土地改革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土地改革的進行,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共同歷史作用: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補充】土地政策(一)西周——井田制——千耦其耘1.特點:名義上歸國家所有,實際歸國王;土地世代享有,不得隨意轉讓買賣,田里不鬻;強迫庶民奴隸集體耕種,并支配所有勞動產品2.性質: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3.瓦解:春秋戰國時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而逐漸瓦解(二)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農求富——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制——在法律上真正承認土地私有制——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漢朝——漢武帝——董仲舒——土地兼并:主張限田、薄斂、省役(四)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前提:國家掌握大量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證了政府財政收入和勞役需要,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五)隋唐——均田制(六)北宋——王安石變法(解決積貧積弱)——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野辟為良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青苗法——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財政收入2.農田水利法——保證農業灌溉,防洪抗災;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稅收(七)清朝——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天朝田畝制度》1.時間:1853年2.性質:以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為基本綱領3.內容:①土地平均分配②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理想化,脫離實際)③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絕對平均)4.評價:進步性——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局限性——提出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八)新舊三民主義舊三民主義——民族民生民權——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1.綱領——民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前提(沒提出明確反帝口號,有一定的民族歧視);2.民權——創立民國——核心;3.民生——平均地價——補充(土地沒給人民,沒滿足人民迫切需要土地愿望)項目 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 發展民族主義 反對民族壓迫,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突出反帝和民族獨立民權主義 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權為一般平民所有 主張普遍的平等的民權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 耕者有其田,節約資本 關注工農問題(九)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十)土地改革1.時間:1950年。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4.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5.實施過程:1950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6.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7.意義:(1)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推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2)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3)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十一)三大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1.原因:①土地改革以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②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③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方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3.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4.原則:自愿互利。5.階段:它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6.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十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底,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率先用“包產到戶”(大包干)的形式改革農村經濟體制。1.內容(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2)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3)管理體制: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2.意義(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解放,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民人均收入的提高。(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三、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生產關系總路線:社會主義現代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造(一體兩翼)特點: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生產力(1953-1957)1.說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的背景、目的、起止時間、基本任務。(1)背景:①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和國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戰爭的破壞,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已經瀕于崩潰。②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③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起止時間:1953-1957年底。(4)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結果、意義分別是什么 (1)成就: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捷報頻傳。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2)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3)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補充】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何要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新中國成立后,工業落后,工業水平很低,工業基礎薄弱,門類不全,受蘇聯的影響,只有發展重工業,國防才能強大。學習蘇聯的成功經驗,加強國防力量。中國在近代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就是因為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落后,要想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必須發展重工業。(三)三大改造【補充】對象: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目的:適應國家工業化需要,早日建成社會主義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意義: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缺少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左的錯誤有所發展;工作過粗,個別措施不當,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形成單一,忽視實際要求。1.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方式、目的、原則、階段、結果分別是怎樣的 (1)原因:①土地改革以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②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③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方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3)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4)原則:自愿互利。(5)階段:它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6)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2,我國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及結果分別是怎樣的 (1)方式: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2)結果: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公私合營——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目的、開始時間、方式、政策、結果分別是什么 (1)原因:①資本主義工商業是新中國初期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嚴重困難,人民政府通過調整工商業,幫助私營工商企業渡過難關并取得發展。②但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③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營經濟力量的增強,公私合營經濟出現并有所發展。(2)目的: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3)開始時間:從1954年起。(4)方式: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5)政策: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6)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四、民主政治制度的確立(一)內政——三大政治制度(1954年)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簡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意義。(1)時間:1954年9月(2)地點:北京(3)內容: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4)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說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的時間、機構、性質、內容。(1)時間:1954年9月。(2)機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3)性質: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4)內容: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補充】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肯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民主原則,從法律上規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方向。2.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各民主黨派參政黨#說出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規模、目的、內容、性質及意義。(1)時間:1949年9月。(2)地點:北平。(3)規模: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參加會議。(4)目的: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5)內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會議還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6)性質: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7)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補充】政協#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的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最晚的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說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地位、形成過程、三級民族區域自治機構、意義(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2)地位: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3)形成過程:①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②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③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4)三級民族區域自治機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5)意義: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有利于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拳力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這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遏制和孤立中國的政策1.一邊倒政策——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2.另起爐灶——不承認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3.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2)正式確立: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3)內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現在表述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三)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年,瑞士日內瓦——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國際會議(四)出席萬隆會議——1955年,印度尼西亞——(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某些原始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企圖進行破壞——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儒家思想:君子和而不同)方針——這是亞非歷史上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由亞非國家自己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的會議第二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一、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的十年(一)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956年——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后,我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1.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建設方針:繼續保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二)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1.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2.大躍進——1958年(1)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2)表現:工業上大煉鋼鐵,農業上虛報產量(3)影響: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破壞生態環境3.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1)原因: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民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2)表現:大辦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大躍進、人民公社化)(3)影響: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三)國民經濟的調整——1960年冬,為克服經濟困難,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四)十年經濟建設成就(1956-1966)1.能源:大慶油田2.科技: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5年,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3.工業:建成武漢包頭等鋼鐵基地4.交通:除西藏,各省都有了鐵路5.先進人物:大慶油田工人王進喜(王進喜——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艱苦創業精神——“鐵人精神”)、兩彈元勛鄧稼先、縣委書記焦裕祿(焦裕祿——河南開封蘭考縣——內澇、風沙、鹽堿——“人民的好書記”——“黨的好干部”)、解放軍好戰士雷鋒(毛澤東同志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3月5日為學習雷鋒紀念日)(五)文化大革命(1966-1976)1.背景——毛澤東對局勢判斷錯誤,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左傾錯誤——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起來2.過程(1)重要事件:劉少奇冤案(2)結束: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斷然措施,將“四人幫”(“四人幫”——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隔離審查,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3.文化大革命期間成就:成昆鐵路、湘黔鐵路、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南京長江大橋、勝利油田二、開創外交新局面(一)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1.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為什么用“恢復”一詞 "恢復"的由來: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中國是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由國民政府代表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應享有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國等國家的操縱下,聯合國長期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排斥在外,仍由臺灣國民黨當局占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2.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恢復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阻力是如何被沖破的呢 主要阻力來自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阻擾。阻力的沖破:為爭取恢復合法席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長期努力,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3.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時間、標志及意義分別是什么 (1)時間:1971年10月。(2)標志: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3)意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二)中美關系正?;?br/>1.原因: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形勢的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是兩國共同的要求。2.過程:(1)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小球轉大球/乒乓外交)——打開中美交往的大門(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訪華做準備(3)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中美《聯合公報》發表——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4)1978年——發表《中美建交公報》——為中美建交提供法律基礎(5)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前提: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3.意義(1)結束了兩國的敵對狀態,有利于兩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發展(2)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利于世界和平(3)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國際上掀起同中國建交的熱潮(4)成為中國對外關系出現重大突破的關鍵,西方社會封鎖中國長達二十多年的鐵幕,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三)中日關系正常化1.時間:1972年。2.標志: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3.意義: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高潮,第三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一)背景:1.粉碎“四人幫”以后,人們要求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2.公開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的遵循”的方針。這一方針后來被稱為“兩個凡是”,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滿。3.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補充】糾正文革錯誤——人心所向兩個凡是的提出——阻擋糾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第一次:(1)背景:1927年文家市決策(2)內容:由城市轉到農村,開辟農村根據地第二次:(1)背景: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2)內容: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第三次:(1)背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2)內容:由階級斗爭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1.在思想上,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2.在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在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三) 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上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二、改革開放(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1978年底,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率先用“包產到戶”(大包干)的形式改革農村經濟體制。(2)內容: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3)意義:①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業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③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2.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3)管理體制: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2.意義把分散經營和統一經營相結合,從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經營管理體制的弊端, 打破了農業生產經營和分配上的“大鍋飯”情形,極大地調動了八億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農村改革的成功,帶動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從1985年起,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1.內容國有企業改革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項目 舊 新所有制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管理體制 政企不分,企業缺少經營自主權 政企分開,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分配體制 平均分配,職工缺乏生產積極性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 意義極大地增強了國有企業的活力,使大多數企業擺脫了困境。一批經營管理水平高、科技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在改革中崛起,成為國有經濟的中流砥柱。(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時間 事件 意義1992年初 南方談話 論述社會主義本質(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方向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 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 十四屆三中全會 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21世紀初 加入WTO,十六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提出全面小康(四)對外開放1.引進來:引進外國資金,管理經驗,先進的技術走出去: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2.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原因?(1)順應時代發展潮流(2)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落后(3)我國面臨著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管理經驗不足等問題3.為什么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經濟特區?(1)地處沿海,交通便利(2)海外華僑眾多,有利于吸引外資(3)臨近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4.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由點到線到面,由沿海到內地逐步開放(1)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第一批經濟特區。1988年,中央在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意義: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特區經濟的發展,推動對外開放走向擴大和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起了示范和導向作用。(2)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中國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 14個沿海港口城市,并在其中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3)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起,中國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4)進一步對外開放。1990年,開發開放浦東,設置上海浦東新區,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三、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一)“ 一 國兩制”的構想——針對臺灣問題含義: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二)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1.香港回歸祖國。紫荊花——中國、英國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特別行政區2.澳門回歸祖國。荷花——中國、葡萄牙1999年12月20 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炮擊金門,實現了兩岸30年來的真正?;?。(2)1987 年開始,臺灣當局迫于形勢,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交流,打破了海峽兩岸同胞近 40 年的隔絕狀態。(3)1992 年,大陸海峽兩岸關 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 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即著名的“九二共識”, 為 1993 年的“汪辜會談”鋪平了道路。臺港問題的異同項目 臺灣問題 港澳問題不同點 本質 臺灣問題是內戰遺留問題,屬內政問題,反對外國勢力插手干涉 港澳問題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涉及國際關系權利 臺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港澳派駐中國人民解放軍相同點 措施 設立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權利 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四、現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與教育科技(一) 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1981年,在鄧小平主持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作出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二) 鄧小平理論——鄧小平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1. 形成過程(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改革開放(2)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1987年,中共十三大,闡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作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4)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5)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2. 意義(1) 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2) 作用。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之一。(三)科技1.【補充】“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兩彈元勛”——鄧稼先2.新中國成立后的“兩彈一星”?!緝蓮椧恍恰藦棧ㄔ訌椇蜌鋸棧?、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1)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實驗。(3)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四個自己研制氫彈的國家)(4)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5)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原因核威脅——破威脅——壯國威4.研制“兩彈一星”的困難(1)蘇聯撤援(2)人才稀缺(3)經濟困難(4)設備落后(5)環境惡劣5.“兩彈一星”精神:艱苦奮斗、愛國敬業、甘于奉獻、嚴謹細致、團結協作、敢于創新(四)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科學家屠呦呦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五)國防建設成就1.海軍(1)成立: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成立(2)成就:我國海軍現擁有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濟南號導彈驅逐艦;遼寧號航空母艦;核潛艇“長征一號”等2.空軍(1)成立:1949年11月11日(2)成就:1956年,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3.導彈部隊的發展(1)成立: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部隊成立(2)其他:2015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上升為獨立軍種(六)文化事業的發展1.1956年,毛澤東提出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許多作家藝術家,采用多樣化的題材與表現手法,生動描繪了人民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貌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電影《大決戰》、大型舞劇《絲路花雨》等3.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4.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有哪些?(1)國家制定恰當的方針政策(2)經濟發展為科技文化發展奠定物質基礎(3)科學家、文學家的不懈努力(4)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5)順應經濟全球化,積極融入世界【補充】會議1.中共一大(1921.7)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等。2.中共二大(1922)(1)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當前階段的綱領應當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2)開始采取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眾路線的方法。(3)會議提出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3.中共三大(1923)正式決定全體共產黨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4.國民黨一大(1924)(1)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做了新的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的內容,強調對外實行中華民族的獨立,同時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大原則(后來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并提出要改善工農的生活狀況。(2)這個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3)大會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4)國共一大的成功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5.八七會議(1927)(1)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提出了“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嚴重的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的任務。(2)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3)毛澤東在會上闡述了黨必須依靠農民和掌握槍桿子的思想,強調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實際上提出了以軍事斗爭作為黨的工作重心的問題。(4)會議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中國革命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緊急關頭及時地向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斗爭方向,反對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在革命中前進了一大步。6.古田會議(1929)(1)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決議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的決議案,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古田會議決議案的中心思想是要用無產階級思想進行軍隊和黨的建設)。(2)闡述了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指明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表現、來源及糾正方法。(3)明確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宣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4)提出紅軍必須擔負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的任務,必須加強政治工作。古田會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建軍原則,創造性地解決了在農村環境中、在黨組織和軍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條件下,如何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建設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大問題。7.遵義會議(1935.1)(1)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2)會議的一系列重大決策,是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的聯系中斷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做出的。(3)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博古任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全權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4)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5)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8.瓦窯堡會議(1935.12)提出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1)闡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指出中國的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是要抗日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態度是可能變化的;地主買辦階級在斗爭矛頭指向日本帝國主義時,英美的走狗有可能遵照其主子叱聲的輕重,同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爭的。(2)批判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強調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作用。(3)規定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具體政策。決定用“人民共和國”口號代替“工農共和國”。9.洛川會議(1937)(1)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使已經發動的抗戰成為全面的全民族抗戰。(2)為此,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必須改革政治機構,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并適當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3)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后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10.六屆六中全會(1938)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個命題。11.六屆七中全會(1945)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下稱《決議》)?!稕Q議》是一個重要文件。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黨的斗爭歷史經驗和教訓做了科學總結和概括。(1)對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突出貢獻給予高度評價,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路線。(2)《決議》對以劉少奇為代表的黨在白區工作的正確路線作了肯定。(3)《決議》清算了黨內歷次機會主義路線,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的表現和嚴重危害。(4)黨的六屆七中全會標志著整風運動的勝利結束,為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在思想上作了充分準備。12.中共七大(1945)(1)毛澤東在會上作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書面報告和《愚公移山》閉幕詞。(2)七大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3)七大總結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4)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做了較為全面、系統和科學的概括,并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中共七大的歷史性貢獻。13.七屆二中全會(1949)召開于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1)提出了迅速奪取全國勝利的方針,有天津式、北平式、綏遠式3種。(2)說明了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3)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4)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長更艱苦。據此,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戰斗的作風”。14.七屆三中全會(1950)確定了當時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15.八大(1956)(1)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2)在經濟建設上,大會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3)在政治建設上,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黨和政府的活動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4)在執政黨建設上,強調要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堅持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強黨和人民的聯系。(5)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16.八屆九中全會(1961)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7.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2)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3)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4)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18.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1)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下稱《決議》),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2)《決議》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作了概括,強調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3)《決議》還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從十個方面作了概括,實質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4)《決議》的通過,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19.十二大(1982)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偉大轉變。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并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永遠載入史冊?!度嗣袢請蟆飞缯摦斈暝@樣評述中共十二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重要時刻,中國共產黨開了一個團結的大會,一個顯示黨的無限生命力的大會,一個給人以信心、希望和巨大鼓舞力量,動員全國人民奮發努力,實現新的偉大目標的大會。通過這次代表大會,我們黨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更加明確,黨的建設更能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需要,黨的最高領導層將成為更加朝氣蓬勃的戰斗指揮部”。中共十二大的順利召開,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并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遠載入史冊。(1)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這一重大嶄新命題,回答了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走什么樣的道路這一全黨和全國人民最為關心的重大問題,成為指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2)大會提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這是黨中央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做的一個歷史性決策。(3)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4)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5)開創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20.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21.十三大(1987)(1)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2)制定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3)第一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系統的概括,也標志著鄧小平理論輪廓的形成。22.南方談話(1992)(1)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2)闡明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論斷。(4)提出判斷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5)強調加強黨的建設。(6)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和前途。南方談話是鄧小平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當時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鄧小平理論也逐步走向成熟。23.十四大(1992)明確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24.十五大(1997)(1)將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2)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25.十六大(2002)——江澤民提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奮斗目標。26.十七大(2007)——胡錦濤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7.十八大(2012)——習近平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28.十九大(2017)大會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9.二十大(2022)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